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毕节市为例分析探讨

2021-11-27 14:47牟东岭周雯文黄健华
蔬菜 2021年8期
关键词:毕节市优势蔬菜

牟东岭,周雯文,黄健华

(毕节市经济作物工作站,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年降雨量较充沛,有典型的立体气候,既有发展夏秋冷凉蔬菜的适宜区,也有发展次早熟蔬菜的适宜区。毕节市自1988年设立试验区以来,不断得到国家各部委、省直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社会、经济取得空前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并形成了一批特色蔬菜优势基地。本文分析了毕节市发展山地蔬菜的潜在优势和限制因素,旨在探讨毕节市山地蔬菜的发展模式,助力毕节市山地蔬菜产业的发展。

1 毕节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毕节市立足夏秋冷凉气候这一优势气候,聚焦白菜、萝卜、甘蓝、香葱等优势单品,如秋绿78、秋绿75等白菜品种,花叶心里美、科萌翠丰791等萝卜品种,优势一号、豫艺甘甜等甘蓝品种,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目前毕节市蔬菜种植面积为23.48万hm2,产值145.82亿元。建设冷库218个、容量达14.87万m3,蔬菜分拣包装场地45个、面积26 450 m2,配套冷藏运输车223辆。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654.97万t,产值145.82亿元,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超过20%。带动农户16.34万户49.51万人,其中贫困户3.19万户9.53万人;带动农户增收4.37亿元。带动能力和销售市场逐步稳定,产业带动农户发展效果逐步凸显。

2 毕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在我国种植业中,蔬菜生产仅次于粮食作物,其种植产量直接影响农民人均收入[1]。蔬菜产业是对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贡献较大的种植产业,也是我国务工人员较多的产业,确保其持续稳定发展是保民生、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重大民心工程[2]。

我国冷凉蔬菜产业蓬勃发展, 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贵州省蔬菜在国内市场上有成本低、种类多和上市时间长等优势[3],“毕节蔬菜”在省内独树一帜,加上已经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其商品蔬菜的市场前景看好。6—10月,我国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东部南部地区、港澳地区及近邻的东南亚高温、高湿、台风、暴雨频繁,种植蔬菜具有不可克服的气候障碍,劳动力及其他生产成本高,农残也因为高温高湿环境病虫害发生频繁而易超标,导致形成的夏秋蔬菜缺口很大的局面。毕节市利用中高海拔地区夏秋“天然空调”气候优势,可生产出具有高原特色、工业污染少、生态绿色、有机优质的蔬菜产品,有利于阔大夏秋生态绿色蔬菜的市场。

2.1 政策优势

根据《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1月16日发布),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等因素,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6大优势区域。毕节市所在的云贵高原是冷凉蔬菜的主要分布区域[4]。毕节市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按照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部署,立足气候优势,坚持把夏秋冷凉蔬菜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的“短平快”精准扶贫产业,并成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毕节市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毕节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毕节市202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确定了重点发展白菜、萝卜、甘蓝、香葱、南瓜5个主导单品;支持蔬菜产业项目化推进,引导和撬动更多人力、财力、物力及基础设施、经营主体向蔬菜产业集聚。

2.2 气候优势

毕节市具有乌蒙山脉独特的气候优势,大部分区域夏秋气候较为凉爽,7月日均温仅为21.9 ℃,具有“天然空调”的气候优势,是贵州省生产夏秋冷凉蔬菜最适宜区域之一;同时,由于海拔落差较大,气候随海拔的不同存在垂直差异,许多区域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因此,既可在高海拔地区发展冷凉蔬菜,又可在低海拔地区发展次早熟蔬菜。

2.3 生态优势

全市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森林覆盖率56.13%,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三废”污染极少,土壤和灌溉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具有大范围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潜力。

2.4 平台优势

毕节机场建成通航、威宁机场获批即将开工建设;目前,成贵高铁已经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成效显著,“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两硬化”工程完成。为山地蔬菜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优势。“贵州毕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金沙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七星关区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为山地蔬菜发展提供良好的区域优势。

2.5 文化品牌优势

百里杜鹃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织金洞成功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草海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电视剧《奢香夫人》、彝族古剧《撮泰吉》在全国屡获大奖,进一步加强了毕节市对外宣传的知名度,国家将毕节纳入藏羌彝文化走廊,黔西水西传奇大舞台项目被文化部批准为贵州唯一的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文化品牌的创建将推动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3 毕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毕节市山区较多,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不可避免。

3.1 农村“空巢化”现象日趋严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加之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毕节市的农业已经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业”向“副业”态势发展,时有农业技术退化、耕作水平下降、土地撂荒的现象发生。农村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蔬菜作为精细耕作产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毕节市农村劳动力的缺失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农业基础条件依然薄弱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水、电、路以及冷链、市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多发,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加上农村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3.3 蔬菜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大户发展虽然较快,但整体质量不高,运转不规范。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生产技术水平低,融资能力弱,利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不高,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了蔬菜产业化发展。

3.4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科技创新能力仍是毕节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蔬菜种植技术普及率不高。农业科研队伍创新能力较弱,服务农业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来看,毕节市蔬菜种植水平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与现代蔬菜产业要求还不相适应。

4 毕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围绕全市蔬菜(食用菌)产业园区、33.3 hm2以上坝区,根据基地气候、土壤、地形和交通区位,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香葱、速生叶菜、食用菌和茄果类等对设施要求高、管理精细的蔬菜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等标准化技术。围绕全市白菜、萝卜、甘蓝、辣椒等大宗蔬菜传统种植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以满足生产需要,建设一批大宗蔬菜商品化生产基地。

4.2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

按照“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升蔬菜产销技术水平。一是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培养市内蔬菜技术团队,提升全市蔬菜产业技术水平。二是要积极做好“引人引智”工作,一方面,可引进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蔬菜企业到毕节市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效带动各项产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另一方面,从云南、山东等蔬菜种植水平高的地区引进种植能手到核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合作社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4.3 加强加工体系建设

围绕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产地清洗、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蔬菜产地初加工业。围绕辣椒、食用菌、香葱、萝卜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调味食品、休闲食品、脱水蔬菜、成分提取等深加工产品开发,不断延长、托宽、增厚产业链条,增加蔬菜产业附加值。

4.4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紧抓质量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连片面积在13.3 hm2以上生产基地实现产地质量检测全覆盖,对连片33.3 hm2以上核心基地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全覆盖,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全市核心基地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平台,提升全市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实现核心示范基地溯源体系全覆盖。二是制定质量技术标准。围绕主导品种和地域性特色品种,制定从生产、加工到品牌培育的地方性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品牌培育。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以“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为统领,培育地域性蔬菜品牌。

猜你喜欢
毕节市优势蔬菜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奇怪的蔬菜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蔬菜
画与话
蔬菜也“疯狂”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