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巍、朴树歌词中坚守的纯真情怀

2021-11-27 11:42金白梧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艺术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许巍生如夏朴树

□金白梧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以怎样的方式去评价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快速占领内地音乐市场,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台湾的校园歌曲,如《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除此之外,来自欧美、日本的流行音乐也开始为国人熟悉,如欧美等国的《柠檬树》《昔日重来》《雨的旋律》及日本的《北国之春》《星》等都流行于大江南北。在与我国港台音乐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强烈碰撞中,我国内地音乐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例如,模仿欧美的摇滚音乐,当时比较具代表性的如崔健演唱的《一无所有》,这些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实际上,在社会之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变革中,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中国流行音乐从外到内质的变化。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似乎要回归最初的自我,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深处的想法,精神层面渴望更高的追求。而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是尊重自身内心的想法,有时却很矛盾,但现实状况是能坚持追求自我的很少。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人选择了踽踽独行,甘于寂寞地坚持着做属于自我的东西,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中能这样做的许巍和朴树算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事实上,我们关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就会发现,70 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音乐人,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者有许巍(代表作《蓝莲花》)、老狼(代表作《同桌的你》)、张楚(代表作《姐姐》)、汪峰(代表作《怒放的生命》)及朴树(代表作《生如夏花》)等。这之中能够保持创作者相对独立个性的,不停地在音乐创作中叩问和解剖自我灵魂的,许巍和朴树可谓其中的翘楚。

许巍是陕西人,出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其人生经历极其丰富,曾经当过兵,复员后做过许多职业,秉持着对音乐的热爱,自创自唱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熟悉和关注许巍歌曲的人都知其创作呈现延续性。他的早期作品大量借鉴了西方文学作品和宗教中的某些主题意境及创作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哲学意义。例如,《在别处》(1997年)出自西方文学巨匠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歌中这样写道:“在每一个夜里,我从梦里惊醒,看到我的心,它正在飘向窗外,就在我进入的瞬间。”在许巍的心中或许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它只属于远方的召唤和未来的向往。现在人们口中常常会说“诗和远方”,如果仅仅从旅行的角度而言,去远方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心中的“诗”还有多少人能够保留却值得怀疑。庆幸的是,从许巍的歌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曾经的感觉。不仅如此,许巍的歌中还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影子。又如,《永恒》中“不变的轮回之中,生命变得虚无缥缈”,“轮回”这一佛教词汇传递着怎样的哲学主题,值得思考[1]。与他人不同的是,在其话语系里,敏感、忧虑、内向及对美好的向往和忠于音乐的信念清晰无疑(这段话引自许巍《在别处》专辑中所做的序言)。

之后,许巍的作品《蓝莲花》(2002 年)、《空谷幽兰》(2012年)影响越加广泛。《蓝莲花》中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看起来它更像一首带有佛教禅意的词作,蓝莲花这一意象源于古老的佛教传说,象征着生命、智慧、永恒和圣洁,它更是一种执着精神的喻体,许巍坦言这是对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的敬意[2]。而歌曲中“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反复咏唱,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2012 年其创作的《空谷幽兰》中,他更以“行尽天涯、静默山水间,倾听晚风、拂柳笛声残”致敬民国高僧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在未出家之前,他是一个既才华横溢又多愁善感的人物。然而他最终舍弃红尘、皈依佛门并不是简单的心血来潮,在他看来,物质、精神之上更有宗教的追求,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推论许巍也有如此的想法,但起码这中间也注入了他对佛学思想的独特生命体验与思考。许巍自创的歌曲,虽然也是对这一阶段的感悟,但是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认知。有人说听许巍的歌是听境界,这样的形容一点不为过。而对于人们质疑他创作的风格,许巍自己的解答是“因为我经历过黑暗,所以知道光明有多么珍贵”。著名乐评人李皖曾经这样形容许巍:“他属于不用任何音乐、理论、思想分析,一听我就会喜欢的歌手,对他的亲近就像亲近自己本性中的某个软弱部分。”喜欢许巍的人不能都说拥有与其一般的心灵境界,但是至少可以说,曾经有过的念头在许巍的歌中仿佛火一样被点燃,让人能够找到心灵安放的地方,哪怕只是暂时的。

比许巍小几岁,出生于70 年代初的朴树同样如此,他来自北京,也是一个才情飞扬、特立独行的歌者,正如他的《生如夏花》(2003 年)中所唱,“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可以说,简单朴实的话语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芒。我们都知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在这种东方哲学的影响下,我们从朴树的歌曲中能强烈地感受到其受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隐逸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古代魏晋时期就有“竹林七贤”的佳话,而这种追求一直影响到今天。朴树专注音乐和自我的境界,在大学二年级时毅然选择退学。有人形容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在他独有的歌声中同样不乏炙热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哲思。朴树就是一个用灵魂唱歌的人,每句歌词都是那么深邃、意境深远,很容易打动人。平淡无奇的话语一下子便能抵触到听众的内心深处,即便是没有强烈人生体验的人都会莫名地产生一丝伤感和顿悟。“今日归来不晚,天真作少年”,有人说朴树的歌中吟唱的多是少年的迷茫、愤怒、不安和忧郁,其实这种反复吟唱、真切热爱的情怀始终在他的创作中践行和延续着,即便多些迷茫和忧郁,也比虚伪和丑恶来得真实。朴树的创作也呈现出阶段性,其有影响力的作品主要有《那些花儿》《白桦林》《生如夏花》《平凡之路》等。非常巧合的是,与许巍致敬弘一法师相同,朴树在2013 年演唱李叔同(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时曾说:“这样一首词,如果是我写的,哪怕一首,死了也愿意。”我国自古就有大量的送别诗,而李叔同创作的《送别》更是道尽了繁华散尽后的人生悲凉。事实上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印证,而朴树的致词可谓对弘一法师跨越时空的心灵表白。

结语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得到的赞誉有过这样的描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里的“月亮”代表的是美好的理想和不被物质世俗所羁绊的真实情感;“六便士”代表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世俗的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抉择,确实让人难以两全。曾经有人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许巍、朴树后,国内的逃跑计划乐队也推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歌词如心灵般的炙热:“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好的歌曲注定透露出灵魂般的光芒,许巍如此,朴树也如此。总之,在歌曲的创作风格上,许巍和朴树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以纯真之心带人超脱世俗,并持之以恒地践行着,给人以信仰的力量,而且将这种对人生的透彻感悟根植于听众的心中,而作为听者的普罗大众更期待音乐界少些悬浮的精致和无病的呻吟。

猜你喜欢
许巍生如夏朴树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生如夏花
朴树“卖身”救友
许巍五十
生如夏花
归来仍是少年
生如夏花
友情
许巍五十
朴树,还好你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