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凯 大连维艺造物雕塑艺术工作室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很多过去只在科幻电影或者设想中才有的高尖端科技都在当下生活中逐一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工具的发展足以改变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在艺术界亦是如此。古今中外,雕塑家一直将各种得心应手的工具用以艺术创作。对传统雕塑艺术行业而言,当下最前沿的工具就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一般指软件建模、三维扫描和3D 打印。建模与三维扫描同属于数据化层面的操作,3D 打印则是以增材制造的方式赋予数据实体的技术。这些技术的介入在给传统雕塑行业带来变革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雕塑艺术创作的核心要求——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传统造型训练和理论学习为核心基础,数字技术辅助雕塑艺术创作的概念应是当代雕塑艺术家秉持的基本态度。然而,就目前来看,既能深入掌握数字技术,又具备高艺术修为和创作能力的雕塑艺术从业者非常缺乏。因此,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提高雕塑艺术从业者的核心能力才是破题的关键。
目前,数字技术在传统雕塑艺术行业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雕塑艺术家掌握了数字技术,就是具备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自主生产的能力,其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反复调整、变换、试错,从而达到自己最终想要的效果,使设计方式、视觉效果、制作工艺、工作效率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利用数字技术,雕塑艺术家不仅能跨过泥稿翻制过程直接3D 打印,还能将泥稿阶段性成果三维扫描后在计算机里进行二次创作,这已逐渐成为雕塑艺术创作的主流实践方式。
当前,数字技术甚至已经成为造型艺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为雕塑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使雕塑艺术家能够将精力回归于创作设计与思考本身。但数字技术介入传统雕塑艺术创作实践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数字技术会对雕塑艺术的实践与学习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学习者和从业者逐渐忽视秉持传统的学术品格与匠人精神,为图省事,走捷径,最终误入歧途。其次,数字技术普及性强,使雕塑艺术专业的门槛降低,导致行业鱼龙混杂,艺术作品的质量、品质参差不齐。最后,三维扫描连同3D 打印的应用替代了一部分写实雕塑艺术家的专业职能。
笔者认为,这些担忧虽有来由,却都不是根本性问题。匠人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与其利用什么工具和如何利用工具没有直接或必然的联系,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而行业的混杂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必然阶段,任何时代的发展自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出现问题也就不会有促使事物产生发展、改善和提升的动力,面对问题,改善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新时代应有的专业态度。三维扫描仪的问世就如同18 世纪照相机的诞生,其应用与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现在需要画像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会前往照相馆照相。未来,个人肖像三维扫描制作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这个问题也让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摄影技术问世初期与绘画界之间的关系。当时,一部分人预言绘画将被摄影所取代,然而许多沉稳、善于思考的艺术家都以开放的态度从容地接受了这一新事物,他们善加利用摄影技术,使其变成创作的辅助工具。历史也已经证明,摄影非但没有取代绘画艺术,反而使艺术家摆脱模仿自然的观念束缚,探寻艺术真正的本质。印象派、表现主义都与摄影术的出现有直接关系。直到现在,摄影艺术家仍把绘画艺术的方法和经验不断融入创作中,绘画的理论、经验、观察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其作为独立艺术学科的形成。当代众多中外摄影艺术家在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中,仍然注重从绘画理论和表达语言中汲取养分,将其作为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摄影艺术造诣的重要途径之一[1]。然而与绘画的历史相比,摄影艺术的历史较短,而3D 打印技术的诞生与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以史为镜,以上所述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亦能折射出当下与未来,数字技术会为传统雕塑艺术领域带来某些判断与思考。笔者推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自然数字艺术流派”,他们会利用数学编程或者人工智能来改造和操控3D 打印机的工作路径,将自然界中的某些规律植入3D 打印机,任其自由发挥,彻底脱离人为的控制和认知范围,创作出震撼视觉、震撼心灵的生命艺术形态。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学科的结合在不久的某一天也必将衍生出一门独立的“数字艺术”学科。可以说,数字技术为传统雕塑带来的不仅是行业的变革,更是衍化的机遇。
在技术足够普及的今天,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利用数字艺术创作方式轻松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也许在老一辈的艺术家和一些专业雕塑艺术从业者的眼里,雕塑艺术实践的门槛已经十分低了,这对雕塑行业而言极为不利。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量产时代,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明白数字化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下不是每位雕塑艺术从业者都掌握了数字技术,但生存原则告诉我们,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会改变,数字艺术教育的普及必将提上日程。
利用数字技术创作方式将设计构思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实体,无论对个人的艺术创作能力,还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但前者显然更加重要。笔者将雕塑艺术创作实践能力由高到低分为四类人群,分别为眼高手高、眼高手低、眼低手高、眼低手低。眼高手高者,无论运用什么工具,只要掌握了其属性与技巧,就能创作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眼高手低者则有无限可提升和进步的空间,眼高是一件好事,因为只要经过多练习、多实践,手高便指日可待。因此,对于这两类雕塑艺术从业者而言,数字技术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后两者而言,若不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和长期实践训练,其是难以取得进步的。
国内不乏数字艺术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无外乎教学一些三维软件的使用技巧和3D 打印机与三维扫描仪的操作。培养真正的数字艺术人才不能仅限于培训技术。数字化雕塑艺术学习者只有在坚持传统造型训练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艺术实践,丰富思维理念、改进观察方法、提升专业技能、努力开拓视野,才能真正赋予自身灵活运用、独立思考的自主生长能力。就目前国内数字艺术专业教育来看,大多艺术人才都是速成的,他们很难创作出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综上所述,学习者学习的焦点不应是计算机软件和各类三维数字设备,而是应利用这些技术,通过应用抽象概念创作出与自身理念相符的艺术作品,或解决创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而了解并掌握抽象概念并加以应用。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相关学习者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数字技术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以替代传统手工,但即便塑造的过程可以由机器代劳,数字雕塑艺术实践的核心仍是数字模型或者实体泥稿的建立。没有专业的造型基础和卓越的创作理念做根基,无论平面还是立体,再娴熟的操作技术也解决不了作品本身的问题。这一点足以证明数字雕塑艺术对创作实践能力的要求和传统雕塑艺术对创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数字时代,核心造型意识的缺失,使得作品形态的内涵和自身的表达不足,人们的艺术观也在科技发展的催化下不断改变,对艺术家的综合考验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进行传统造型训练和学习,同时发挥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真正创作出兼具新创意、深内涵、高品质的划时代艺术佳作。
数字技术虽然推进了雕塑学科的演变,但仍有待于普及与完善。在雕塑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数字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已是当下数字时代雕塑艺术家优越的生存能力。但无论科技为我们带来多少福音,我们对任何技术都不能过度依赖,传统造型训练是亘古不变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启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未来数字技术在传统雕塑艺术领域内全面普及之后,历史上必然会迎来拒绝任何技术介入的纯手工艺术时期。作为新时代的雕塑艺术家,我们要打好坚实的专业根基,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从而迎接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真正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