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主旋律电影在创作中往往会依据历史事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典型人物等诸多元素,在叙事事件上精准地表达主题,以达到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的。传统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大多数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典型的英雄人物为叙事起点。承担了对于民族历史记忆的影像记录,往往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完美的角色塑造,虽然唤起了观众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但同时也难以在观众内心中找到情感切入点。作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叙事创作中立足于普通人物的平民视角,塑造的是在伟大历史瞬间中发挥价值的普通人,使得历史事件与群众生活的联系紧密,在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上更加具有契合度,同时拉近了观众与银幕的距离,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本文以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
在主旋律电影的题材选择中,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作为首选,往往都与祖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成就相关,一旦在选材中处理不好,宏观讲述容易使得观众与历史事件产生疏离感,微观表达又容易失去主旋律电影的庄重严肃感。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中,便开始转换选材思路。在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中,立足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宏观的历史中去定格历史角落中的璀璨,这些历史角落中的“微”历史,是一页页历史记载中的底色,是一幕幕历史辉煌中的基石。这些“微”历史,更能满足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的好奇心,也更加能够拉近观众与主旋律题材的距离。
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故事“前夜”就在开国大典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选取了电动旗杆安装者林治远如何保证升旗万无一失的“微”历史。观众从“微”历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林治远,也对最后升旗的成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动。如果说故事“前夜”是一个人的“微”历史角度,那么故事“回归”就是群像下的“微”历史。故事“回归”讲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为了保证香港回归“一秒不差”,升旗手、女港警、外交官与修表匠等人身上“微”历史的展示,让观众从新的角度理解了国家尊严与民族自豪感。
在主旋律电影的人物选择中,通常会选择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本身就带有光环,对于普通观众来讲角色本身代入感不强。为了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人物角色,在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中,把“英雄”“伟人”式的角色换成“小人物”。以“小人物”的形象、语言和行为来讲述,以小见大,来宣传和弘扬主旋律。这些“小人物”是时代的缩影,能更好地展示出当下角色行为与时代的关联,观众自然有了身份或情感的代入感。
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故事“相遇”讲的是原子弹科研工作者高远因工作保密度极高与曾经恋人三年未联系后相遇的故事;故事“夺冠”讲的是少年东东和小美因女排三连冠而分别和相见的故事;故事“北京你好”讲的是出租车张北京把奥运会门票给了四川男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有的是隐姓埋名做着保密工作,有的是为了比赛聚在一起看电视的少年和邻居,有的是乐于助人不计风险的人。他们把生活的气息与祖国命运交织在一起,默默无闻地奉献。这些没有具体姓名的人,用行动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添砖加瓦,这正是主旋律电影中最具感染性的力量。
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在情感表达上都力图清晰,或以有力的台词,或以直观的镜头来输出主流价值观以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直白的情感表达会令观众一时情绪高昂,但也难以回味持久。所以在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中,开始把情感的表述变得诗意和含蓄,既符合东方人对于情感的表达习惯,也令观众观看后回味绵长。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体现情感,把诗意的画面融入主旋律情景的渲染中,把语言台词中的“潜台词”融入演员精湛的演技中,让情感在细节中体现,以细腻的手法来凸显主流价值观。
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在选材、人物和表达上都有了新的思路方向,对于历史事件把握以微观入手,增添吸引力;在人物故事上,展示平凡生活下“小人物”与时代脉搏的紧密联系,更具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依托艺术表现手法展现细腻情感,意味更加悠远。观众在观影时,会有历史记忆感的重温、人物代入感的体会,也会有民族自豪感的骄傲。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7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来的历史大事件,故事之间在叙事上相互独立,在主题表达中都时刻围绕着主旋律的统一基调。在选取题材中以普通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无私奉献为切入点,以平民视角来展示祖国发展中的辉煌篇章,以细腻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对主流价值观进行传递表达,激发起极大的情感共鸣,使观众看完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既为祖国的辉煌感到荣耀,又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瞬间唤醒人民的参与记忆,用平民视角回顾祖国的峥嵘岁月,用细腻情感表达对祖国的爱意,这才是优秀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