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李
(广东省中医院手术室 广东 广州 510000)
在机体脊柱椎体中,颈椎为体积最小且活动最频繁、活动度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之一。在该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进而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促使纤维环、后纵韧带破裂,导致髓核突出而使得颈髓或神经受到压迫所致[2-3]。颈椎管内肿物则是在相应节段所处平面的神经根及该水平下的长束(如脊髓丘脑束、锥体束等)受到侵犯所引发的一系列体征及症状。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多以手术方案为主,结合肿物所在位置及侵袭特点可选择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形式进行治疗。而在两种病症合并发生的情况下,往往会促使患者承受极大的身心创伤,甚至导致其瘫痪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工作能力[4]。我科在2021 年2 月针对收治的1 例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管内肿物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治疗,并配合开展了手术室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将手术室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患者,男性,49 岁,因出现“双上肢力8 年,伴双下肢力1 年余,加重2 月余”入院。入院检查发现其存在脊柱生理弯曲,颈椎各棘突、棘周压痛感明显,疼痛可延伸至背部。双上肢、双下肢乏力(麻木)。右侧三角肌、肱三/二头肌、屈-伸腕、握力肌力检测为Ⅳ级;双手掌侧感觉减退,膝关节、双足趾末端感觉减退,其余四肢深、法感觉正常;双侧膝反射正常。经颈部MR 检查可见:①C1-2 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外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②C3-4/4-5 椎间盘节段有突出;③颈椎退行性变;④出现颈椎轻度蜕变。初步西医诊断为“椎管内肿物;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C3/4、C4/5);脂肪肝;前列腺钙化灶”。
经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及各科会诊后,于2021 年2 月3 日进行全身麻醉下行颈后路肿物摘除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程顺利,术后顺利返回病房。
在实施麻醉成功后,指导患者取取俯卧位,进而协助其将颈部体位转变为过屈位,进而采取常规消毒铺巾。
在患者颈项部正中部位做手术切口,行纵行切口,长度约8 cm;需逐层将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颈项肌切开,进而直至其颈椎后方椎板;通过借助C 臂机透视对患者病变颈椎节段进行明确。将椎后筋膜、韧带剥离后,将其C1 后弓及C2 节椎体后方椎板显露出来,进而在C1 双侧椎弓根部位置置入螺钉两枚;在C2 双侧椎弓根部还需再次置入螺钉两枚,并需在其左侧放置长度适宜的钛棒加以固定。随后,借助咬骨钳、枪钳等辅助,将C1 全椎板摘除至C2 椎板上缘,仔细将患者黄韧带及筋膜充分剥离,进而暴露硬脊膜,观察其硬脊膜稍有外凸膨隆,在显微镜辅助下将硬脊膜切开,并耐心、充分分开、游离椎管内肿物,确保肿物未粘连脊髓,且充分剥离C1-2 神经根后,观察肿物大小(肿物大小约3×2 cm),确保肿物包膜完整后,采用凝胶海绵、脑棉进行止血,确保无显著渗血及活动性出血发生后,对切开的硬脊膜进行吻合,并再次观察是否出现明显渗血或活动性出血。在右侧放置长度适宜的钛棒进行固定,并予以凝胶海绵进行止血保护,此后经双侧椎间外侧进行植骨融合。最后进行创口冲洗,并细致清点器械、纱布等手术器械及用具,放置引流后将切口逐层缝合,完成手术。
术前1 d,需巡回护士及时到病房查阅病历,并参与病例讨论会,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积极与医师沟通手术方式、术中用物等。同时还需及时了解患者实际状态,完善术前评估,明确患者体形、皮肤状态、血管等情况,做好术前准备;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结合其病情、年龄、职业、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及认知能力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干预,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流程,手术方法等,耐心为其解答疑问,以帮助患者缓解恐惧、紧张心情,指导患者正确配合各项术前准备事项的完善。另外,在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管内肿物病发后,患者往往会存在明显的颈肩部疼痛感、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发生,这就导致患者极易出现焦虑、烦躁、紧张及抑郁等症状,这就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所不佳,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尤其在病发后患者存在严重疼痛感,在这样的折磨下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与生存的希望。对此,手术开展前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讲解颈椎手术的实施效果、目的,使其明确手术能够有助于促进颈椎稳定,并解除其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进而帮助患者消除疼痛,促进其活动能力的恢复,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症,进而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使其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心,稳定情绪。
需在术前及时准备好脑科器械、颈椎包、椎间盘包、磨钻包、髓核钳包以及显微外科器械等,同时需严格依据器械消毒规范对所有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并在确保微生物培养合格后加以使用;此外还需准备与手术相关的耗材及一次性物品,如电刀、CB 机、吸引装置、磨钻机、自体血回输机、脑科显微镜等,确保相关器械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另外还需备好俯卧位体位垫、手术床相关配件及头架等。在上述护理干预下,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在术后尽早开展康复锻炼,促进肺复张,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此次手术需在百级洁净层流手术间进行,对此需手术室护士在术前持续开展24 h 动态空气消毒,并提前清洁整理手术间,设置室内温湿度为22 ~24 ℃、50 ~60%的湿度。
在患者到手术室后,需主动接待,以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依据手术安全核查表与医师、麻醉师进行详细核对,明确患者身份、手术方案、手术部位等。进而协助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做好保暖护理、建立静脉通路;需在术前0.5 h 预防性予以抗生素干预;需协助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及导尿干预。在确保患者进入麻醉状态,且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状态下与手术医师协同帮助患者调整到合适的手术体位。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全程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随时结合术中患者体位情况对其易受压部位进行防护,通过垫高双肩的形式使其胸腹悬空,避免腹内压增高影响呼吸及静脉回流;同时针对其眼部、鼻部进行防护,以免出现压力性创伤;针对患者两髂部下方也需垫薄软凝胶长垫,避难会阴部受压;针对双侧膝部需垫放凝胶圈,以保护患者膝关节;最后还需使用约束带对其大腿根部进行固定,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此外,巡回护士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目及出入,尽量避免无效走动,确保手术间空气洁净、无菌。此外还需协助手术人员洗手上台,对各手术仪器进行连接并调节参数;术中还需协助患者做好定位,掌握手术床高度及C 臂机位置,关注手术进展及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另外,还需强化术中巡视,及时关注患者出血情况,并准备各类补液、药物等,完善术中保温护理,预防低体温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束手术后,需严密地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在确保其处于生命体征平稳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将其转运回病房,并确保妥善安置输液管、引流管等,协助麻醉师进行术后麻醉复苏。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后需及时整理用物,清理手术室。
洗手护士需15 min 进行洗手,并对手术器械进行整理,同时协助巡回护士清点手术器械、物品等;需保障手术台上各设备、器械、物品有序摆放,分开放置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配合医师进行消毒铺单,对各种设备及管路进行连接。需熟练配合手术医师开展手术,及时传递器械;针对术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需保持镇静,模切配合医师进行处理。此外,在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对植入物需严格监察其灭菌及安全规格,避免出现污染事件,以免有感染情况发生。针对手术中切除的标本需妥善保管,并于术后及时送检。术后需严格关注物品清点工作,需对术中使用的显影纱布、折断的螺母、脑棉及器械螺丝、定位针等进行严格清点,确保无误后签字。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一般为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其中包含髓核膨隆、突出及脱出等表现,均为颈椎病发生的不同阶段。该病症多为急性发病,少部分患者也可慢性发病。在病症发生初期,患者一般为轻微劳损,或可在睡醒时因伸懒腰而导致病发;或在外伤发生下导致病发。该病症的具体临床表现一般结合受压迫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基于病理解剖角度而言,该病症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中央型。该证型主要以颈髓受压为典型表现。既往临床上以该类型较为少见,但并随目前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MRI 技术推广使用后,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也有了明显升高。在发生颈椎间盘中央突出后,由于脊髓受压,一般可导致患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大小便异常等症,同时还可导致患者四肢腱反射出现亢进表现。其二为侧方型,主要以根性痛为典型表现。给证型患者并整个表现主要为颈痛、活动受限等,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枕部;同时有一侧上肢麻木感、疼痛感表现,很少见两侧同时发病者;无明显肌力改变。而颈椎管内肿瘤则是颈椎外科较为常见的病症。在肿瘤形成后,极易导致脊髓受压,具有极高的致瘫率及致残率,甚至可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结合此次研究能够看到,此次纳入患者主要表现为颈椎能够正常后伸及左右侧屈,但前屈明显受限,有较为强烈的乏力感。入院检查发现其存在脊柱生理弯曲,颈椎各棘突、棘周压痛感明显,疼痛可延伸至背部。双上肢、双下肢乏力(麻木)。右侧三角肌、肱三/二头肌、屈-伸腕、握力肌力检测为Ⅳ级;双手掌侧感觉减退,膝关节、双足趾末端感觉减退,其余四肢深、法感觉正常;双侧膝反射正常。颈部MR 检查可见:①C1-2 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外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②C3-4/4-5 椎间盘节段有突出;③颈椎退行性变;④出现颈椎轻度蜕变。初步西医诊断为椎管内肿物;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C3/4、C4/5)表现。在上述诊断下可见,其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肿瘤。该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在现代影像学技术以及先进外科手术手段的不断推广应用下,国内很多医院的脊柱外科均积极开展了针对颈椎管内肿瘤的诊疗及治疗工作,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症的诊断准确率及手术疗效总体良好,可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缓解患者疼痛感,促进其预后康复。
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管内肿物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干预为主,对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内肿物患者而言,通过全麻下予以颈后路肿物摘除术+椎间融合术干预能够有效确保其脊柱稳定性的维持,保障其病症的恢复。但是这一手术操作存在难度大、风险高、手术耗时长、复杂精细度高等特点,同时术中涉及手术步骤复杂、使用器械多,因而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且,人体颈椎具有十分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生命中枢邻近,一旦损伤压迫颈髓或颈神经根则可以导致患者出现高位截瘫,甚至对患者呼吸中枢造成损伤而危及生命,故对术中护理配合存在极高的要求[5]。另外,由于颈椎肿物患者病发后会出现长时间的疼痛感及神经麻痹等症,在这一情况下则导致患者极易有消极情绪出现,在面对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希望能够尽快接受手术,改善临床病症,同时也担心病变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在上述心理及生活因素作用下,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焦虑、烦躁及抑郁情绪,进而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后恢复。对此,在该病症治疗期间,就需要由护理经验丰富、固定骨科专科组护士担任手术室护理工作,从而在其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下,有效配合手术医师顺利完成手术,保障患者安全[6]。
从此次手术护理来看,患者术中体位安置稳妥与否,对术野暴露程度及手术顺利进行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手术室护士对脊柱神经系统解剖的掌握程度、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患者体位的合理安置、术中器械传递的顺畅性及相关器械使用情况等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影响。就此次手术室护理配合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在手术室护理工作开展之处,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和蔼的态度,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术前指导及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过程、疾病预后、手术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则能够有助于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病症及了解治疗方案,从而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消除其紧张心理,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手术进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及护理配合度。而且对于颈椎手术来说,术中所用到的设备及器械也较为精密,对此,在术前准备阶段就需要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手术步骤、术中需要的器械及药物等,从而在术中正确协助医师进行器械传递,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另外,协助患者术中进行体位的正常摆放也十分关键,既需要将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出来,便于操作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同时也要确保患者术中尽可能舒适,保护机体各部位功能,以免脊髓受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需完善术中生命体征监护、消毒处理、标本保存、送检、术毕器械清点等护理操作,全程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在该类复杂手术开展中,需始终确保以高质量的手术室护理进行手术配合,确保手术项目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