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背景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探究

2021-11-27 07:13:21吴素琴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公平群体体育

吴素琴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08)

在公平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需求受到了公众的重视。其中体育教育的实践性比较强,有的公众对体育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充分,学者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上的基础研究力度不足,因此难以为后期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相关的意见和指导,严重影响了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及改进。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及学校需要反其道而行,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积极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和保障体系,充分彰显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地为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公平教育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存在伤病或者是残疾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在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时,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直接被无视,学校在这一板块上投入的时间不足,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很少有教师以及学校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质需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身体发展需要分析及研究来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方向。最终导致一部分育人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无法充分地彰显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和服务于学生的宗旨。[1]因此,公平教育被提上日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及障碍。

二、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比较明显,整体的教育教学进度偏慢,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不足,这些直接束缚着公平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实施及践行。有一部分高校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需求的了解和认知还不够全面,因此严重影响了后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学者在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念单一落后

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平教育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主动调整教学思路,真正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有的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调整教学思路,仍然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要求一以贯之。无视对特殊教育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及研究,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大打折扣,身体素质提升速度非常慢。[2]

(二)基础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

理论研究是实践的重要指导和基础,能够为后期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引,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相比,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更为多元和特殊,因此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不容忽略。但是从目前来看,基础实践研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条件及要求,难以真正实现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严重影响了公平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即使有的学生对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但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较机械和单一,难以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3]

(三)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教师对学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水平与后期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教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存在许多的片面认知和理解,很少有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方向,无法真正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违背了公平教育的初衷,学生的能动性大打折扣,一部分育人资源被浪费。除此之外,有的学校没有着眼于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要求,以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依据,积极促进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发展,整体的教学进度偏慢,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够理想。[4]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密切相关,有的教师无视自主学习和提升,没有主动学习同行的做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策略机械落后。

三、公平教育背景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策略

为了真正维护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充分彰显公平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及育人作用,高校需要注重教育制度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改进。主动转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给予特殊群体学生更多的指导以及教育,保障其能够结合个人的实质需要,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发展个人的身体素质,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容忽略,这一教育板块与学生的发展及社会发展都存在密切联系。有的高校直接无视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质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还会造成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学校需要调整教育理念,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真正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体育教师则需要注重教育思路的改进及创新,了解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需求。[5]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化和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症下药,全面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加大基础研究和实践

与普通体育教育相比,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难度相对偏高,覆盖面较小,涉及的教学环节较为多元。教师难以结合已有的教育教学项目来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及经验总结,只能够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调整工作思路。因此,在前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不容忽略,这一工作能够有效规避各种重大失误及教学问题,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保障高效教育和有效教育。高校体育教师及学者需要注重对这些工作的研究及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融为一体,深入了解目前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和身体素质,积极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主动优化目前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后期的教学实践改革指明道路及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工作的难度相对偏高,离不开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因此学者需要积极借鉴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了解其他国家以及其他学校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中的真实情况,在学习做法和总结经验积极交互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此来更好地体现公平教育教学的初衷,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三)全面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只有保障教师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师资力量的提升能够为后期教学改革打下扎实的智力基础,积极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落实。特殊群体学生的运动技能差异较大,身体素质有待提升,有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不同的体育训练任务。这一点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及挑战,专业水平较高且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主动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及压力。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分析以及个性化需求的研究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个性化成长。特殊群体学生身体素质的分析以及了解、掌握是重点,这一点有助于体育教师主动把握运动量和运动节奏,给予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尽量避免意外的产生。

体育教师需要主动抓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了解体育运动学的专业知识,积极结合体育生理学知识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体育教师还需要主动参与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深入剖析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和特殊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需要加大对这一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将岗位绩效考核与师资力量的配置工作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教师产生由内而外的教学动力和热情。[6]

(四)确保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偏高,存在许多的细节影响要素,外部环境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这一工作的稳定落实,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发展不容忽略。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工作指南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道路及方向,确保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积极加强危机处理,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操作,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需要着眼于教学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前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相应的调整,顺利完成前期的体育教育目标,保障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教育指南的分析及规范研究比较复杂,体育教师之间需要加强联系及合作,真正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着眼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好地实现依法治教和因材施教。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较显著,其中体育教育的难度偏高,对学校和教师都是极为明显的挑战及压力。体育教师需要了解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来调整教学思路,保障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实现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从目前来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在社会快速发展及进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尊重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及帮助,保障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猜你喜欢
公平群体体育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公平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