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1-11-27 06:06:52陈涯强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陈涯强

1.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1 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建筑施工质量是建设项目需要予以考虑的首要指标,其不仅关乎使用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建设企业的信誉[1]。在一些工程项目中,施工技术管理的薄弱,常常导致施工水平的参差不齐,甚至造成施工做法的不规范、不合格,由此引发建筑整体的质量受损。究其根本,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从主观上来看主要依赖于建设单位、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客观来看则需要有可靠的技术水平、管理体系支撑[2]。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参与有利于实现对各个关键节点的精准控制、细节调控,能够帮助技术人员提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此将施工过程把控在可靠的状态下,降低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

1.2 合理配置建设资源

建设资源是工程开展最为基础和活跃的部分,其不仅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开展,同时也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整体效益,调节着各项工程资源的利用配置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可靠的技术管理,能够对施工中所涉及的材料、机械、人工等进行合理的布置与搭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闲置,提升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也能够推动建设工艺、机械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更新迭代[3,4]。总体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项目资源消耗的降低以及建设成本的控制。

1.3 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安全是工程开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首要指标,目前我国建筑项目的难度越来越高,这对于施工安全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大跨度建筑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其施工安全风险往往更为突出。在传统施工技术管理中,大多重视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而相对弱化了安全管理的全面性,此外也存在管理手段、层次的单一性问题,因此在对安全影响因素的把控上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引发安全问题[5]。相较之下,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判断、查找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以此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风险的萌芽与发展。

2.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在研究与应用上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可。其中,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上的应用也逐步得到推广,凭借其自身突出的智能性、科学性、高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过程中,不同企业对其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且受到传统施工管理手段及理念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展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自身体量的制约,管理方式改革难度往往更大,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很好地发挥预期功能[6]。

就实践经验来看,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大多集中在项目开展的前期准备阶段,譬如成本造价、方案设计等方面,但对于施工中的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却涉及较少。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仍大多依赖于个人经验、主观感受做出判断,没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且很容易造成管理效果的不可靠[7]。此外,在目前的很多施工管理中,技术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体现仅限于计算机终端,而缺乏根据其拓展得到的其他技术,虽然在该层次的应用下也可以显著地提升管理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信息的共享性与智能性。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不同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存在相似的问题,而欠缺创新性与针对性,譬如管理软件的高度重合。这就导致在实际使用时软件的实用性往往不高,大多只能满足最为基本的使用需求[8]。此外,还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较低问题,未能全面、深入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在招投标资料准备、材料机械统计管理等工作中,其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能够极大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但其应用水平往往存在不足,进而造成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折损。

3.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

3.1 提高对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科学技术、社会需求趋于复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的技术革新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建筑行业的发展亦是如此。这就要求建设企业能够基于传统管理手段积极引入并融合高新技术,针对行业发展要求与方向,面对来自社会需求的挑战。这对企业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变更传统管理理念,积极吸收新兴技术、培养新技能人才、引入高新设备,对团队内的技术人员展开信息技术的宣传,必要时还可组织相关培训与讲座来培养技术人员的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当加大团队素质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推动已有员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其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招聘,设立专门岗位吸收相关领域的新生力量。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此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9]。

3.2 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的实现,需要依赖于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平台来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还应注重其平台建设程度。目前,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已经发挥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传统管理存在的滞后、低效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可根据管理内容、影响因素等建立起全面的网络化管理平台,不同终端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操作,并借助于平台整合多种设计、管理软件完成对施工过程的全周期管理,此外还可在平台内部实现不同数据的共享、同步,以此来满足管理数据的实时更新需要。在网络化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建筑工程项目不同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高效地对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并便于相关数据的传输,显著提升管理的效率与层次。施工中牵涉到的各项参数以及结果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快速汇总、智能分析,通过相关软件还可形成具有直观效果的可视化模型,便于相关人员实时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

3.3 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主导着管理工作开展的方向与路径。所以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中的应用需要尽可能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理念,来为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此外,还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了解其运行机制,以便于工作的开展。同样,作为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管理人员也应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能够对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总体来说,从事施工技术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综合性的专业能力,能够有效发现、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3.4 加快信息管理软件研发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管理软件的支持,因此建设企业在管理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管理软件的革新迭代,适应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在管理工作中所用的软件大多属于国外研发,其与我国建设规范要求、工程环境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其往往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对软件提出了更具实用性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逐步推广的同时应同步加快信息管理软件研发,制定与我国建设情况相符的软件支持。

3.5 贯穿施工项目全周期

目前,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在应用的范围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来说,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主要集中于施工质量的管理,而且对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却较为欠缺;且主要集中在施工过程中,而对于施工前准备和施工后养护的管理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管理工作的作用效果相对较为局限,无法很好地平衡项目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管理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当考虑周全,对项目全周期内的各个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

4.结语

总之,在工程建设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并以此进行动态化管理。其中,信息技术的加入对于管理工作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能够显著提升管理效率、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云南农业(2021年11期)2021-11-12 02:23:58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52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初探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