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 范进进 罗航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大提出“国家必须将西部教育置于全国教育总体格局中谋划设计,着力从西部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做起,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
乡村教育存在的“面广,人多,人口分布不均,条件艰苦,课多人少,教授方式单一,质量低下,家长不支持”等不足,是制约着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短板”[1]。乡村教育又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为突出:首先,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是隔代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2]。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各方面原因,难以全面高效履职。其次,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受阻。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亲情体验和关爱,直接影响其情感发展,加之农村教育由于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从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及特定的关照和引导,导致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学习困难,品行不端等现象,所以作为乡村教育中的绝大部分成员,他们的问题不只是知识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安全的监护、情感的倾诉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开展的活动应充分考虑上述需求。
在校大学生下乡支教响应了国家重视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的号召,缓解了教育资源紧张和不同程度改变了当地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但是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支教活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在肯定大学生短期支教作用的同时,也严厉地指出了其弊端。诸如《中国青年报》“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搜狐新闻“大学生支教,帮扶还是添乱”等报道引起了各方面的讨论和反思。
在参加暑期支教的大学生中,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比例严重失调。首先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支教计划,甚至一所高校有多支教团队,不同的选拔标准造成了支教队员教学能力、心理素质、性格品质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其中不乏只有支教意愿并不具有支教能力的团队或成员。这样支教活动真正展开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其次,大部分非师范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缺乏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及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很难掌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很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不良的影响。带给支教学生一些不够规范的课堂。同时大学生往往是哥哥姐姐的形象,虽然加强了师生朋友般的感情,但也同时弱化了学生应该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特别是短期支教结束后,学生将大学生志愿者老师和原先的任课老师进行对比,这无疑会对之后任课老师正常教学的开展留下“后遗症”。开展夏令营活动,以支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志愿者选拔导向和培训导向,更有利于减少志愿者教学经验等相关条件不足造成的对学生不良影响并且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方式会减少对正常正规教学的干扰,不会喧宾夺主。
大学生开展支教时间一般在暑期,夏季普遍高温炎热,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所以,我国相关规定全国各类学校在七、八月份放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传统支教模式开设课程与学校平时开设课程大同小异,不仅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暑期实验夏令营不是传统方式上课,不会受天气炎热的负面影响。
传统支教模式开展时间一般在1~3周时间,活动开展时间短极大地限制了志愿者对传统课程的教案设计及课程开展。其次,志愿者适应新环境及学生适应新任课老师及开设课程内容都需要时间,造成了还未了解适应当地情况就匆忙上课的现象,师生缺乏互动性,从而影响整个支教效果。夏令营模式开展不需要志愿者太多的教案设计,也不需要志愿者适应新环境及学生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夏令营模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阅读”和“艺术”3个方面入手,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相比较而言,1~3周的活动时间更适于开展夏令营活动。
很多支教学校对支教活动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对于支教活动并不重视,从心理上不认为支教大学生要和在校老师同样培训和管理,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缺少校方的帮助和支持[3]。而夏令营志愿者在开始前充分用调查方法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志愿者共同设计确定互动方式和活动内容流程,后期会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建立支教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和提高,促进支教可持续性开展,双方关系更加紧密和通畅。
以“教育即成长”为支教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融入全面育人思想,试图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地全方位发展[4]。夏令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好玩、有趣、启智的教育活动,也是暑假期间提供予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监管的活动,是寓学习于娱乐,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非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参与的孩子们可以从探险、艺术、游戏、阅读等非常规教学活动中生动体验学习乐趣。实验夏令营更加强调“自主的发现与学习”,为乡村孩子带去快乐知识,并不是传统支教模式意义下填补乡村教师缺口,为学生补课,以弥补教育上的不足。而是孩子、志愿者以平等分享的方式相互交流帮助,共同充实假期生活,共同成长进步。大学生陪伴孩子们度过假期,通过夏令营释放孩子天性,使孩子们在欢笑中获得启发、发现美丽乡村、发掘本土潜能。夏令营不仅能让大学生通过活动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责任担当。更能让农村学生被尊重、被聆听和被欣赏。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同学在底下听,而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受到启发、获得新知。夏令营不再是城市孩子的“专属品”、农村孩子的“奢侈品”,它应该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假期体验,实验夏令营的开设能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大学生进行一种“平等的”对话,让孩子们消除内心对老师的恐惧,与老师积极交流更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实验夏令营模式通过1个公式:教育即成长=潜能-干扰来表示,在夏令营中,活动围绕激发孩子们潜能;排除发展干扰的目标来开展。2条主线:内容+过程,过程主线包含“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提问”3种教育形式,是志愿者和孩子相处的原则与平等对话的基础,内容主线包含“阅读”“艺术”和“游戏”3个主题活动,是结合志愿者优势及乡村孩子多元化发展需求归纳所得的3种教育载体;3个模块指兴趣化的多彩赛事、特长化的特色课程和隐私化的心理辅导等活动,将志愿者与学生们紧紧相互吸引在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的平台,使同学们在夏令营中最大程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