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瑶 福建师范大学
在漫长的艺术史发展长河中,舞蹈与杂技是最为亲密的“姊妹”艺术。从汉代“百戏”艺术兴起开始,舞蹈艺术与杂技艺术同台演出,也是从这时开始互相融合借鉴,取长补短。从古至今,无论是在舞蹈表演中,还是杂技表演中都不难见到“舞技不分”的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二者有着相同的艺术媒介——都是以人的身体作为物质载体。但在现代社会中二者又渐渐形成了分野,发展为两个独立的艺术种类。这便可说明二者具备足以彼此区分的个性。本文将对舞蹈和杂技在表现手段、艺术形象、表演目的以及道具使用方面所具备的差异性来论述二者独特的艺术个性。
舞蹈与杂技这两种艺术形式从它们发展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长期以来界限模糊的历史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上古时期的乐舞“舞武不分”,从手执干戚的“干戚舞”到发扬蹈厉的“大武”都是非常鲜明的例子。始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代的“百戏”艺术,使舞蹈与杂技的融合达到了一个高峰。我国传统舞蹈最独特的色彩之一就是糅合了武术和杂技两大因素,这与西汉时期的“百戏”的表演形式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这时开始,许多杂技中的特有动作,如折腰、倒立、腾跳、翻滚等高难度动作都被传统舞蹈吸收,发展成舞蹈的语言。这样的结合可以在扩大舞蹈表现力的同时使舞蹈艺人的专业技巧得到提高。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舞蹈与杂技仍然延续了相互交融、相互吸收这一特征,中国古典舞对高难度动作的追求,借助杂技的技术来增强舞蹈表演的观赏性;杂技表演对审美性的追求,借助舞蹈的特长来增强杂技表演的寓意性,使其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得到深化等。如此长时间的相互交融必然难以区分。但是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任何艺术与艺术之间都存在共性,都会有互相重合的“模糊地带”。舞蹈与杂技也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手段,本质上的共性自然构成了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借鉴。但是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舞蹈与杂技最终形成了概念上的分野,成为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这也就说明了二者间还是存在能够予以分辨的边界。
舞蹈与杂技都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以及在舞台上的空间变化流动进行艺术表现,它们有着相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从艺术的展示和存在方式来看,舞蹈与杂技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动作的变化来进行艺术表现的。因此从时、空、力这三大要素来说,无疑,舞蹈和杂技是共通的。因此对于同属人体动作艺术的舞蹈和杂技来说,它们的主要表现手段毋庸置疑都是人体动作——在人的身体能承受、能达到的范围内试验创造出来的动作。
俄罗斯著名芭蕾编导福金曾说:“舞者们追求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纯洁的诗意。”因此,就舞蹈动作而言,通常是要能够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者叙述一定程度的事件内容,同时也对舞蹈动作提出了要在一般人体动作的基础上具有一定抽象寓意色彩的要求,它要具备抒情或叙事的能力。舞蹈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够描绘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情性动作,第二类是展示人物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的说明性动作,第三类是没有明显含义主要起装饰和衬托作用的连接性动作。这三类动作,既有与生活动作相联系的简单动作,如“回头”“伸手”等,也有经过演员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高难度技巧动作,如“探海”“云里”等。但无论以上哪种动作,都只是作为外在形式呈现,以饱满的情感为其内核,是一种用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动作的基础上,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也成为表现手段之一。单纯靠动作在实际的表现过程中可能会表现不彻底,因此就有了对舞蹈演员表情丰富的要求,无论是在舞蹈训练还是舞蹈表演的过程,舞蹈演员的表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剧中人物塑造的需要,随着情节事件、人物心理甚至是音乐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
就杂技表演来说对动作的选择与应用并不同于舞蹈。“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体系”创建者刘峻骧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杂技史》中提出杂技审美的基本要素讲究的是“险、难、奇、谑”“它的许多节目从道具动作开始的铺垫,都要向险的峰境推进……险中求稳,举重若轻成为杂技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难’是杂技审美的核心、‘奇’是杂技审美的重要元素、‘谑’或幽默美是杂技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实际上,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惊叹,并对杂技演员高难度动作的呈现赞叹不已。这些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技艺便是杂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它并不旨在抒情叙事,因此在选择动作时就更加偏向于那些难度极大的动作。它将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动作作为表演内容,因此杂技的表现手段就要求演员能够运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一种极限性的且常人难以做到的动作。再加上在杂技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追求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因此杂技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节处理不如舞蹈表演丰富,因为演员需要身心达到集中收紧的状态,才能确保演出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作为表演艺术范畴的舞蹈与杂技,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选定一个特定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可模糊、可具体,范围也可大可小。舞蹈与杂技都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二者在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最终塑造的艺术形象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舞蹈创作时主要是以社会生活为原型,舞蹈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社会生活。编导在生活中遇到的令人感动、深有感触的人,都会成为舞蹈直接或间接表现的内容。通过塑造鲜明人物性格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与理想愿望。除此以外,物也是舞蹈作品进行艺术表现的对象。我国民族艺术的“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被舞蹈编导们很好地进行了沿用。借着对动植物、客观景物的描写与表现,来抒发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愿望。虽然是以物为对象,但其内核仍然是情感,具有深刻的内涵。总而言之,舞蹈是借助人体动作的发展变化来表达一部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着重描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通过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能够表达作者——舞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
与舞蹈相比,杂技的艺术形象更加精练集中。它并不像舞蹈那么具体,不以塑造具有具体情感内涵内核的人物形象,承担过多的情感内涵和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为目的。尽管同为一种表演艺术,而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也会塑造角色、有一定的表情达意。但整体上,与舞蹈传达出来的有各种情感和性格特征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不同,杂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概括性的,具有坚强、勇敢的内在品质。
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曾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求,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句话说明了舞蹈与人的生命、情感存在联系,并且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最为紧密的联系。舞蹈是与人的生命、性情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也是最能够充分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那些矛盾复杂的情感并给予其一定的表现形式。当然,在舞蹈作品中也不少见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和惊人的柔韧性动作,如“虎跳”“毽子拉拉提”等,优秀演员的必经之路就是对身体技能的开发。但是这些在舞蹈中始终都是为了表演,技术在舞蹈中是情感的外化、延伸;而思想感情、情绪则是技术的内在含义。在舞蹈作品中,高难度技巧动作设计与编排都是为了服务于内容,通过技巧展现人物特定的心境、精神状态和思想感情,始终以圆满地塑造某一人物形象和营造某种艺术氛围为目标,为最终追求。舞蹈演员超人的肢体把握能力、肌肉控制能力也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
吕艺生先生曾说:“杂技并不着意表现人的情感,而只是通过令人赞佩的技艺,观照人自身的勇敢与极致的美,观照人所具有的无限的生命力和能量。”因此对于杂技来说,表达复杂情感并不是它的艺术特长,它的表演目的就在于将自己的最高力量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在整个呈现过程中展现他最为极致的勇敢、耐力,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人体具有的生命力与无限潜力。杂技表演激发了人体内在所具有的无限潜力,通过挖掘潜力和呈现技艺使人受到鼓舞,并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是这种视觉体验终究是直线型、单纯型、概括性的情感,所以它往往并不会触及观者的内心深处,也无法引导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与舞蹈相比较而言,杂技才是更为纯粹的“直观艺术”。
舞蹈与杂技都属于对道具有熟练使用技能的艺术。对于杂技与舞蹈来说,道具使用的差异体现在各自承担的功能作用不一样上。
在舞蹈中,道具一般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恰如其分地道具使用,既能准确地体现舞蹈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舞蹈作品特定的环境,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演员用来“说话”的工具:它解决了舞蹈肌体语言叙述时面临的局限性问题。道具在舞蹈中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肌体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为舞蹈营造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意象与意境。例如宋代的《采莲舞》,莲花式样的头饰以及舞蹈时的莲花底座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宋代人极爱簪花的风俗习惯,还通过仙女下凡采摘莲花体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态度。在这个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道具“莲花”所发挥的叙事性作用,是帮助舞蹈完整表达感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道具的使用也是杂技表演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高空杂技的空中舞狮、高空走索等,器械杂技一类的钻坛子、钻木桶等,在表演过程中无一不需要借助道具的辅助来完整呈现。在杂技表演中运用道具首先是保证杂技表演自身的完整性,其次是通过道具增加表演的惊险性与观赏性。盛行于汉代民间的“胸突铦峰”就是类似于今天的“上刀山”,用刀子扎成阶梯,艺人赤脚踩着刀刃上到最高处,以胸腹抵在刀尖上,四肢悬空而卧。可想而知,演员在表演时的每一步都是扣人心弦的,也足以体现其惊险性。
作为同属于人体艺术的舞蹈与杂技来说,本质上的共性使其相互交融发展,这也是它们能够进行融合的基础。但在艺术特征上的差异又使它们各具特色。舞蹈艺术追求的是表现矛盾与复杂的内心独白,社会生活中那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也是它所追求和所能表现的。在完美地完成这些艺术任务的同时,舞蹈还能够直入人的内心深处,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杂技所追求的极致的高难度动作,在特定的艺术空间完成好自己的本体任务,使其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
舞蹈离不开技术,技术是舞蹈表现手段之一,而随着现代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其艺术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杂技艺术中融入舞蹈元素,不仅是继承传统的表现,同时也可以提高其艺术表现力,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