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

2021-11-27 04:56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大音希声胜有声琵琶行

姜 艺

理解音乐和研究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阐释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白居易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大诗人、音乐评论家,他对音乐有着过人的修养和独到的见解。他的《琵琶行》、《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文章,既有广泛的音乐涉猎,又有着精细的音乐评说,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音乐的见解,《琵琶行》便是其作品中有着颇高地位的一篇文章。笔者以白居易、《琵琶行》、无声之美为关键词,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包库、万象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关于此类的文章相对较少,多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郑锦扬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从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是从对立音乐哲学范畴来概括无声之乐,认为音乐分为有声音乐和无声音乐,其次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之美,认为采用无声的成功在于恰好表达了有声之乐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王定峰分别从以声喻声、以形绘声、以情动人三个角度来论述《琵琶行》的音乐美,认为演奏整个过程灵活多变,演奏难度之大在于将听觉的声音转换成视觉的声音,用来渲染深化诗歌的意境。2.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看无声之美。李明指出白居易通过人们生活中所闻所见的设喻重在刻画音乐形象,无声间歇中表达了更丰富的感情,而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等手法,重在描摹音乐的效果,最后指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的不同写作风格。3.从文学分析的角度谈无声之美。杜庆奎在《现代语文》中称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无声的行动、场面,对表现人物思想情感、行文可以起到绝妙的作用并以《琵琶行》、《一面》、《最后一课》为代表,说明了无声的音乐、行动或场面描写等更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特殊环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复杂感情;沈坤林认为白居易音乐描写的不同寻常之处不仅在于描写旋律轻快流畅的感觉,更在于其智慧的抓住了“凝绝不通声暂歇”的艺术境界。先是解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概括,将琵琶女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和《六幺》分为了三个层次,并指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大魅力在于,一种幽怨而复杂的感情到达沸点时,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或声音能够表达出来的,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去想象。再次解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具有凸显人物形象、成就叙事特色、增强感情张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涉及到的白居易《琵琶行》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也得出了较为多样的研究结论,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对于白居易《琵琶行》分析的角度单一。绝大部分有关白居易《琵琶行》的文章限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涉猎不深。其中关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研究,主要以蔡忠德先生的文章为主,还有他对此研究产生的系列文章,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关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笔者在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等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此论题的研究基本没有。笔者认为对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其当代价值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所以对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研究仍大有可为。

一、无声之美

(一)无声之美的定义

音乐是由有声与无声音乐构成,无声音乐与有声音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中,人们把更多的焦点关注在了有声音乐上,而忽视了无声的音乐,无声音乐所散发出的“美”却丝毫不亚于有声音乐,音响的组成并不是只通过有声音乐来表达,它还需要与无声音乐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统一的运动形态。无声之美从字面理解是没有如何声音而蕴含的美感,把它放在音乐中,可以解释为语言、声音所不能表达出的美好,甚至超越语言和声音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美。无声之说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光彩的一部分,而无声之美也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让人读了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平息。

(二)无声之美的起源与发展

无声之美最先要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音希声”蕴含着道家所特有的精深思想,玄而又玄,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后经过庄子的继承与改良,将“大音希声”这一命题细化为“天籁”、“地籁”、“人籁”。“无声之乐”首次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出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用来形容周成王施政的宽和,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虽无乐却胜于乐。《淮南子》将道家的“大音希声”与儒家的“无声之乐”联系了起来,再此基础上,又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认为有声之乐来自于无声之道。到了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对道家的“大音希声”有了新的注解,使“大音希声”的思想走出了神秘不可测的境界,逐渐发展成为了可理解、可掌握的美学思想。同时期,嵇康并没有直接论及“大音希声”,反倒是间接运用并发展了“大音希声”,他在《声无哀乐论》中用无声之乐来褒扬君主的施政的宽和宁静,体现出了嵇康崇尚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后来,无声之乐经过一系列的继承与发展,到了白居易这里,无声之乐才真正发扬光大,他将文学与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无声之乐应用到文学作品中进而发展为无声之美。白居易对无声之美的描述与阐释,可谓是到前人之所谓道,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

(一)“美”在与有声音乐巧妙地结合

《琵琶行》中描写无声的词语有“声暂歇”、“无声”、“声停处”,都是恰到好处的停止,既无冗杂又无繁琐。《琵琶行》中明确指出无声之美的句子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蕴含着有声之乐的美得益于无声之乐的存在,同时为下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埋下伏笔,突出有声之乐的力度与爆发力,将视觉转化为听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反之体现无声音乐的必要性,若没有无声音乐,有声音乐将会失去它的意义,一直以同一种曲调进行,没有“暂歇”,将会缺少音乐的对立性和冲击性,使人听一会便会觉得乏味,无法体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所以,有声与无声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有声之乐的阐释进而突出无声之美。可见,有声之乐与无声之乐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最终达到和谐与平衡。

白居易能够巧妙地将有声音乐与无声音乐结合在一起,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白居易出生于小官宦家庭,其祖、父母均明经出身,一生并无大富大贵,反而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底层,了解下层民众的苦难,使他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关注现实的道路。他自小热爱音乐也有这过人的天赋,对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在《琵琶行》中,“拢”、“捻”、“抹”、“挑”四个动作连贯又自然,还有“轻”和“慢”在程度上的区别,结束时以一“收”一“画”做收尾,动作干净利落,温柔且细腻,既表现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水平,又体现出作者对音乐的熟识和对器乐深刻的了解,有着非凡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器乐,而且还能感受曲调的变化与节奏的快慢。而且文中所述的《霓裳》和《六幺》亦体现出他对唐代音乐的了解,对琵琶的构造以及技巧早已深谙于心。他将琵琶声音乐比作“嘈嘈的大雨”和“切切的小雨”与“声暂歇”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凸显了无声音乐的感染力与厚积薄发的蓄力,,通过对比,体现有声之乐的美得益于无声之乐的存在,由于音乐的特性,有声之乐长而无声之乐短才能将音乐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强调了无声音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白居易将有声音乐与无声音乐巧妙的结合,既生动的描绘出琵琶女高超的琴艺以及过人的技术,又从侧面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迫害的乐伎形象,艺人们的悲惨命运同被正压抑着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有着共通之处,从而引发作者无限的感慨与悲愤。

(二)“美”在情感的诉讼与表达

白居易的《琵琶行》于元和十年(815年),谪居卧病、官场失意、生活落魄时所作,内心极度痛苦的他,恰在船上听到一位长安故倡弹琵琶诉说身世,琵琶女三奏琵琶曲,而白居易也不愿再压制自己的情感,任其喷涌而出,情感的诉讼自然也达到了高謿,作《琵琶行》赠与琵琶女,并将琵琶女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相对比,借此表达自己痛苦、无助以及对繁花易逝的无奈。而文中所述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表达作者这样的心情,打破了传统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无声之乐诉内心之苦,表达了一般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无有的对音乐的感受。对于无声之美的描写,只有作者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对音乐深刻而又独特的见解,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创作与体会,才会最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与读者产生共鸣。

(三)“美”在丰富人物形象

《琵琶行》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了读者听觉上的需求,更重的是作者利用音乐丰满了人物形象。琵琶女本居住在京城,艺色双绝,受人追捧,可好景不长,岁月改变了她的颜容,势力的人们都离她远去,她被迫下嫁商人,商人重財轻义,渐渐离她远去,前后的命运变化使她“幽愁”暗生,心情也犹如“冰下难”,她将心中的不满与怨恨全都通过弹琵琶表现出来,无辜遭贬谪心中愤懑不平的白居易随着琵琶声听到了琵琶女的心声,情绪一步一步地被调动、感染,作者毫不掩饰的在文章结尾写道: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青衫已被泪水湿透。因此,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琵琶声,通过有声与无声的结合,既展现出琵琶女高潮的琴技,又丰富了人物形象,使琵琶女的形象伴随着音乐,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技艺精湛的琵琶女,信手拈来的一首曲子,似在诉说着生平的不得志,感慨世间万物的兴衰只在一时,怨恨丈夫平日里对她不管不顾的态度,诉讼现实的黑暗与不公的命运以及诉说着她心中无限的往事。伴随着琵琶声停,东船和西舫一片寂静,说明周围的人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如梦如幻,更加突出了琵琶女的形象特征,高超的琴技已达到随心所欲地地步,在丰满琵琶女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郁郁不得志,孤苦惆怅,失意潦倒却依旧心怀天下的诗人形象。

结 语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静则无动,无止则无行。通过对白居易《琵琶行》分析的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独特的审美以及超前的洞察力,能够到前人之所未道。无声亦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对音乐艺术认识的升华之处。通过本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声之美是无可取代的,它与有声音乐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而无声之乐也是暂时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盛赞的无声之美也是有条件的,无声只能在此时胜有声,而不能时时胜有声。文章中,无声之美超越了有声之乐,成功的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刻画了人物形象,发挥了无声之乐的价值,体现了独到的无声之美。文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部分还没有做到细致分析,后来研究的学者可多从无声之美的体现等角度入手、分析。■

猜你喜欢
大音希声胜有声琵琶行
命题作文“此时无声胜有声”写作指导与佳作示例
浅谈“大音希声”
省略处,无声胜有声
吕楠作品
朋友
从“大音希声”看老子的音乐美学意蕴
无声胜有声
裸无声色
大朴不雕(2)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