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 448000)
博物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以及智慧的见证,通过博物馆进行教育,逐渐成为当下一种教育趋势与有效的途径。博物馆创建的三大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研究与欣赏,通过陈列与展览来实现教育,相对于老式教育形式来说,存在较弱的教育性,但是宣传性极高。随着我国改革以来,博物馆由传统收费模式转变为免费的模式,为我国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教育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因为博物馆普遍由政府建立,属于国有博物馆,而运营主要通过政府与纳税人员的支持,所以博物馆更应当为人们放下和未来提供良好的服务。
新形势为博物馆带来的是成绩的进步与发展路径的拓展,带来了极大的公共服务挑战。未来,在社会的分工中,博物馆应当担任更多的社会服务任务,更加充分、完整地开发博物馆的教育用途,从而符合发展形势的不断转变。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与教育观念应当及时转变,为教育事业带来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途径、思维等,通过对未来的探索,充分体现博物馆应有的教育职责。
国家在诠释博物馆时明确指出,博物馆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是实现全民教育与提升国民个人素质的关键途径。由此可知,博物馆不仅需要承担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等职责,还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教育。当前阶段,国内大部分的博物馆已经拥有相应的教育场所,为国民了解历史与科学、人文等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但是受到人员、经济等外在条件的局限,不能有效地进行收藏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普遍出现受众不广泛、热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充分等现状。针对这种问题,博物馆未来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结合新颖的科学技术以及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实现变革,通过科技与博物馆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应用,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1]。
促进博物馆未来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度融合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科技手段,扩大教育范围,促进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只能。在实践教育时,结合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与苏格拉底式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传统与现代的研究。
课堂式教育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教育,课堂中教师围绕着教材进行讲解,授课全程由教师根据个人习惯、偏向来调整教学的节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套成熟的传统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再加之教材内容模式固定、内容形式深化,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意改变教材内容,导致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能力与途径有限。结合当代博物馆教育模式来看,博物馆内藏品甚多,但是由于文化经济观念较为滞后,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落实博物馆教育,结合现状来看,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馆内藏品认识程度并不全面,导致在开展教育期间不能最大化的实现教育意义,对博物馆的设立目的不够明确。博物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文化知识的环境,无论博物馆内藏品种类还是藏品价值都属于公众,而不是属于博物馆个体机构,在开展教育期间馆员没有真正落实博物馆的教育意义,仅以展示藏品为工作目标,在介绍藏品时也没有全面、透彻的讲解内容,导致人们对于藏品认知不足,文化提升有限[2]。
师徒式教育的核心就是师生之间关系的传统化,在这种关系中,普遍以教师为中心,带有些许个人色彩。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期间,通过讲师、馆员等人员的讲解来落实教育的意义非常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太过于注重个人讲解式的教育,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模式与思考角度等逐渐偏向于讲师,而缺乏自己的一套理论与模式。再加之讲师因为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无论是人格魅力、社会经历、感情能力等多种素养,在讲解期间会导致许多的随机性,不能实现稳定的教育与传承。
苏格拉底式教育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生成,而在学习知识时通过自我探究与创新等方式来落实教育。博物馆在进行苏格拉底式教育期间,可以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式讲解,积极结合课堂教学模式与师徒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藏品文化的深度探究与剖析,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学习,在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文化质量,实现公共学习空间。如果博物馆教育能够与大众化教育实现结合,将会增加博物馆的用户范围、促进用户结构的生成,为博物馆创造更加具有思想、文化的未来[3]。
未来博物馆的教育方法,必须站在实际的角度上实现传统式教育与现代化手段融合的模式,结合新颖教育观念思想、传统教育观念、多种教育方法以及科技手段等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质量的教育方式,扩大藏品讲解文化范围,促进深度的文化交流,从而在满足文化传输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意义,提升人民文化软实力。
博物馆属于一种教育意义极强,但是非专业教育的场所。通过博物馆来学习的方式也被称之为非正式的学习,与学院式教育在模式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具备沟通较为轻松,并且交互性强、能动性高等特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客观、开放性的思想,把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与科技感有机结合,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并扩展教育途径。
通过在博物馆内利用科技展示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教育的重点在于科技产品的应用与进化,在人们进行博物馆参观中,会不断接触到电子类科技产品,不仅能够扩大人们的眼界,还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例如平面基础类设备,电子现实屏幕与触控屏幕、电子耳麦等多种平面类电子设备,可以在提供教育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尤其是当下较为热门的3D立体放映机,不仅展示功能极强,还能为群众们呈现氛围感非常强的体验效果,引导人们加深对博物馆的认知。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逐渐被互联网所渗透,信息生活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下的时代中,是一种结合了高效学习、碎片知识等形式的模式,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学习的主流,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可以及时的满足人们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可以通过结合得到、知乎等多种网络平台满足人们学习的诉求。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环境来扩大群众范围,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广泛扩散,从而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博物馆内的藏品以及成果的研究,并加强宣传,实现符合时代趋势的教育模式[4]。
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式博物馆教育在形式与渠道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不能及时的满足群众对文化与知识的需求,博物馆未来教育应当积极结合当下新颖的科技途径,扩大教育范围,通过科技的力量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在开展教育期间,不仅需要进行博物馆内部硬件开发,还要注重对科技成果、电子设备、模拟设备等多种内容的展示,在实现博物馆教育途径拓展期间更加注重与网络数字化的融合,降低因为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对博物馆教育的局限,积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促进博物馆未来朝着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