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四维,龙岳林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当前我国都市圈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并伴随着城市养老资源不足,城市老年居民产生希望离开城市,回归乡村自然田园生活,在乡村田园环境中康养身心的愿望[1]。园艺疗法作为一种通过植物、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各类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方面进行调整改善,以维持和恢复身体与精神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疗养方法[2],与常规的医疗手段相比更易获得身心放松以恢复健康,深受老年人青睐。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呈现规模大、发展迅速等特点[3],在乡村开展园艺疗法将成为未来缓解城乡养老压力的必然趋势。在乡村开展园艺疗法不仅满足了乡村迫切需要发展特色产业的需求,更能缓解城乡养老压力。植物作为园艺疗法的载体,不但具有维系生态平衡、营造景观的作用,部分植物还具有保健功能。然而城市绿地中的单一的、模式化的植物配置已不能满足城市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因此,具有丰富植物资源、优良生态环境的乡村地区更适合作为园艺疗法的实施场所。一方面,乡村具有明显优越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的乡村不但适合发展康养旅居产业,更是开展园艺疗法活动的极佳场所;另一方面,坐拥自然山水田园环境的乡村相较于城市环境更具旅居吸引力。花卉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植物类型,它们不但具有优美的外表,更是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即使在当今大多城市公园中种植规模不大的木本花卉林,每年的开花季节也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游览,由此可见,居住、游憩在充满鲜花的环境中已是广大城市居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然而乡村环境中的花卉植物景观多以充满野趣的自然植物群落形式呈现,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缺少游线道路等配套设施,远离居住区,使人难以亲近,且开花时间零散分布,难以满足集中观赏的需求。因此,提出在适宜的乡村中,选择在村落邻近环境,即乡村建筑周边的居民可达的户外空间,由乡村构筑物与植物景观组合形成的环境中,利用现有的宜居山水田园环境,打造力求自然的人工草本、木本花卉植物景观群落,并设置游步道、景观构筑物、园艺活动场地等配套设施,形成乡村康养旅居基地配套园艺疗法花园的构想,以形成地方特色,提升产业竞争力。
游客通过使用、观赏花卉获得园艺疗法的相应疗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五感直观地观看、嗅闻、触摸等方式与花卉产生互动,获得情绪放松的效果,或是花卉及作为配景的乔灌木释放具有杀菌抑菌、净化空气、调节人体生理指标的化学物质,使游客身体获益;另一种是游客亲身参与到园艺操作中,进行播种、移植、换盆、插花等园艺操作,获得身体锻炼、大脑思考,提高健康水平,或是通过与其他有园艺爱好的游客进行交流经验与心得,促进社会交际顺畅[4]。
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与花卉产生交互,能够为其带来愉悦的体验,释放负面情绪[4],有助于促进身心机能恢复,从而得到身心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场地内的植物通过形、色、味以及大自然与植物产生的各种声光交互作用于使用者的感官,通过接触植物产生的外界刺激向人脑传递五感信息,如植物的形与色刺激视觉,风吹雨打、鸟叫虫鸣刺激听觉,花香叶香刺激嗅觉,接触植物的花、茎、叶、根刺激触觉,品尝瓜果、蔬菜、香料植物刺激味觉[2]。通过产生知觉与感觉,实现了游客接触自然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进而获得相应的身心疗效。
游客通过在园艺活动中劳动锻炼身体,参与包括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分株、整形、修建、浇水、施肥、整地、松土、除草等体力劳作,使肢体得到锻炼,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通过辛勤劳作,在不断观察作物从种子逐渐变成花卉与果实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对生命历程的感悟等,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获得改善自身精神面貌的疗效[2]。在园艺活动场地内搭设交流平台,为游客提供了社会交际的场所,对于常年独居的老年人而言,他们长期过着孤独、压抑的生活。而通过参与园艺活动,能获得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为晚年生活带来活力,减少孤寂感[5];对于有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的游客而言,通过在园艺文化展示区内举办花卉展览等活动,能激发出他们内心对于自然、对于美的热爱,从而参与进来,结识朋友,摆脱社交恐惧。
花卉不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国地域辽阔,花卉品种繁多,为我国乡村发展以花卉观赏为主体的康养旅居产业奠定了基础[6],且花卉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花卉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产生了以花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不但兼具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还对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有重要作用[7]。因此,选取花卉作为乡村村落邻近环境植物景观的主体,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植物景观。花卉不但要在外观上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要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可赏,植物配置、造型上不仅要达到美学欣赏的要求,还应当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功效。村落邻近环境处于紧邻或环绕村落的土地,大多属于农田、菜园、果园等农业生产空间,其用地性质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保护[8],因此花卉种植还需兼具农业生产功能,例如结合中药,蔬菜,果树林木种植等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并通过合理运用乡村村落邻近环境多样化的立地环境,依据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形态色彩,结合场地内水、湿、旱地多种土地类型,以及地形变化创造丰富多样的花卉景观,并留出适当空间为进行相关园艺操作活动设计硬件环境,便于开展园艺疗法。
已有研究表明:薰衣草、美女樱等草本花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能够刺激老年人的嗅觉和视觉,多肉植物组合和草花植物组合能够使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参与草本花卉栽种的园艺活动能提高老年人的兴趣与期待,有助于提高失智症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9];康乃馨、小苍兰、非洲菊、尤加利、米兰、满天星作为鲜切花材料开展插花活动均能使老人获得情绪放松,且在插花操作、分享交流过程中还能够使老人更专注,并激发老人的兴趣,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10];柏木、马尾松、柳杉、香樟、苦竹等乔木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芬多精,具有止咳、平喘、祛痰、利尿等多种功效,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还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等常见于老年人身体的多种疾病[11];铃兰、蔷薇等植物对肺炎球菌等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红枫、重阳木、乌桕、黄栌等秋色叶树种在可以通过叶色的季相变化来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减轻或消除悲观消极情绪[13];珊瑚树、 圆柏、水杉、云杉、鹅掌楸、栎树、海桐、桂花、臭椿、女贞等乔木隔离噪音的功效较为明显,使人心神安宁,有利于营造静谧的景观空间[14]。
因此,基于上述研究,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总结为:对于小面积的花园,选择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作为主景,如菊花、马鞭草、石竹、鸢尾、兰花、小苍兰、凤仙花等,还可作为进行园艺栽培、插花活动的原材料,因此,在配置丰富多彩的花卉景观的同时,还需留出适当空间供游客进行园艺活动;而对于较大面积的花园则需要选择木本花卉作为主景及骨干树种,如樱花、杜鹃、山茶花、三角梅、海棠等,在开花季节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并在各景观节点上孤植、群植,如黑松、扁柏、雪松、冷杉、罗汉松等能够释放芬多精的乔木,它们不但有优美的树形,还具有减尘、杀菌、净化空气的功能,可营造健康的空间环境。高大的乔木能形成有充分遮挡的林下空间,选择常绿乔木在色彩上不会对主景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或在花卉主景周围空地规模化种植柚、橘、石榴、柿、枇杷等果树,观花观果的同时兼具农业生产功能,还可作为绿色背景衬托主景花卉;对于花园边界的植物选取,应选用水杉、女贞、海桐等乔木,形成遮挡与隔音,并在林下配植观花观叶灌木作为点缀。同时,还应根据空间、时间来选择植物种类,从空间上,依据各类植物对光的喜好形成复层的乔灌草配置,最上层选取喜好的木本花卉或乔木,如红枫、樱花等,中层选取属于灌木的中性花卉或喜阴花卉,如月季、海棠、八仙花、绣球等,最下层配植喜阴的开花中药材,如铃兰、白芨、玉竹、龙牙百合等,对于种植于低洼地势、水体附近的花卉而言,应选取水生或耐涝的花卉种类,如荷花、千屈菜、睡莲、马蹄莲等,并考虑到对于光照的耐受程度,与开阔水体或林下水体形成阳生水生花卉区以及阴生水生花卉区;从时间上,由于作为主景的草本花卉或木本花卉以一到两种为宜,开花时间会相对集中,在花期以外的时间段会有较长的观景空白期,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应种植其他花期在主景花卉花期以外时间段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作为衬景,分季节种植在不同场所。由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品种较多,花期跨度大,形态、色彩繁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宜作为主景花卉花期以外时间段的观景花卉,同时应注意衬景花卉花期尽量选择集中在每年各旅游旺季的时间段,做到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花卉可赏。
园艺疗法花园宜选址于村落邻近环境中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地,为了游客更好的视觉体验,应进行适当的地形改造,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顺应原有地形进行微地形改造,创造高低起伏变化,增加场地趣味性,塑造多样化花园景观空间。高处种植乔木和木本花卉,采用丛植、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搭配组合,形成场地中最瞩目的主景,由高往低依次种植乔灌藤草形成复层景观,林冠线随地形起伏变化而变化,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地势平坦处根据不同景观空间的主题明确各植物的深浅、疏密、高低关系,通过高处山脉景观和游步道的分割形成多样化的主题园地空间,如花卉园、果树园、中药园、蔬菜园等,主要种植园艺作物[15];低处主要为洼地,宜作为水系景观或旱地景观,作为水系景观时宜种植水生、湿生或耐涝花卉,沿岸种植,或丛植、群植于溪中岛屿,模拟自然河流景观,同时形成排蓄自如的雨洪消纳系统,便于排蓄雨水,作为旱地景观时以旱地花溪的形式种植多种一二年生草本、宿根、球根花卉以及观赏草类,以两栖植物为佳,采用片植的种植方式形成多个植物组团点缀于旱溪的各个景观节点,并结合游路、草坪、灌木、碎石、灌木藤本植物等形成有丰富变化的自然式花境景观,在雨天能够收集雨水,营造溪水蜿蜒流过花丛的景观效果[16]。
不同花卉对于土壤的含水量要求不同,土壤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分为:旱、湿、水三种土地类型,花卉也分为旱地花卉、湿生花卉、水生花卉,而在村落邻近环境中有大量农业生产用地,拥有丰富的旱、湿、水立地环境,结合地形分别打造湿生、水生、旱地花园景观。对于水生、湿生花卉而言,其中属于阴生植物的,如马蹄莲、千屈菜、热带兰类、蕨类植物等,在配植时宜种植在林下荫蔽处的湿土或沼泽中,配合观赏性乔灌木形成乔灌草分层景观,以大冠幅乔木为骨架,以阴生湿生花卉为主景,并配置喜阴灌木花卉(如绣球花)、宿根花卉(如玉簪、杜鹃等)作为衬托,乔灌木形成大面积的绿色背景以衬托主景,共同构成湿生花园景观;其中属于阳生植物的,宜种植在水系附近或水体中,如荷花、睡莲、凤眼莲等,结合场地内的地形变化沿水体种植观花观叶的乔灌木,作为绿色背景或衬景,引导游客的视线集中在水生花卉景观上。对于旱生花卉而言,在种植时根据不同视域空间特点,创造主配、前后、层次、疏密变化,按照时间、空间分布,分季节、分场所配置花卉景观,以自然式四季花境的景观形式呈现,地形创造起伏变化,高差控制在1~3 m内为宜,高处形成山林花卉景观,低洼处形成旱溪、花溪景观,园路穿行于高低起伏的地形之中,沿路配置绿篱与花境,并创造丰富的高矮、深浅、层次组合变化。
园艺活动的核心是人为参与的活动[2],因此必须留出适当的场地来作为游客进行园艺活动及交流的空间。园艺操作活动如整地、播种、移植、换盆等可直接在花卉植物景观中进行,只需划分出专门的观赏景观区域和园艺操作区域,以相互接邻为宜,使景观自然过渡的同时也便于游客观赏后直接参与到园艺活动中来。交流空间以林下草坪为宜,配置桌、椅、展示台等设施,用以展示游客参与园艺活动的优秀成果,同时定期开展园艺科普活动,传授交流园艺疗法经验与心得。
园路作为连接花园中各景观节点的纽带,起到重要的交通的作用[17]。为了使游客行走在园路上能获得最佳的观景体验,宜设置一条主干道连接场地内所有重要景观节点,力求沿途景观过渡自然,不突兀,也可就地取材,将农田中的田埂道路改造为游路。园路布置上以流畅的曲线为宜,少布置或不布置直线园路,园路外观以协调美观的色彩图案为宜,园路宽度设置在1.5~2 m内,能供两人并排行走,田埂游道北方乡村不超过2 m,南方乡村不超过1 m[18]。保证园路路面平坦,高差不宜过大,园路取材上坚持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自然原生态材料,如石块、卵石、木材等,并做相应的防腐防滑处理,确保园路便于维护、行走。当园路需穿过地势较高的地形时,以缓坡的形式穿过高地,避免使用踏步或台阶,并设置扶手,便于残疾人及腿脚不便者通行;当游客需离开主干道通往景观节点内部时,宜设置小径,连接主干道与内部观景点,小径可采用汀步、碎石路、木屑铺设的乡野小道等形式;当园路穿过有水体的路段时,园路既要有越过水体的栈道及亲水平台路段,又要有深入陆地森林的路段,以提供丰富的游览体验,全程以曲线的方式连接,避免采用直线栈桥的形式。
为了满足游客健身康体的需要,应设置相应的运动锻炼场所,选址宜靠近居住区,场地内布置小型健身器材,并开辟老年活动区以及亲子活动区,采用塑胶跑道材质作为运动锻炼场地内的健身游步道,供散步、跑步使用,植物配置上在场地边界种植具有遮阴、隔音效果的乔木,如水杉、桂花、女贞等。沿健身步道种植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灌木,如薰衣草、百里香等,营造出具有祛病、强身健体的植物景观空间[2]。
为了满足游客静态观景或是休憩的需要,应在场地内设置如亭子、廊架、篱笆、立体景墙等景观构筑物,作为功能建筑的同时,建筑本身也可作为景观融入进花园景观,但注意控制数量及建筑体量,不宜过多设置导致喧宾夺主,亭子宜设置于场地内的主要观景点处,地势较高,可俯瞰场地内大部分花卉景观,外观上以仿古亭的形式呈现,色彩上选择与花卉色彩互为同类色或互补色,使其更好地融入花卉景观中;廊架宜设置与树荫遮蔽较少的路段,廊下设置座椅供游客遮阴休憩,并配置攀缘藤本类观花观果植物,观花藤本如金银花、蔷薇、凌霄等,观果藤本如猕猴桃、黄瓜、西葫芦等,观景的同时兼具农业生产;篱笆可设置在景观节点中的小径两侧,用以围合各主题花境,形成不同的花卉观景空间;立体景墙可作为绿色背景,设置于花卉主景周围,用以衬托主景。
本文通过初步探讨基于园艺疗法的乡村村落邻近环境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提出了在区域乡村构建基于园艺疗法的配套康养花园的构想:通过合理运用乡村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选取兼具康养功效和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结合多样的土壤、地形,于乡村村落邻近环境中创造形式多样化、满足多方位需求的花园植物景观及配套的园艺疗法场地、园路、健身康体场地、景观建筑的等设施,以期丰富乡村植物景观,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目前,乡村康养花园尚且缺乏已建成的成功案例,大多已建成项目面临着侵占耕地而导致难以继续建设的问题。在此本文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花卉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或生产性园艺作物景观集中于生产面上,如中药、蔬菜、园艺花卉等,使纯观赏的花园景观分布在游线、景观节点上,尽可能少占耕地,在符合国家政策条件下打造美丽乡村花园景观,为推进乡村康养旅居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