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反哺的民办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7 03:40:35艾建杰冯晓新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课程

艾建杰,冯晓新,王 戈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

1 引言

立足于K12基础教育,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1],要实现人才培养,必须统筹教学与科研软硬件资源,才可以塑造出高质量人才去服务社会,兼顾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2018-08,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在此形势下,一部分民办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像越发严重,从“打造金课”入手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时间和精力,而科研工作被忽视,科研发展滞后;另一部分民办高校迫于转型发展、学校评估等对科研成果的硬性指标需求,使得科研更功利化、形式化。在具体实践中科研与教学活动时有对立和矛盾,因此,民办高校寻求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模式与机制极为重要。本文基于科研反哺的思路,在道桥专业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探索和微观研究,旨在突破民办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瓶颈,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通过精准定位、优化配置形成民办高校以科研促教学,以质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为高校教改研究提供“样板”案例和改进对策参考。

2 民办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多重困境

基于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科研实践经历及调研数据总结,民办高校决策层、专业教师和学生对“科研反哺教学”的整体支持度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现为:①民办高校办学定位重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一味追求人才质量短期效应,以适应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再者,民办高校融资和生源质量难以保证,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梯队,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因此,学校制度通常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重要决策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布局及政策框架内,这样就不利于科研反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执行。②学校现有的实验硬件设备条件仅能满足基本日常教学活动,不足以支撑教师深入科研,也难以对学生完全开放实验室以支撑学生参与科研。③在教师工作岗位职责、教学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职称评定、职业发展规划、工资绩效薪酬待遇等方面偏教学轻科研,普遍出现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是“额外工作”或“私活”[2],完成规定基本教学课时及过程考核要求已经属于满负荷运转,对学校提出的科研工作疲于应付,力不从心。④专业教师自身专业和擅长领域与所教授课程匹配度不高、教师科研能力及经验不足、学生学科知识结构欠缺和专业素养较差,使得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力不从心。⑤“科研反哺教学”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设计和前期准备,这些成本和工作量无法得到有效承认,影响了教师深入科研的积极性。⑥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综合能力评估形势下忙于各种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学生社团、学生创业及各类比赛,静心参与科研的意愿和精力较少。这样,种种因素导致“科研反哺教学”的参与者都处于被动局面。

3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策略引导机制,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主动意识

学校决策层应树立“科研强校”长效优质办学发展理念,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主动意识,做好顶层设计及规划。一方面,应从专项经费预算及使用管理细则、“科研反哺教学”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科研反哺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科研与教学工作量化标准等方向入手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尤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定岗定级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有明显体现;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科研反哺教学”工作方面制定激励办法,如费用报销、学分认定和置换、推优保研、奖学金评选等。通过这些政策实施和引导,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科研的热情,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主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实现常态化及可持续。

4 构建“组织协调、统一调控”管理机制,解决“科研与教学”矛盾

4.1 民办高校资源竞争激烈,教师往往对教学和科研的取舍难以平衡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饱和,无从精心专研,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学校应在教师自我调节的基础上,组织协调解决此类矛盾,比如对基本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进行合理调整,以化解教师在二者时间分配的对立,保证科研和教学“同频共振”,教研相长。

4.2 分类分级建档,避免教师专业错位

认真分析教师的教学、工作经历及相关领域成果,甄别其擅长的专业和特点,划分教师类型,规划教师发展方向,按照能力分层次分级别,并建立档案,保证他们都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3 科研方向与承担教学课程统一

只有科研方向和承担课程专业方向一致,才可以进行高效优质的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学校教研管理部门应协调各系部单位在专业培养方案、学期开课计划制定时提前做好教师任课种类、课程数量、授课时间的协调工作,保证教师承担的科研方向与所承担的教学课程高度统一(至少一门课程专业对口,其他课程可为专业相关),同时,要求教师在申报和承接科研项目时同样做到专业对口和相关,为“科研反哺教学”可行性提供基本保障。

4.4 教学进度和科研时间协调

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教师科研类型和特点合理规划授课时间段和频次,使教师个人在最大程度上能自主统筹科研教学计划。如采用集中时间段授课、周末寒暑假科研等,以此做好教学和科研的连续性和“科研反哺教学”的平顺衔接。

5 “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培养

5.1 教师学术能力培养

一方面,学习国内研究型高校科研反哺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科研、教学特点,总结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厚筑科研资源。如通过本校既有优质科研成果归类入库,形成科研优势学科群;共享校外相同相近专业科研项目资源协同育人;聘请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技术负责人作为学科带头人或特聘专家,借力筑牢科研根基,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团队能力建设;再者,通过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拓宽视野,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

5.2 学生学术能力培养

根据本科高低年级学生特点,安排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科研内容。如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调查问卷、资料收集、文献整理等科研基础工作;高年级学生专业性强,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可以将科研工作提升为实验操作、项目调研、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实验室管理工作等,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

6 “科研反哺教学“课程改革路径

6.1 优化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框架

根据培养方案、课程学分、学生特点结合目前科研课题类型,合理选用教材或自编教材,并把旧教材中陈旧滞后的内容进行修改,额外补充或在新教材中增加能体现前沿性、综合性、社会热点、学科交叉性的知识。

6.2 设置“方案”课程,形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向外放状射延伸,以科研需求为线索构建方案课程。如围绕科研项目作为“CBD中心点”向外放射状延伸构建城市环线式”课程体系。“一环”延伸至专业核心和方向课;“二环”延伸至专业基础课程;“三环”延伸至通识课程;“四环”延伸至具体授课单元,以此细化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和授课计划。通过在授课单元针对性的设置训练任务和教学方案,形成方案引导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服务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达到以点到面、环环相扣的“科研反哺教学”效果。

6.3“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通常在本科四年级才开展,受到毕业实习、就业、考研考学等影响,毕业设计的专业深度大打折扣,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可从通识教育结束开始将“导师制”模式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将毕业设计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子课题贯穿在本科教育之中。

6.4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体系

结合该研究课题的应用前景,甄选部分代表性成果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大纲、考核大纲、考试题库建设。如选择优质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实践课题”教学模式改革,将相关的科研课题重点内容、关键环节结合理论课程纳入课堂教学大纲,落实到每个教学单元、实践与练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指导、同步完成、同步考查,以此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3]。

6.5 用科研成果对接产业项目

在科研过程中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类项目,如将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学生双创类、学科竞赛的技术支撑、遴选学生参与科研著作、教学教材编制类工作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科研、应用”三位一体的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7 结论

从办学实践经验及长远发展来看,民办高校通过发展科研而后反哺教学的办学思路,对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优势专业、凝练办学特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办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区域环境和办学定位找到“科学反哺教学”最优路径和应对策略,才能在新时代教改浪潮下激流勇进、弯道超车,形成良好的办学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