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越 崔元慧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据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就业问题,今年两会的焦点也集中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并提出2021年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大学生作为一群正在或者将要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既渴望投入到社会的发展洪流中又对就业有害怕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严重影响就业择业及心理健康,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局限、心态漂浮以及社会用人岗位缺失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等心理问题。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心理资本理论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有着积极有效的应用。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由自我效能——信心、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概念所组成的一个积极概念,具体表现在: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1]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某高校2020届294名毕业生进行《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的调查,并整理分析了50份2020届毕业生个体心理咨询案例得知,大部分同学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情绪上的焦虑、抑郁、自卑;行为上的逃避和迷茫等问题。
大学生就业认知是指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一种认知和追求,是对社会环境、职业本身以及自我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其职业认知水平会受社会需求、个人喜好、就业形势所左右,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存在认知偏差。
1.存在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指个体争强好胜、爱慕虚荣,在求职过程中不从自身及社会实际出发,盲目地与他人攀比的不良心理状态。一些大学生缺乏长远的目光,为了获得自我满足,喜欢与同学在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而当得知不如别人时就会找各种理由合理化,叹息自己运气不佳,或者认为他人动用关系。
2.出现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因缺乏主见或在群体压力下,自己的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大多数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深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忽视了自身的性格特长和优势以及所学专业特点,看到同学们已经就业,迫于社会和自己心理的压力,盲目随从其他大多数人的选择,出现随大流的现象。
1.焦虑问题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面对一件相对重要的事情时,由于担心结果或者准备不够充分时,就会出现紧张担心的情绪。疫情下广大毕业生由于就业受到影响,且面对全国800多万的竞争对手,打乱了求职计划和就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特招、专招、一心为某个单位、某个职位做了大量准备的学生,当得知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时就会出现焦虑的心理问题。
2.抑郁问题
抑郁往往与焦虑问题伴随,一些大学生就业不理想、不顺利,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很容易出现不适宜的信念,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等心理,不能接受失败和现状,从而出现抑郁、意志低沉、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如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长期积压下去就会出现抑郁。
不良认知往往导致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又会带来行为问题,三者互相影响,甚至恶性循环。
1.逃避问题。部分学生出现逃避的行为,当下国内外疫情形势确实为一些同学的就业增加了困难,也因此部分学生以此为借口放弃机会,这样的逃避行为问题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是无能的表现。
2.迷茫、不作为。一些学生出现迷茫、不知所措从而干脆不作为的问题。对于那些自身没有职业规划,本想毕业后随大流走一步算一步,面对疫情他们就业机会本来就少,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碰壁以后就很容易出现迷茫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该就业该考研还是该创业,出现退缩、不知所措甚至放弃等问题。
自我效能即成功的信心。班杜拉定义自我效能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疫情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替代学习和模仿以及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1.熟练掌握自我专业领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自我潜能。“熟能生巧”,成功体验能增进自信心。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或者缺少机会,但是不难发现现在的社会和用人单位缺少专业人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学生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放下焦虑心态,先学习、实习、见习,或者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等来提高竞争力,通过深度学习形成自我风格和特色,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榜样作用替代学习开发自我效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通过模仿榜样和替代学习可以获得和增强某些行为。疫情下毕业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或者树立自我榜样来提高自信心。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师哥师姐为应届毕业生进行云讲座进行经验分享,邀请用人单位进行网络宣讲或者短期培训,学校还可以让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供经验,帮扶在校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和心理困惑。其次,自我榜样就是把想象中成功的自我当做挑战性假想情境中的角色榜样,想象自己成为一个特定情境中的成功人士,分析这个成功者身上的品质、素养、技能以及面对各种变化时所采取的行动,通过这种想象的体验来替代真实的模仿,内心会不断增强一种积极暗示:别人能我也能,结果就是我真的能。
希望是一种积极地能够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一种认为自己能够达成目标的心理状态。斯奈德(2002)把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中所产生的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高水平的希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明确的目标;②决心实现目标并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和高投入状态,对动因有清楚地了解并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命运;③面对困难和挫折能转移到替代、创造性的路径上,并继续追求目标。因此大学生目标的确立与管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明确求职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就业。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向生涯建立期转换阶段,其求职意向和动机均不稳定,疫情下为避免出现从众心理,大学生一定要明确求职目标,充分考虑个人的优势、价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了解时下就业客观形势,理性分析自我优势,对未来的计划和目标要明确坚定。理智地看待疫情,化危机为转机,补短板找差距,厚积薄发,按步骤就业。
2.设置弹性目标,分步前进,不断激化向总体目标前进的希望。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的目标设置与绩效之间存在关系。弹性目标能激发兴奋程度和探索精神,能让人对成功有合理的期望,应届毕业生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对工作程度、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过分挑剔,疫情下应结合具体实际设置弹性目标,从小处着手,投入当下工作,积极参与,不断挑战困难、积累经验,将远大目标划分为眼下能作为的小目标,这样能够增强动力和实现途径,体验短期成功。
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或归因风格,乐观就是把积极的事归因于自身的、持久地和普遍性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2]积极的认识会带来积极的体验,进而引导积极行为。
1.鼓励学生乐观归因,认清当下形势,化危机为转机。当前,面对全球新冠疫情,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如果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就会出现就业积极性不足,动力缺乏。所以,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当前就业状况,换个角度来对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新的积极解释。学生应通过官方渠道多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政策,疫情下应届毕业生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机会,很多社会招聘向应届生倾斜,国家相应的政策也一定比例地消化了待业大学生,因此转化思维,珍惜机遇,化危机为转机,乐观面对。疫情下应灵活就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关注一些网络媒体等切合实际的招聘渠道。
2.珍惜现在,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灵活寻找就业机会。第一,大学生充分利用当下网络资源,自媒体、大数据为疫情下生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更广泛的资源。第二,构建大学生朋辈支持系统,能够合理宣泄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同学、学长能够更好地提供资源共享和适时的心理安慰。第三,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和规范毕业生网络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第四,发挥辅导员骨干作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用人单位微信群、QQ群,组织就业云讲座,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追踪大学生就业状况,给予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