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远
(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与培养的影响因素是涵盖较为多面的,而这些影响因素直接会涉及教学成果的显现。积极的心理学能够调动学校与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们建立一个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便可以帮助大学生较好地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大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会间接性地帮助其提升学习力,形成有力的能力拓展平台。因此基于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学习时间规划不合理
自我管理理论的提出者德鲁克曾表示,在自我管理规划中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只有脱离大学前期经人安排规划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种自我生活设定与调节才算完成对自我的统筹规划安排。但事实上,在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时间规划安排最科学时期是在学业考试前,未完成考试内容就会围绕学校开展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学习规划。但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他们会渐渐失去自己对时间的控制能力,将休闲娱乐活动作为占据他们课余时间的主要内容,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缺失正确的生活规划方式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群体渐渐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安排内容,网络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群体开始以玩游戏、追剧、看小说进行休闲娱乐,并不单单将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这也致使了其本末倒置严重打乱了其生活节奏,非但影响了其学业的学习,还导致其缺失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刚开始或许会有一些学习规划安排,包括去图书馆和运动场进行锻炼,然而在实际情况实施时却总是产生偏差,久而久之的偏差行为与自我安慰心理让大学生的消极行为越来越多,阻碍了其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3.缺乏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导致他们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自我迷失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他们已经属于成年人的范围,但是因为一定的成长环境,他们在心理上远远处于较低程度,这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2]像在职业规划时,他们会选取一定的高标准职业规划方向,但却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安排,以至于并未提前进行与行业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
经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与提升问题受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家庭差异、学科专业差异等要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女生比男生更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由于女生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倾向于找人倾诉沟通,这便导致起比男生更善于疏解个人不良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而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由于自身成长条件的不同,农村学生会更具有一种家庭责任感,这便导致他们能及时对自我发展做到良好的规划性,从而促进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相对来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父母因父母的监管程度不同,在自我管理能力的角度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不同的学科要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我的管理程度,这些都会对专业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其自身的管理程度。[3]还由于大学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不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们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在学生们因外在环境诱发,所导致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能力缺失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管理维度。
当今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普遍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充当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引领者和主导者。但如今我国各大高校作为教育的前沿,其教育模式已逐渐开始由灌输式慢慢引入适切式即以学生为主导的自由式发展教育。而适切式教育一大标志便是要使大学生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学习与研究探索学习的能力。[4]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主动需求,快速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是应以高效性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来推动,同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可以帮助教学内容实现综合有效性的填充。当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技能开始呈现多样化,现今社会需要的是与个体能力相匹配,因此教育内容应不再只关注社会需要程度,而是应当以个体需求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可以极大促进教育内容的转变,将之从注重社会需要的层次提高至注重个体需求的层面。
教学目标的设立要体现社会的认知需求与发展需要,因此当前教育应改变固化的教育模式,将教学目标内容进行全方位拓展,不应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是要使其能够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当前我国教育缺失心理环境渗透式的隐性教育,这便导致许多大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着极高的天分与成就,但往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常常会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自我意志与情感波动极大,极易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为此,从心理学视角去提升和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性的尤其是意志情感上的发展,让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不再只停留于个体专业的单一化注重。
合适的情绪疗法有助于快速缓解行为者的不良情绪,同时为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很多时候个体的许多行为是取决于其特有的心理环境,也就是当大学生们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去面对不足,可以快速改变其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的状态,这样也可以帮助其快速弥补不足,甚至帮助他人消除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运用语言暗示,调动语言暗示功能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强化自身的效能感,并利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暗示形成心态合理的归因。[5]让大学生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等集中到一些可控可探的因素上,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节来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同时,采用积极性的正面方式来解释消极事件的归因,也有助于个体在评价他人和自我以及社会关系时形成积极的互动性,这样可以积极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来应对难点,达成一种对自我的塑造。而在帮助大学生积极心理暗示形成阶段,教学者们也可以通过传统课堂与新媒体结合方式营造积极氛围,来调动大学生们积极暗示心理的形成,训练他们可以在自身经历困难时及时地认知领悟,反省巩固,利用自我强调精神来实现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化。
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自我正确的认知图示,平时在进行自我认知时便可以提前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所遇到的困境。像态度改变理论的说服模型的创造者霍夫兰德曾明确表示态度改变的说服效果是会受到情境制约的,也就是说合理的情境创造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帮助大学生以理性的认识和对待来开发其自身潜能,对困境产生一定的免疫性,以此来维护其身心健康。[6]此外,在挫折教育下也便于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能力与条件的现实目标来实现,能够及时判断自己的当前状况,合理的管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把握我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漏洞,能使大学生在行为个体面临未知无助时,帮助其增强个体心理的韧性,让其能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以良好的调节能力调节改变心理状态。同时,各大高校可以开展相关课程、抗挫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接受挫折,培养挫折忍耐力与决心,强化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效能感,预防挫折造成的心理困境以致最后悲剧的出现。
现下,针对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社会局面,针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7]为此,本文特意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希望可以将积极性的人格特质教育、积极的组织管理系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等内容逐渐发展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方面。同时,预期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活动实践中将各高校作为主体,让高校去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模拟多重冲突困境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规划、自我生活方式规划、职业规划等,以促进大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