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彩霞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家庭农场专业群是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驯导、园林技术、园艺技术、旅游管理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涵盖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所需的种、养、管、加、服务五大类专业领域知识,适应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家庭农场专业群视角下,高职农旅人才侧重于培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相结合,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农旅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构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提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职业要求融合点、交织点、汇聚点,形成全新的职业道德标准体系,深入研讨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知识的纵深度与拓展度,重新形成覆盖全面、侧重均衡的知识体系,全面分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技能的立足点、切入点、发展点,构建新的能力培养体系,与时俱进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决策力、创新力与创业能力,将乡村振兴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下就具体的人才培养对策进行详细的论述。
家庭农场专业群建设立足于国家服务于“三农”的战略规划,旨在培养出爱农村、懂管理、善营销、敢创新、知农业知识、能旅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职业发展规划、职业道德课程体系,着力推进职业课程改革[1]。聚焦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足开齐职业道德课程、职业规划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第一,为学生设置新时代富有新气息的职业道德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载体性作用,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关的职业道德标准相结合,引导、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热爱广大农村、奉献农村事业、服务国家农业发展的无私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终身投入到“三农”事业中去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为学生设置具有前瞻性、激励性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2]。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认识“田坎上的企业家”周汉平、旅游企业家代东等,用成功人士的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等制定职业规划,鼓励他们立志而行,向着职业目标前进。第三,为学生设置耳目一新的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宠物养护等专业的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不同职业的乐趣,拥有职业自豪感。通过职业体验课程,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工作中收获体会,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学生从职业体验中获得的真实感受,既可以让学生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也可以让学生拥有职业自信心,鼓励他们树立投身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家庭农场专业群培养能够具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双专业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从专业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学校应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结构。第一,稳步提高农旅复合创新型专业建设质量。坚持“深化内涵、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3],对新专业建设进行指导、监管、校内评估、社会评价,对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进行动态分析与论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科学、全面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二,积极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革命”。要从专业需求入手,学生希望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专业课堂上就讲哪些知识。教师要围绕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多个培养方案,使培养课程侧重不同。休闲农业涉及宠物驯养、家畜医治、园林园艺等方向,乡村旅游时也可以划分为旅游营销、管理、策划等方向。教师应该就两个专业的课程都进行仔细的推敲与研究,园林设计中融入旅游营销的理念,或者在旅游策划中融入宠物驯养方面的内容。第三,提升教师“双师”能力素养。鼓励教师走进农村、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实践,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储备的具体需求。鼓励教师们开展人才培养调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各专业课程的教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要注重融会贯通,在休闲农业相关课程的讲授中,要融入乡村旅游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开展双专业课程教师培训,开展“农旅复合创新型”专业课程校本研修,集合教师的智慧与建议,对教师的“双师”能力培养方法与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双师”能力教师的优势,使学生的课堂变得饱满、丰富且富有张力。
为了实现农旅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让学生既知农业知识,懂种植养殖,又能旅游管理,会营销拓展,归根到底就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实操能力。近些年,高职院校不断地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实训新路径[4]。家庭农场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学院应该带领教师与学生走进农村、走进休闲旅游企业并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实训基础。第一,加强与区域内乡村旅游企业联系,可以尝试探索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全额奖学金班,使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快速上岗,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第二,努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结合国家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对学生实操能力、岗位能力进行鉴定,发挥职业鉴定的督促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打造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教育教学新格局。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对落后,高职院校可以牵头制定职业标准,推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推进。第三,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在5年的时间内打造10个农旅专业校外优质实训基础,每个校外实训基地都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具备的“传帮带”优势,校企合作开展“青蓝工程”,鼓励青年学生到企业实践,使实训基地成为搭建校企合作新局面的重要场地,更要使乡村旅游企业能够认识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人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学院展开人才培养合作。
农旅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侧重于双专业学科知识的融合、双专业能力的发展,更侧重于热爱农村,具有创业梦想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有为青年[5]。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为载体,深化农旅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与机会[6]。第一,与产业协会合作举办青年学子休闲旅游农业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教师与学生同时深入行业内部,探究行业发展前沿领域的新热点、新思路、新模式,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制定出符合乡村实际,又富有新意、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创业方案。通过热闹非凡的大赛,来一次师生大练兵,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深入农村开展生活体验。让学生以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走进农村地区,以真实的视角了解农村的真实生活,感知农村经济发展对青年学子的急切需求,让他们在真正的农村生产经营劳动中发现创业的新点子。第三,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到企业参与实践。在学校没有统一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个人渠道参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的实践。与学校的统一实践相比,个人实践更开放,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压力、束缚的情况下,直面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在知识储备、技能发展方面的不足,考虑自己未来学习与职业选择方向。第四,实现企业与学校人才的双向流通。针对企业工作人员存在专业与技能上的短板,学校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使学校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人力现状,为学校课程设置提供参考[7]。学校还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撰写实习总结,分析自身在实习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人才的双向流通,是农旅产教融合的新方式,更是企业与学校彼此互通,实现共赢的可靠途径。
家庭农场专业群建设具有创新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以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家庭农场专业群建设下的农旅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与创业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探寻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与路径进行动态调整,以期能够实现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