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是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了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训基地需要配备符合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所需的真实或者仿真的先进设施设备,还要有专业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实训指导教师等。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很多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是独立建设实训基地,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设备陈旧,管理不完善,不符合要求,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目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开放程度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实训基地是不对外开放的,使得实训资源不能得到良好配置。并且各学校独立建设实训基地,使得投入较大的实训基地难以建设完成,只能不断地重复建设投入小的实训基地,造成实训基地“大的没得用,小的用不完”的不合理的局面。以上这些问题都表明,建设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和“共享”理念的。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区别于职业院校自建自有的实训基地的开放型实训基地,它的建设和运行依托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的深度合作,主要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合一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基地[1]。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它是校企合作的接口,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它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包括该地区内各类院校、相关企业行业、政府及社会培训机构、个人等,都能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实践、员工培训、产品和技术研发、技能鉴定等,这也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所以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应该成为产学研结合、政校企合作的载体。
1.共建。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一套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并非单靠某一方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在建设上要采取“政府统筹、行业支持、学校承办”的共建模式。在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需求,既要满足学校专业课程对于实训实践的要求,还要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训的要求,还要有社会服务的功能,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要共同确定,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2.共享。共享是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最重要的特征,实训项目投入使用以后,面向的是区域内的各类院校、相关企业行业、政府及社会培训机构、个人。资源共享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实训基地的场所、设施设备等,软件包括相关的课程和教师资源库等。
3.共管。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是由政府统筹规划建立的,涉及政、企、校等几方面,在基地的管理方面,不是单一地由某一方负责,而是需要制定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由各方共同管理,保证实训基地的顺利运行。
4.共赢。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院校之间资源共享可以减少重复建设,相互学习和利用对方的优势专业特长,校企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深度融合,实现多方共赢模式。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的稳定运行都需要大量投入,如果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就会造成设施设备、人力的投入不稳定,从而导致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无法发挥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真正的作用。有些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由于资金的短缺,导致很多设施设备老化,院校无法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导致学生学到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实际需要的完全不相符,学生的技能还没有进入企业就已经是被淘汰的状态,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目前,各院校实训基地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于学生的实习实训、职业技能比赛以及职业资格鉴定、教师培训等需求。对于大部分的实训基地来说,由于设施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学生无法通过实训基地习得真正的技能,也更谈不上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修以及新技术研究的支持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期进行需求分析和调研的时候,一般都是围绕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标准设置的,对于行业企业的需求也是泛泛而谈。从企业方面来说,也没有意识到好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最终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处于脱节状态。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任务外,还要承担企业生产研究和员工培训等工作,这就要求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要有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师情况却不容乐观,年轻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欠缺,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长期脱离企业,实践教学知识落后于企业实际使用技能。虽然目前各院校都有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一线锻炼,但是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师能够真正下到行业企业去实践的机会很少,导致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也只能隔靴搔痒。
建设高质量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的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减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区域经济共赢。所以政府应该高屋建瓴,发挥总设计师的作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贴行业企业所需,在区域内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承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变资金扶持方式,鼓励多方投资,加强投资保障机制,使实训基地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实训基地前期调研时,要立足于各方需求,要使实训基地的规划,不仅能满足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能作为行业企业的新员工培训、生产研发和技术创新基地,还能够作为政府部门劳动技能鉴定的场所使用,发挥真正的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双向互动的原则。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在建设的时候,要找到彼此双方融合的切入点,明确双方在项目中的地位和职责。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企业以引导,加强企业在教育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另一方面,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与自身发展相关的职业院校的合作,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形式,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员工队伍,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完成企业的研发和改进等方面的工作[2]。再者,要加强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师资的双向互动,企业实训技能专家和学校实训教师深度合作和交流。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前提是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调研发现,各院校遵循本校实训基地管理规定,企业也有自己的培训和生产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各自运行,互不相扰。共享型实训基地要想在政、校、企等几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正常运转,就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规章制度。从行政、教学、设备、综合等各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全过程全方面管理,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制度环境下进行实训,用制度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实训基地的管理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采用股份制管理,成立由企业及高职院校领导共同组成的董事会,下设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学部、生产部、行政部等,这些部门分别由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相关人员来组成。整个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在企业模式下运行,使各方都能参与到管理中来,让学生充分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3]。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不能与企业行业脱轨。因此,培养一批了解区域企业行业运作发展情况、掌握教学规律的“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因素。学校要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进修学习,完成一定量的企业实践,熟练实训技能,接受最新的行业前沿信息。职业院校还应该借校企合作的契机,从企业中挑选一批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相应的课程,指导学生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