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鸿飞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基层政府部门经常通过新媒体和群众互动,县级地域之内形成了包含官方媒体、自媒体、企业媒体多种媒体的传播矩阵。在如此复杂的传播格局下,有必要对县域融媒体工作人员展开“四力”培训,以行业培训、政府监督、法律规范来形成县域良好宣传氛围,通过模范引领来打造良好的县级融媒体。
“四力”主要指的是媒体从业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指的是记者能够探寻事实真相,不人云亦云,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并宣传基层;眼力指的是记者拥有慧眼,能够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在新闻上具有独到视角,能够及时发现事实真相,不会被一些虚假的信息蒙蔽双眼、影响判断;脑力指的是记者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事物,积极捍卫主流思想,敢于和不良思潮作斗争;笔力指的是在文章写作上精益求精,多写群众、多写模范,针砭时弊,所写文章被人推崇。
1.提高宣传水平。通过“四力”培养,可以提高融媒体从业者综合素养,提高新闻稿件质量,让融媒体成为政府连接群众的纽带,保证民意直达。
2.打造当地优秀媒体。建立严格的“四力”评判标准来审视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媒、新媒体从业者的水平,形成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让本地优秀媒体发展壮大起来。
3.培养高素质媒体记者队伍。通过增强“四力”,可以让记者增强政治觉悟,具有政治慧眼;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认清事物本质;能够写出具有“短、时、新”特点的新闻。
1.部分媒体内容失实。在转载国内其他地区新媒体信息时不加斟酌,没有验证真实性,为虚假新闻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报道中会出现虚假数字,谎报政务数据,无法获得群众的信赖。这显示出了县域媒体记者“脚力”不足、“脑力”不够、“笔力”虚弱,更不具有良好的“眼力”,不能有效辨别真假新闻,人云亦云。
2.用人机制亟须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一般都是事业单位,包括了各类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媒体从业者创新的积极性不足,而且创作队伍人才缺乏,融媒体不能持续发布有效信息,无法积累“粉丝”。融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包括了视频、文字、音频、图片等各类信息载体,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有拍摄、剪辑、编写、录制、处理图片等多种能力,而实际上融媒体中心缺乏这样的全面型人才。
3.培训工作不到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融媒体中心制定培训计划,在新闻语言、文章架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训,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然而大部分融媒体中心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内部培训专家,导致现有人员水平停滞不前。
4.政府监督作用发挥不足。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不能对融媒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导致了粉饰业绩的新闻内容出现,造成了群众对融媒体不信任、融媒体新闻点击率低等问题。
5.法律约束不够。部分融媒体从业者不了解新时代媒体传播有关法律法规,在编写新闻时不结合实际,不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缺乏社会责任心,写出的内容、创作的视频容易误导受众。
6.模范效应较弱。融媒体中心没有树立模范典型,从业者不能做到见贤思齐。因为缺乏正面模范引领,从业者缺乏赶超意识,工作目标模糊,得过且过。
1.建立内容质量把关意识。在日常管理中要形成三审机制,从初审、复审到终审都必须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牢记“四力”要求,以确保新闻真实性为底线,将内容质量及真实性作为考核指标,对违规者要进行严厉批评。
2.明确采编考核标准。第一,统一新闻基本格式,明确好稿件的标准。第二,明确发稿任务,要求从业人员以“四力”严格要求自身,积极完成任务,既要质量也要数量。第三,积极培养多面手。对从业人员展开普遍考察,让精英进入县级融媒体中心,保证视频、文字、音频、图片等信息得到最佳处理。
3.加强培训。第一,落实“四力”培训,从业者将其要求内化于心,形成职业约束。第二,针对新闻写作、数据采集和分析、新媒体应用等展开培训,提高从业者思想水平和技术能力。第三,对稿件进行评分,及时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培训。
4.加强监督。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融媒体中心稿件内容、从业者心态和行为展开监控,要求内容属实、不得造假,时刻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从业宗旨。
5.培养从业者法律意识。除了在培训中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外,还需要在会议上、内部管理平台上不断地输出相关内容,提升从业者法律意识。
6.树立典型模范。为了落实“四力”要求,需要积极树立正面模范,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县级融媒体要站在群众视角反映基层群众生活,让县域内群众及时了解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各方面的信息。
县级融媒体要重视从业者的“四力”培养,将其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提升增强“四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能力本领,锻造优良作风,更好承担使命任务。从业者要具有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夯实理念根基,多看、多想、多跑、多写、多比,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