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
(山东省夏津县第七中学,山东 夏津 253200)
引言:初中语文学科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是人们对生活事物的文字性描述;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日常所见的生活化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但是受限于年龄和阅历,很多初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往往脱离了实际生活,所写出的作文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语文成绩。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把生活化的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不断丰富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激发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兴趣。
传统模式下的语文作文写作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国家等方面进行作文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能力和自主想象的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能力。这会让初中学生慢慢失去作文写作的兴趣,甚至产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同时,教师单一方面的评价也会使学生厌烦,失去了作文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作文写作素材的来源和基础,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写出来的作文必然会显得空洞无趣。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唯考试论,不注重学生对生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和生活相脱节,在作文写作中无法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导致拿不到一个理想的作文分数[2]。
传统的语文课堂被局限于教室中,使学生无法认识到课堂、教材之外的内容,对学生思维体系以及认知水平的完善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新课改政策不断深化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开发第二课堂,将课堂拓展到室外,为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提升生活化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初中生对生活的认知尚浅,将自然作为教学课堂,能够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探求生活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生活的魅力与自然的美好。利用这种方式还能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1]。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增强,初中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利用网络、电视等渠道对周边和世界进行了解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初中生的见识,同时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生可以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积累生活化的作文素材,以此来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增强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进行与英雄事件有关的作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写作文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写出更高质量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工具或者是网络工具来查找英雄事迹的有关资料。比如在写李文亮医生抗击肺炎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李文亮医生的生平、媒体采访等都可以作为英雄事迹的采访素材,进而让学生针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总结,最后写出与英雄事件相关的高质量作文。
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这种情感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还能呈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学习技巧,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段,还可以对其中一些真实、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行背诵,也可以与精彩语句进行改编和仿写,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邓稼先》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认真地通读课文,文中有很多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都是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同学可以试着去模仿。然后,布置以“名人事迹”为题的写作任务,分小组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描写的手法,在细节方面该如何阐述,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其所处的时代,准确的把握人物特征,让自己的作文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3]。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写作,写作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但是初中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写的很多文章不能打动读者。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生活化的语文写作策略,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弥补目前语文写作教学的弊端,为广大语文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