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旭宁
(河北省博野县东墟学校,河北 博野 071300)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要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教育,就需要教师打破过去老旧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接下来将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展开探讨。
初中阶段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高效课堂构建阶段,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要求。在教师的兴趣引导之下,学生深入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提升,提出问题并积极解答问题,生物课程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提升。在设置新课程导入环节,将导入内容的积极影响作用突出展现,迅速帮助学生回归课堂学习阶段,提升学习主动性。此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拓展,鼓励学生结合课本教材内容要求,将学习范围扩大化,在实践探索阶段强化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效果。
问题是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设置具备启发性的情境内容,而此时学生在探索分析阶段,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此课堂互动交流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内容,自主性的问题探究使得课程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在问题情境建立阶段,教师需要结合课本教材重点与难点,如做“观察细胞结构”实验时,怎样区分气泡与细胞?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细胞则不具有这些特征。教师提出问题内容“高倍镜、低倍镜利用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生物知识内容,此时的学习习惯建立。也就是说日常探究期间,在提出问题之后做出假设,并根据试验探究的结果得出结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讨论的基本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不断提升生物课程学习质量。
核心素养培养之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没有良好的创新学习意识,日常的课程内容探究分析就会对教师讲解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高效课堂建立不应该根据应试教育的目标要求进行,而是应该在创新能力引导之下,将教师的示范影响作用增强,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潜力。例如,“线形动物”相关知识讲解期间,按照课本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师给学生展示蛔虫、丝虫、轮虫的形态特征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人体部分疾病的产生,很有看可能是因为一些寄生虫所导致的。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扩展,将创新性思维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之中,比方说给学生讲解“蛔虫病”的主要特征。蛔虫一般会寄住在肠中,虫卵则通过排便方式离开人体,但是有虫卵污染的生蔬菜、水果等食用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的感染。蛔虫病会导致人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现象,有饮食生食习惯的同学,日常要注意果蔬清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教师将课程教学思路转变,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扩展学习范围,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学习方法的探究。
生物课程本身的实验性特质就比较突出,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实验相关内容期间,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关键要素,并设置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环节。层层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程内容。日常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探索的平台,使得生物课程不局限于理论课程学习。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仪器条件,学生探究实践顺利进行。生物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验要求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实验探究的进度与课程教学进度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实验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与信息搜集,使得实验探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化,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学习阶段,自主性的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在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时,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将以生为本的课程教学指导工作推进是十分必要的。设置课程教学环节或计划方案,教师根据学生需求为核心目标,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为课程调整的基础依据条件。根据课程教学主题要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尤其是学生在合作探究或创新探索期间,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与引导者,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建立起来。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拓展个人能力。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当课程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面的扩展,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利用科学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积极面对来自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各类问题,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综上论述,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初中生物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此来提升初中生的生物方面的认知能力以及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