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凡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保田镇保田中学,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必须手段,也是老师展示才华的舞台。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仍然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已经突显出众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去学,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时有的老师往往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不够,也容易对教学内容误解;课堂教学的另一弊端是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这也是导致教学模式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低下的原因。基于这样的现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从而实现初中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恰当的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我们提到的哪一种课型,其中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概括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对初中地理概念的要求,基本概括为:准确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后可以正确的运用地理概念;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使学生产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的地理基本概念,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讲授策略。
借喻法是指在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其他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或者叫打比方。初中地理知识中有一部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掌握,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经常亲身去现场,通过借喻法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学办法。
案例:
借助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原型”,如课本中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机制可分别借助“船在水中行”和“水流使船行”的现象去理解,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就像在水中的船一样,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全球分成了六大板块,海洋和陆地的位置不断变化。这样讲述这一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
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把要学习的地理概念与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将己有的生活经验与陌生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理解。类比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知识迁移。案例:
在帮助学生学习等高线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竹篮子进行讲解。等高线成闭合曲线,就像篮子一样,同样每一圈代表每一个高程,教师在讲解等高线的基本特征时就可以运用这一类比法。
地理概念都是有丰富的内涵的,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可以根据其属性分解成若干方面,再结合实例进行解释。案例:
讲自然资源的概念时,教材中“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其属性分解为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那对其理解,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能量,这类自然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
地理思维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广阔性,它是指人体大脑对地理事物、现象和人类与地理之间的规律一种思维反映。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去发现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中的一些规律和联系,通过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现象和规律的本质。培养地理思维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到地理信息的同时,去发现和理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地理动手和读图技能,形成地理思维惯性。
在初中世界地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取与解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课本教材当中包括了基本的教材内容,还有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如何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培养学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技能就是本文所研究的。
课本中的文字材料明确表达出地理事物的信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阅读地理教材时,按照“分析--综合--系统”这个策略进行。首先要找课本中提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地理要素,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分析每一种要素;接着综合这些要素,发现他们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组成一个系统性知识。
地图是区域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手段,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图像可以表达很多重要的地理信息,如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形状、高低等特征;还有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地图对地理教学有重要意义,巴朗斯基认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人们可以通过地图简单明了的表达文字信息,这样可以省去大量的文字叙述篇幅,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得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区域地理的学习是离不开地图的使用的,同时新课改中也强调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