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萍
作为大众传媒,传播知识是广播的使命,本文所述的知识性节目,特指目前广播电视评奖中社教节目奖类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宗旨的节目。
媒体融合时代,不仅传播手段更加多元,知识的更新迭代也更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层出不穷,为知识性节目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题材,同时,也对广播知识性节目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编辑记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些东西是始终不变、需要坚守的。
近年来,江苏广播知识性节目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从最近几年江苏省报送评奖的广播知识性节目的选题可以窥见一斑。既有聚焦前沿科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方面的,如《大飞机上的复合材料》《车联网,让交通更聪明——全球首个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在无锡正式启用》《神奇的港珠澳大桥》《黑洞的诱惑》等,也有传播经典文史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如《故事里的经典传承——李晓愚的〈中华文化故事〉系列丛书介绍》《行知中国——跟着蔡明老师看祖国》《寻找消失的文明——寺墩遗址未解之谜》等。当然,也不乏实用性强的医学、健康类的知识节目,如《健步走,有讲究》《从再生医学小镇说再生医学》《全球唯一骨全科机器人——“天玑”来了》等。这些节目的创作内容体现了广播知识性节目对新颖性和实用性的追求。
广播知识性节目是将少数人的探索发现、创新创造转变为大众可以接受的音频产品,将探索发现、创新创造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提升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或自身修养。
对知识性节目内容新颖性的追求,要求媒体人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实用性的追求,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心里装着两头,一头是科研人员、行业专家,以及他们的新发现、新技术、新发明创造;另一头则是受众,以及受众最关心哪些新发现、新技术、新应用,有着怎样的知识需求。心里装着两头,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就不怕做出来的知识性节目不够新鲜、不够实用。
准确和权威是大众传媒一以贯之的追求。对知识性节目来说,尤其强调准确性和权威性,在这方面,我们往往依赖于被采访对象,因为就某一专业领域、某项新的技术来说,是被采访对象及其团队多年学习研究的成果,作为局外人的采编人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掌握。
那么,采编人员在做知识性节目的时候又该如何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呢?首先,被采访对象的选择。要尽量选择业界权威作为知识性节目主要的被采访对象。但同时,也不能迷信权威,当对某方面知识有疑惑或者质疑的时候,要通过追问、思考、查找资料等,达到释疑的目的,或者再去请教其他相关人士,并与之进行探讨,直到把问题搞清楚。
其次,对知识性节目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把握,还需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差错:一是政治性差错,一些文史、哲学类的知识性节目中比较容易出现相关问题,需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的弦。二是事实性差错,建议媒体在内部审稿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外力,邀请专家学者组成媒体智库,对稿件和节目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审核把关。三是要避免技术性差错,传统广播节目追求的是听觉的效果,媒体融合形势下,节目的传播形式变得多样,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技术性差错产生的概率也更大,一旦出现则节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都会大打折扣,甚至颠倒是非。避免技术性差错,需要更加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知识性节目针对的是某一专业领域和方面,往往比较枯燥,需要创作人员用心,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表达得有趣、通俗易懂。无论媒体融合如何变化,对这方面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
建立在准确基础上的有趣表达,如,经常使用的对比、打比方等手法,都需要作者首先要对采访的某方面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这种消化吸收不仅仅局限在某方面的知识,更多时候需要对其相关的知识也有适当的了解。
对于广播来说,有趣的表达,最佳的情况是有一个善于表达、语言幽默风趣的被采访对象,但这样的情况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对于知识性节目来说。因此,这就需要采编人员从自身去下功夫。一方面要在采访上下功夫。在对所要传播的知识进行深入采访的同时,可以刻意地引导和启发被采访对象,跳出学术的圈圈,用更加形象、易懂的方式来描述和讲解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抓取一些有趣的细节,以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印象、感受,并将其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在获得2017年度江苏广播社教节目奖知识性节目二等奖的作品《大飞机上的复合材料》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进入航天公司生产车间前的一系列防尘和除尘措施,经过风淋时的感受。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形象地反映出大飞机复合材料制造要求之高之精。
另外,广播知识性节目要想有趣生动,还要会讲故事,要努力寻找那些与所要传播的知识有勾连的故事,如科研工作者自身的故事、使用者的故事……通过与知识相关的故事的讲述,让受众更好地了解知识产生、应用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性节目的内涵。
对知识性节目趣味性和深入浅出表达方式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节目制作精益求精的追求上。一段恰当的现场音效、一个合适的场景切换,不仅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节目所要传播的知识,也可以为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听效果。广播是听觉的艺术,事实上,不仅仅是知识性节目,所有的广播节目都应该追求制作上的精益求精。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知识性节目借助新媒体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因此,广播知识性节目也要顺应不同渠道传播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不少广播知识性节目开始聚焦于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摈弃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技术性很强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或不可缺少的带有普及特征的知识。近年来江苏省评出的优秀广播社教作品:《由生命托举说道路交通事故救援中的二次伤害》《细菌、病毒大作战》《探寻身边的地球之肾》《木霉菌肥巧破连作障碍,生物科技焕发土地生机》等,都是聚焦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型知识和实用性技术。
这些知识性节目一方面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是对知识性节目外延的拓展,更是顺应了移动互联新时代人们对知识性节目新的需求。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知识性节目可以更多地引入场景化的表达。早期的广播,音响是单声道、平面声场,存储介质以录音带或唱片为主。现在的广播,音响是多声道、多维声场、多媒体存储,立体环绕音效营造出了更为强烈的空间感。特别是伴随环境音、拟音的加入,声音的丰富性让广播知识性节目的真实性更强,还可以为受众搭建一种在场感,最大程度做到场景的再现,这些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表达方式,广播人必须用好这些手法,给受众创造出沉浸式的感知和体验。
其次,可以更多地尝试富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表达。一板一眼的说教,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被受众接受。因此,除了主持人、播音员富有个性化的声音表达之外,还可以有更多个性化的表达,甚至包括一些幽默的吐槽、轻松的调侃,都可以拿来一用。
当传统的广播知识性节目进行融合传播的时候,手法将更加多元,除了声音,还可以有文字、图表、照片、视频等。未来,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还有可能带来更多感官的体验。广播知识性节目要拥抱移动互联,在广大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好新知识。
媒体融合时代,节目之外的互动反馈有可能超过节目自身,对于广播知识性节目来说,由于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带来的变化,节目之外的互动,可以是答疑解惑,也可以是探讨追问,甚至是质疑碰撞,这些都是传统广播节目所难以实现的。充分利用好媒体融合带来的互动反馈变化,不仅能促进知识内容的传播,也能提高创作人的水平、启发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广播知识性节目只要坚持传播科学的、有价值的知识,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贴近百姓需求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