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1-11-26 02:49:45周锦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乡村振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乡贤是农村人才资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时代乡贤文化正被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当前乡村治理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等很多难题,乡贤文化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福建省漳州市致力于乡贤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需要挖掘整合乡贤文化、活态传承乡贤文化、不断汇聚乡贤力量、打响乡贤文化品牌,通过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打造有乡愁、有颜值、有活力、有产业的新乡村。

〔关键词〕乡贤文化;乡村振兴;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5-0035-06

〔基金项目〕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20年度研究项目“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以漳州为例”(202030),主持人周锦红。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乡贤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2〕。所以,应该充分挖掘乡贤文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奠定注入精神动力。

一、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而乡贤文化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力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在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大力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传统乡贤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创造性发展。

(一)乡贤文化是繁荣乡村文化的生力军

乡贤是指当地有德行、有声望、有才能,深受民众尊崇的古今贤人。过去,乡贤主要指的是对有作为的官员,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如今,新乡贤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耘故土的贤人志士、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品德高尚的道德楷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榜样人物、精英人物、先进人物〔3〕。而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和联结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文化传统、凝聚乡土中国民间社会各阶层、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和主要的精神文化力量。

(二)乡贤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稳定剂

《墨子·尚贤》中有言,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主张“贤德”,提出“尚贤”是“为政之本”的观点。传统村落中的乡约、族规和家训等,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其内容也是关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修身养德等,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认可度。新乡贤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有机契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对接的新型文化形态〔4〕。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5〕。所以,充分发挥古今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推动乡村发展等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乡村治理模式和乡村文化生态。

(三)乡贤文化是鄉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乡贤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在乡村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威望性和话语权,他们孜孜不倦地挖掘乡村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元素,对乡村的发展更有想法和思路,这些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新的亮点。发挥乡贤的作用,鼓励他们直接对接乡村建设项目,也可以借助其渠道推广优质项目,吸引带动乡村产业投资,借助业界人士更宽阔的思维、良好的经济头脑,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引领乡民致富,引导和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漳州市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农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等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近年来,漳州市致力于乡贤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注重挖掘和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广泛发挥优秀历史文化名人的积极影响力,以优秀企业家、知识分子、道德模范、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新乡贤力量正在全市的乡村广泛汇聚,乡贤文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一)激活固态古迹价值,挖掘乡村特色文化

一是激活固态古迹。打造传播乡贤文化教育阵地,活态传承古村落文化遗产。漳州市多个部门联合打造了融合古村落、山水风光、名人故居于一体的综合性古村落,形成了一系列乡贤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提出,先后修复和保护10位漳籍名人故居,如云霄县秋瑾故居、东山县黄道周故居等。平和县成立武榜眼文化书院,先后聘请了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泰县充分挖掘“千年古县,状元故里”文化资源,完成旧庙宇、祠堂的改造建设,使之成为传播乡贤文化教育阵地。二是乡贤文化与建筑文化充分融合。南靖县“乡贤馆”开设在建于清朝年间的张家大院廷云楼,主要展示特色党建、庙会文化、家训家规、村规民约、一村一品、乡贤风采等内容。龙海市在埭美古村修建“家风堂”,把祠堂变讲堂,把家训变教材。龙海市东园镇东宝村将一座三进式的郑氏祖厝改成“乡愁馆”。三是赋予宗祠祠堂新“使命”。漳州市一些地区把宗祠作为文化阵地、乡愁地标、乡风课堂,使其延续文脉、焕发生机。龙文区湘桥村古祠堂定期开设湘桥讲堂、举行宗祠成年礼、设立乡贤榜、成才榜,设立教育基金或慈善基金,并充分利用祠堂场地,有利于宗族家风的传承。长泰县岩溪镇珪塘叶氏家庙追远堂传承了“惟贤是登”“见贤思齐”的家风家训,堂内不仅展示宣传先贤的事迹、陈列实物,还布置科普书报栏、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定期举办舞龙舞狮、灯谜竞猜、书画联展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诏安县深桥镇华表村修缮后作为“家风家训馆”的追远堂,既保留了古朴特征,又展示了叶氏先贤模范、家规家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村民们在此参观游览、流连忘返。

(二)活态传承文化遗产,充实乡村“精神粮仓”

一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市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015年,在市区府埕老街开设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2018年1月,市政府公布了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充实“精神粮仓”。漳州市在古城、“五馆一歌”等地开设歌仔戏、木偶头雕刻技艺、八宝印泥、木版年画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点和传习中心,推出木偶剧《侨女英魂》、芗剧《谷文昌》、歌曲《东山歌册》等优秀作品。漳浦县举办了首届孝子文化节,开拍了微电影《汝端寻母》,打造了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文学、书画等精品力作。

(三)发挥乡贤精神价值,加强“乡愁记忆”建设

一是深度挖掘乡贤精神价值。漳州市积极挖掘朱子文化、道周文化、元光文化的价值内涵,利用名人纪念馆、主题公园开展主题展览等方式展示道德故事和名人典故,加强乡愁记忆建设,推动乡贤文化发展。龙文区编辑出版了《朱熹在漳州》《陈淳研究》《朱门高弟陈北溪》等书籍。漳浦县整理出首部漳州传统家规家训《黄道周家规》。二是以典型凝聚榜样力量。漳州市充分发挥黄道周、林偕春、蔡新等著名乡贤的榜样影响力。同时,选树“新乡贤”,如全国道德模范“知心法官”黄志丽、全国模范检察官刘龙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筹办谷文昌干部学院,进一步弘扬谷文昌执政为民精神。大力实施“两优一先”示范引领工程,在全市各领域选树先进典型和帮带对象,推动形成“一个典型一面旗,一批典型带全局”的良好氛围。三是乡贤力量助推“风俗之治”。华安县组织热心公益、曾在县里芗剧团工作的村民组成移风易俗宣传队,到各乡镇义务演出,用地道闽南语快板《移风易俗“好代志”》传播“忠、孝、礼、义”正能量。南靖县组织一批由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移风易俗劝导宣讲队,深入农村普及“移风易俗应知应会”知识。平和县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宗亲联谊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每村成立一支“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深入开展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推进丧葬改革、树立时代风尚等宣传工作。

(四)激发乡贤爱乡热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以制度优势集聚人才。漳州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吸引和凝聚了海内外的各方乡贤回乡投资,加强农村“六大员”①队伍建设。漳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和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全覆盖,并积极鼓励乡贤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台农业产业对接,鼓励台商、台农引进推广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漳台农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突出乡村旅游、精致农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华安县沙建镇上樟村针对扶贫工作“量身定制”,举办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大专班,为村里的后备干部培养提供人才储备。二是创新平台凝聚乡贤力量。漳州市进一步整合乡贤群英优势,有效激发乡贤整体活力,不断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定期举办厦门市漳州商会会员大会,借力乡贤力量为推动“花样漳州”旅游宣传营销。南靖县通过举办“金色丰田机械小镇”经济文化节、“靖商大会”等特色活动,搭建乡贤联络平台。平和县深入实施“桑梓人才”计划、建立“人才之家”活动场所、构建“3+1”外出人才服务网络、举办乡贤奖教奖学活动。2020年12月,福州市平和商会成立庆典暨平和县招商推介会在福州举行,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平和县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三是选拔乡贤充实村级组织。从致富带头人、农民经济人、优秀大学生中选拔人才,充实村级班子,提升村级班子整体素质。如漳州95后“网红”女村长张燕珠利用“抖音”等网络平台直播卖兰花发展当地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让乡村迸发新活力。

三、漳州市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漳州市在弘扬乡贤文化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良好的生活环境、较高的经济收入、完备的教育资源配置等优质资源,不断吸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留在城市,出现了乡村“空心化”现象,以及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等一些难题,传统的乡村社会格局遭到冲击。

(二)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有些地方对乡贤文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对乡贤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乡贤文化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一些干部仍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错误认识,乡村建设只注重“面子”,而忽视了乡村的“里子”,抓乡贤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缺少系统谋划。由于经费不足和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部分优秀民俗、节庆文化散落民间,缺乏代际传承和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

(三)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目前,很多乡村依然缺少乡贤文化制度化保障平台,没有很好地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导致乡贤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不宽敞、渠道不通畅,难以充分发挥乡贤的才智,也起不到乡贤对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桥梁、带动、示范和协调作用。

(四)挖掘宣传不够到位

有些地区挖掘、整理、宣传古今乡贤人物事迹不够深入,乡贤文化的宣传方式不够新颖,宣传力度不够。少数乡镇虽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网站乡贤宣传专栏,但发布期数少,更新速度慢,宣传的方式方法不够创新、内容不够吸引人,乡贤文化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四、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传统的乡贤文化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把乡贤文化做“精”、做“活”、做“实”,使乡贤文化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剂”、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的“发动机”,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时代课题。

(一)挖掘整合乡贤文化,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

乡村特色不能丢,乡愁记忆不能忘,乡村的灵魂才能得以延续。通过不断挖掘乡村农耕文化、习俗文化精髓,让乡贤文化维系乡村情愫,让离乡贤人志士难舍乡愁记忆。

1.深耕好传统乡贤文化。一是抢救历史遗产。加大乡贤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力度,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护好宗族祠堂、功德牌坊、乡绅故居等乡贤文化载体,让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先贤史料典籍是珍贵的乡村文化资源,对研究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抢救保护一批珍稀古代地方志、乡贤诗文集、金石拓片和民间文书等地方文献,撰写文化研究学术著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本着“抢救性整理为主”“挖掘整理研究为核心”“转化运用活化”为延伸的原则,拨出专项经费、安排专业人才抢救性发掘乡贤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促进文旅结合,让乡愁体验“活”起来,乡村文化内涵“实”起来。二是提高对村志编纂重要性的认识。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是重要的资料宝库、文化宝库、知识宝库,记载了前人和当代人的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地情资料、人文风尚和历史文化信息,能让村民产生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自豪感。村志也是资政借鉴的最好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编纂村志可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因地制宜赋予新意,履行好地方志承载乡愁、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是抢救地方文化的有效措施,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建立健全乡贤研究网络。一是成立民间“乡贤”文化学术社团,比如成立乡贤文化研究会,为当地乡贤发展壮大出谋划策、兴办实事。在吸纳会员的基础上,逐步在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庄设立分会,对当地历史上的名贤生平事迹及其作品进行有组织、有步骤的研究发掘,挖掘整理历代先贤和当代乡贤人物的精神内核,编辑出版《乡贤文化》《德范人物》等系列丛书,对名人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二是定期组织不同层面的乡贤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撰写论文、大会发言、小组研讨交流等方式,推广宣传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最美乡贤”“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乡贤精神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新乡贤在树立文明新乡风中的榜样作用。

(二)活态传承乡贤文化,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乡贤的地域在乡,核心是贤,乡贤的情感追求是乡愁乡情,培育乡贤文化土壤是活态传承乡贤文化的关键。

1.鼓励支持引导非遗传承人传承乡贤文化。文化在于积淀,更在于传承。非遗项目的保护为整理弘扬乡贤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非遗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是各地乡贤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在努力做好项目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培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提供政策保障、建立传承人档案、搭建传承平台、拓展传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将更具有代表性的乡贤人才遴选出来,建立健全乡贤档案库,充分发挥乡贤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优势,扎实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借助各种节庆平台,组织传承人到各地开展文化交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创办传习中心,宣传传统文化。

2.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宣传乡贤文化。乡贤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活态传承乡贤文化,要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把乡贤文化“用起来”。一是注重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收藏在宗庙里的家谱、家训都“活起来”,利用其展示乡村的文化魅力。开展“经典家训进学校”活动,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以“诵读经典家训,弘扬文明家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家长座谈会、征文比赛等。开展“经典家训进社会”活动,把家规、家训、家风融入道德讲堂,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创设的“乡村新闻官”制度,这些“乡村新闻官”,用本土语言生动宣传上级政策,在讲好本土故事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凝聚起乡村群众的精气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二是拍摄制作以乡贤为题材的优秀微电影、歌舞剧节目,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设计乡贤标识。利用文化节、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以专题、专栏和访谈讲座等形式促进乡贤精神全媒体传播,讲好“乡愁故事”。编写本土乡贤教材,进一步规范化传播乡贤文化。三是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用好网络传播工具,广泛尝试在线培训、电商助力、直播推广、社交平台交流等方式,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四是把名人展会“固定化”。设立乡贤园、乡贤街、乡贤榜,将乡贤文化融入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社区)建设之中。在乡村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形式体现乡贤主题,守护好乡土、乡愁、乡韵,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把根留住。

(三)不断汇聚乡贤力量,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乡村治理要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不断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和方式,引导各行各业乡贤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引领乡村走向崇德向善。脱贫致富,要靠产业;发展产业,要靠能人带,新乡贤是乡村复兴的时代动力,培养新乡贤基本方法有两个:“找出来”和“请回来”。

1.“找出来”指的是立足农村现状,明确乡贤标准,开展乡愁资料征集,发掘留在农村的各种“能人”,包括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这些“能人”工作生活在农村,更能为村民们所接受和效法,是新乡贤的主体,他们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更能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大胆走出去,尋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乡贤,特别是那些在外地创业取得成功的社会精英,邀请他们下乡实地感受乡土民俗,进一步为乡村振兴组建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

2“.请回来”指的是要把从乡村中流失出去的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准备就业的大学生重新请回农村,用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一是厚植乡贤文化政策土壤。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乡、村两级乡贤规范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等方式,鼓励有能力、讲奉献的企业家、技术人才、创业能手等新乡贤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以“回归故里”“资政善治”“引领乡风”等工程为导向,把乡贤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大局中,不断激活乡贤资源,有效凝聚乡贤力量。二是通过联谊会、茶话会、招商推介会,联络走访乡贤游子,搭建乡贤回归平台。开设乡贤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加强沟通交流,征询乡贤们对家乡发展的信息和意见,共聚一堂,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三是积极探索“村两委+乡贤”“新乡贤+”的工作思路。把有能力、有见识的乡贤纳入乡贤参事会、村民议事会、乡风评议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优秀乡贤参与乡村重大发展决策,拓宽乡贤参政议政渠道,积极发挥乡贤在树民风、解矛盾、献良策、治乡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形态和活动载体,着力构建支部引领、村民自治、新乡贤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要尊重乡贤,让乡贤理事会运行起来,实现基层党委政府、乡贤、乡村、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

(四)打响乡贤文化品牌,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

要坚持以拓展宣传途径为依托,创新宣传和传播形式,努力形成重视新乡贤、尊重新乡贤、崇尚新乡贤的社会效应,营造新乡贤文化培育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这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能给乡贤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激活新乡贤文化的内在活力,唤起和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探索打造“乡贤文化+”系列品牌。一是打造“乡贤文化+旅游”“乡贤文化+生態”等系列“乡贤文化+”品牌,是守望乡愁,让乡贤文化更加接地气、聚人气的重要举措〔6〕。举办乡贤文化旅游节,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地方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以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成立乡贤扶贫组,设立乡贤救助基金等因村制宜的乡贤帮扶阵地和措施,输血和造血并举,不断充实和完善乡村精英结构,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着力打造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大力弘扬与传承乡贤文化、创新发展好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打造青山绿水环绕的生态之乡、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诗书之乡、遍布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之乡。

3.搭上互联网直播“顺风车”,开启助农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电商服务出新出彩,新型消费加速涌现,直播带货、线上团购、云旅游等线上消费新业态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乡贤们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短视频平台推销老乡们的农产品。因此,培养出播得久、留得下的“直播乡贤”,让农民都配上“诸葛亮”,不断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乡村振兴内生“造血”功能的必要手段。找准乡村旅游痛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扩大乡村旅游及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强化互联网传播,通过互联网引流,把产品的故事、情怀讲出来,策划互联网畅销产品,进行社会化传播,增加设计参与感,打造粉丝经济。通过互联网将地方重要节庆、文体赛事等活动进一步放大,实现客流增量,推动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驶入“快车道”。

乡贤是助农增收的“领跑人”、乡风文明的“引路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治理的“智囊团”,有乡贤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动力,乡村振兴必将如虎添翼,取得更大成效。

〔注释〕

①农村“六大员”指农民技术员、综治协管员、计生社保协管员、国土规划环保协管员、文化与食安协管员和乡村医生。

〔参考文献〕

〔1〕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02):171-17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 OL〕. http://www. moa. gov. cn/ztzl/yhwj2018/zxgz/201802/ t20180205_6136444.htm.

〔3〕蔡伟峰.让乡贤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J〕.人民论坛,2018(24):68-69.

〔4〕钱静,马俊哲.国内新乡贤文化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04):51-55.

〔5〕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EB/OL〕. http://www.wen? ming.cn/syjj/ldhd/lqb/201409/t20140916_2179706.shtml.

〔6〕周锦红.乡贤文化助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漳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8(06):88-91.

责任编辑燕斌斌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0:33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