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打造“雷达铁军” 筑牢“海防长城”

2021-11-26 05:01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哈尔滨工业大学海防雷达

本刊综合报道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从教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为中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9月2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仍奔波在中国海防的教学、科研一线。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强大的企盼。父亲曾对他说:你们把书念好了,将来就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国家强大起来了,老百姓才不会这么受欺负。从此,“把书读好报效祖国”成为少年刘永坦的志向。

1958年,刘永坦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决心用自己所学所长改变中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在国家的支持下,刘永坦团队用十个月的时间拿出了二十多万字的预研方案,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夜以继日的数据采集和实验。

2011年,经过数十载积累和奋斗,刘永坦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中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中国海防的“火眼金睛”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回到祖国。在英国的学习让他对雷达有了新认识,萌生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宏愿。

研制新体制雷达非常重要。“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中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但研制新体制雷达非常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当时国际上对新体制雷达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而未能成功。

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下定决心。

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刘永坦都要求团队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凭着“打铁”的精神,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海防重器的应用突破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22年。“科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

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是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機、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需要耐心调试。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一个小小的光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在确定这就是新体制雷达技术探测到的海上远距离目标时,那一刻,大家激动地抱头痛哭,一行行热泪是期盼太久的喜悦,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我们决定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

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在随后的10余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

2011年,中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荣誉属于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熟悉刘永坦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从教60余年,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2021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这是他寄予厚望的后辈。“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刘永坦依然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他说:“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只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

猜你喜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海防雷达
隐形飞机哪里躲
一世纪规格功夫 新百年世界一流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A Book Report of “AGATHA CHRISTIE: AN AUTOBIOGRAPHY”
走向深蓝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