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明
关键词: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定位;价值理念
自201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了27所高等职业院校升格(转设) 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从27所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行业来看,除部分综合性职业技术大学外,大多数都是行业性职业技术大学,但属于农业行业的仅有1所。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优先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因此,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农业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农业高职院校要未雨绸缪,苦练内功,抓好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升格本科职业教育做好各种筹备工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从高职(专科) 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和基本属性,明确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教师观、管理观、社会服务观,才能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奠定基础和做好充足准备。笔者在结合一些院校试点初步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层面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自从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单位产生伊始,学者们就开启了对本科职业教育定义的多种探索。随着国家对本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关于本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本科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义也愈发明晰。总的来说,“本科职业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国家工业化、民主化进程中的新事物,以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趋向建立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类型特色的发展模式。”[1]是面向行业产业,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结合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三农”,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既有普通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属性,同时又有农业行业的内涵属性,它的主要内涵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
在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内涵的三个内涵要素中,职业教育属性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属性。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像中职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一样,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属性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根和魂。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定义的职业教育是“让学习者获得职业或行业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通过这一定义,能够得出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五个重要特征:一是学习领域的特定性,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内容是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内容,不是普适性知识。二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是以就業为导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三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为农业本科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农业行业,它的知识生产不是从农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衍生的,而是源自于农业生产实践知识的重新架构与再生。四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行业指向性。就是说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指向重点是农业行业这个“点”,其次才能兼顾地方经济的“面”。五是农业职业教育具有“新技术”的特征。就是说相对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农业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方面有质的突破和提升。
(二) 农业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明确指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3]。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既然定位本科教育层次,自然要遵循国家对本科教育的规定与要求。因此说,与传统偏重于技术技能型的高职高专教育相比,农业本科职业教育要在重视农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面向农业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服务能力,达到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与厚植学术精神的统一,要更加注重农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后备力量。
要正确理解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本科属性,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是普通农业本科教育的减配版,二是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是农业高职高专的加长版。
首先,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不是普通农业本科教育的减配版和低档版,农业本科职业教育院校也并不比普通农业本科院校“低一个档次”,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与普通农业本科教育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领域,一个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一个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两者属于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各有特色和侧重。
其次,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不是普通农业高职高专的加长版,并不仅仅是学制增加了一年。两者是面向同一行业领域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虽然两者都属于职业教育的领域,但因为教育层次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的要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的关系是高低与衔接的关系。
(三) 农业职业教育的农业行业属性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部门。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行业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结合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行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众性。2020年7月9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最新的全国高等院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有高职(专科) 院校1482所,如果把其中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类的院校都作为“大农业”院校的话,只有26所,占比仅为1.8%。截止到2021年1月底,全国共有本科职业院校27所,无一所农业类本科职业院校,一直到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才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类职业本科大学。总体来说,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有一大批高职院校升格本科职业院校,但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在整个本科职业教育体系中也将是一个“小众性”教育群体。
二是区域性。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域广阔,东西南北之间存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应紧密结合本区域的农业生产,学生生源地也以本区域生源为主,造就农业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属性和地域性特征。
三是服务性。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在我国既是基础行业,同时也是弱势产业,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要落后于其他行业发展速度,中西部农村在完成脱贫后,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道路上仍任务艰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显得尤其重要,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要瞄准区域发展需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自觉担负服务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
二、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当前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职(专科) 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都是明确清晰的。对于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来说,只有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农业行业人才。
在职业性和教育性跨界融合的特征取向下,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实现从培养技术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三个维度”的根本性转变。
(一) 从技术层面维度,实现从“技术员”到“工程师”的转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普通高职(专科)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目标定位决定了学生毕业后,大多到生产一线通常从事最“基本”的技术员工作。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发展和人才高阶位时期,相比高职(专科) 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水准方面要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的起点应当是“工程师”层面而不是“技术员”层面。具体到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工程师”“农艺师”和“园艺师”等。
(二) 从岗位层次维度,实现从“员工”到“管理者”的转变
从岗位层次上来说,普通高职(专科) 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基本上都会在基层员工的岗位上工作相当长时间。而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因为拥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和学历学位,承担较为复杂和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就会获得更多的上升通道和晋升机会,实习时间和高职毕业生相比也会大大縮短,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升职为班组长、部门管理者,实现华丽转身。因此,在确定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科学把握毕业生面向农业行业的就业岗位层次也是不可或缺的参照要素。
(三) 从知识素养维度,实现从“技术应用能力”到“创新革新能力”的转变
高职(专科) 教育培养的大多是被动适应性技术人才,本科职业教育要转向培养积极、主动、创新性设计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借助技术技能实践平台,对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反思总结,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并重,培育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主动参与技术设计与创新的人才。
基于以上所述,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归纳为:面向“三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职业岗位(群) 能力要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三、科学构建适应农业本科职业院校发展要求的价值理念
从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不仅仅是挂个本科牌子、做做样子这么简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涉及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从高职(专科) 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必然逻辑。对于将要升格为农业本科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观、管理观和社会服务观。
(一)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简单地将原来农业高职高专课程学制学时延长,也不是在专科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本科课程,而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比农业高职教育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层次上移,涉及的技术领域难度和复合度进一步提升,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等都要发生变化,同时还要适应本科层次学情、生源质量的变化,教育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与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同,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具有职业性特点,就是要面向农业与农村经济中的职业岗位开发相应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规避照搬普通本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学科式的课程结构,要构建“公共技术平台+应用能力模块+专业方向”具有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2021 年8月,教育部已经开始组织相关院校起草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标准,新的专业标准将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农业本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还要积极对接农业行业职业标准,课程建设要按照农业行业对具体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把产业工作任务、产业工作过程、行业技能证书、产业技术标准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 培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双优”的教师观
农业本科职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和主导,提升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此,从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要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一流的“双优”教师队伍。
首先,强化教师的理论提升与科研理念。农业高职(专科) 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往往存在重应用、轻理论,重实践、轻科研的现象。而在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办学规格、人才培养目标都随之提升,学校不但具有普通本科院校“研究型”“高等性”的特征,同时还具备本科职业院校特有的“技术创新型”“职业性”特征。农业本科职业院校要实现为“三农”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完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宏伟目标,要求整个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农业生产实践能力,还必须有能力解决农业生产服务中的高端技术难题,具备一定的科研攻关能力。在教师理论提升与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农业重点大学、农业科研院所进修学习,推荐教师参与国家、省农业科研项目团队,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
其次,加强高端技能型教师培养力度。从农业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上来说,农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属性是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农业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农业高职(专科) 教育比较, 核心关键词就是“高”。对学生技能型培养的要求高,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实践技能,只有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学生。加强高端技能型教师培养,要采用“内培外引”的途径。“内培”就是对现有师资加强培训培养,一是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学习,培育教师本科职业教育理念;二是选派教师到涉农的大型企业顶岗实习,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选派教师到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进行生产地锻炼。“外引”就是人才引进,除引进博士高学历人才外,还要有计划引进农业行业的全国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实现硬性引进和弹性引进的双结合。学校要制订专门政策,在职务职称晋升、收入分配方面向教师技能培养倾斜,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习农业行业新标准、新工艺、新技能。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对高层次技能型领军人才予以重奖,让真正懂教学、高技能成为每个教师的基本内功。
(三) 突出以二级院系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不能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不能变,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这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
二是管理层次要简化。本科职业教育管理是一个新兴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和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在农业本科职业院校管理中,简化管理层次,探索大部制和扁平化管理模式是可行之路。其一,借鉴国家机构大部制改革的理念,通过合并学校职能相近部门,并向学校基层院系和学术组织分权,推进治理重心下移,避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为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模式奠定基础[4]。其二,探索扁平化管理,可以尝试取消科级机构,不断压缩行政管理的层级。由部(处) 领导直接面对基层发布工作任务,基层人员直接向部(处) 领导汇报,避免传统的“小事层层请示,大事层层汇报,凡事层层批示”的现象。扁平化管理后,明确各职级人员的权限、职责与任务,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三是权力重心要下移。传统的高校管理,权力结构重心在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二级院(系) 担负着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等中心工作,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权、分配权,造成了基层工作管理难、分配难,基层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农业高职(专科) 院校升级为本科职业大学后,由于本科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二级院(系) 相比升格前,工作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必须促进权力重心下移,将二级院(系) 作为学校管理主体,落实校、院二级管理。其一,推进学校行政部门与二级院(系)角色的转变,确立二级院(系) 的管理主体地位。其二,明确二级院(系) 与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以二级院(系) 为管理主体,学校行政部门职责转变为指导、协调、服务、监督。
(四) 确立科学服务和精准服务的社会服务观
基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服务“三农”,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一直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各农业高职院校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升格后的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如何持续做好科学服务和精准服务工作,推进社会服务工作走向更高层次,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从增产到增效的转变。农业高职(专科) 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推进农业生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后,社会服务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农产品增长上,更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既增产又增效,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转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农业本科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上的道路还任重道远,要把工作目标从脱贫转移到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来,帮助广大农民真正走上小康路子。三是实现从技术推广到技术研发的转变。基于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对教师科研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农业本科院校要引导广大教师把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农业技术的推广到新品种的研发转变,实现社会服务在层次上的不断提升。四是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的转变。农业高职(专科) 院校在传统的社会服务中,往往存在着单兵作战的情况,如:一人包一村、一人包一社。在升级别为本科职业教育后,因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层次有了较大提升,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因此,一定要转变观念,推进团队作战,强化团队合作,实现社会服务由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的转变。
小结
本科职业教育是一个新兴事物,本科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涉及到学校党的建设、管理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个环节。而对于农业本科职业教育来说,因为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本科职业教育必须强化理念创新和实践至上的思想,让本科职业教育思想入脑入心。否则,即使是申办升格成功,思想理念跟不上实践,将会出现“本科的牌子、专科的架子、中专的脑子”等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各院校要认真组织全校的管理者、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本科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把握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定位和价值理念,探讨适合农业行业的本科职业教育道路,实现农业高职职业教育本质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