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本文主要以夏日的昆虫案例为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孩子为中心,转变师生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课上与孩子进行互动,课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孩子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关心每个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发展程度,让孩子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20
新《课标》的提出,不管是对新一代的教师,还是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做了新的要求。新《课标》是按照时代的脚步,社会的发展,结合现有标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做出的改进,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新《课标》在原本的标准上,推陈出新,本着更好地培养小朋友的学习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更加强调社会对教育、对幼儿的关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学习方法,从而培育创新型人才。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注重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的基础上去了解事物。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有:
一、提出问题
教师引入新课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小朋友们的兴趣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所以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就要以幼儿的生活导入课程,这样有助于激起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以及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
我们都捉过小昆虫,连拍个蚊子、苍蝇都要稳准狠。当你遇见的任何一株植物,看到的任何一只充满生命力的小昆虫都是有故事的。本次的探索活动是由户外活动引发的,户外时间到,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蚂蚱、西瓜虫、小蚂蚁这些小昆虫们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纷纷驻足前来观看,于是探索开始了……
“夏天到了,很多小昆虫们都出来玩耍了,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昆虫?”问题一出,孩子们举起了小手,抢着要回答。
“我见过七星瓢虫,它的壳上有七个点。”
“西瓜虫很黑,还可以缩成一团。”
“毛毛虫是绿色的,它有100条腿。”
“我见过螳螂,它有两把大镰刀,很厉害。”
“蜻蜓的尾巴长长的,有6条腿,翅膀很大,还会飞。”
“教师教师,知了会吱吱的叫,它也有翅膀,中午吵得我都睡不著觉。”
“夏天还会有蚊子咬得我特别痒。”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回忆法,提出问题“夏天到了,很多小昆虫们都出来玩耍了,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昆虫?”来创造问题情境,让小朋友们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思考。讲枯燥的概念,孩子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为学好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二、进行探索与收集证据
提出问题之后,紧接着就是实践。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在幼儿头脑中建立昆虫模型,更深入的学习知识。
【案例】
教师:“我们见过这么多的昆虫,那它们长什么样子?都长翅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本领?”
几个问题问的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啊,昆虫的世界那么大,我们知道的远远不够。于是我们做了一个亲子小任务,周末与父母一起去探索夏天的昆虫,但是昆虫的范围太大了,结合港区的地理环境,和孩子商讨过后我们着重探索西瓜虫、蝉、蜻蜓、螳螂、蚂蚱、蛐蛐。
【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我们见过这么多的昆虫,那它们长什么样子?都长翅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本领?”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身观察各种昆虫具体样貌,并记录下来。教师让孩子们与大自然深度接触,使昆虫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加以具体化、清晰化,让孩子从直接经验出发,更好的上升为间接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情感升华做铺垫。
1.交流与分享
交流是探究活动中的必要部分,因为每个人需要对探究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扩充知识容量,取长补短,找到最佳答案。
【案例】
周一孩子们带来了自己记录的昆虫调查表,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他们的调查结果。
“知了长得黑黑的,肚子鼓鼓的,还有一对透明的翅膀。”
“爸爸说,知了的幼虫从地里爬出来,在树干上褪掉旧衣服,就可以长成大知了。就像蝴蝶从甬里飞出来一样,才能长大。知了的衣服还能当药材呢。”
“蛐蛐生活在地表,砖下,草丛间,会在夜晚鸣叫。”
“蜻蜓,蝉,会飞,蜻蜓还吃害虫。”
“螳螂多数是绿色的,是它的保护色,胸前有一对大镰刀,可以折叠用来捕捉食物。”
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仅探索了我们之前商量的6种昆虫,还探索到了其他昆虫类的知识。
“教师,我知道螳螂.蜜蜂、蜻蜓、瓢虫它们是益虫。”
“苍蝇,蚊子,蛐蛐是害虫。”
“我和妈妈一起研究了小蜜蜂,白天它们会出来采蜜,晚上在巢穴里酿蜜,我们家就有蜂蜜,它采蜜的时候会帮助植物,但是我们不能惹小蜜蜂,会被蜇到,小蜜蜂也会死掉。”
【案例分析】
小朋友们通过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丰富自己的昆虫系统,更准确地在头脑中建立昆虫的模型。小朋友们在交流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教师不仅指导孩子们对昆虫模型实践探究,还在探究之后对昆虫进行拓展,把探究到的昆虫进行分类,一步步引导小朋友们继续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热爱。
2.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活动快完成时,幼儿精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松弛,但这时正是整个活动的画龙点睛之时。成功的结课,还可以将知识拓展延伸到教学活动以外,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
【案例】
师:“我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知道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但是昆虫的世界是很奇妙的,还需要以后去了解更多。像树梢唱歌的鸟儿,墙头追逐的猫咪,田垦弹琴的蛐蛐,雨前低飞的蜻蜓.....它们都是大自然为我们牵线的伙伴,每一种昆虫或者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特点和意义,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案例分析】
教师从教学知識点——昆虫的特点、习性特征出发,及时进行升华总结,将简单的知识点上升到爱护小动物,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高度,挖掘了知识的教育性因素。所谓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教师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整理整个活动的环节,寻找不足之处,这是教学活动反思的主要目的。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教师今后在教学上扬长避短,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
“夏日的昆虫”案例活动从4个环节进行:发现、进行探索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分享、总结。完成了设立的3个目标:1、初步了解夏天常见的几种昆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用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3、知道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生命。
不足之处:昆虫的种类太多,太繁杂,需要幼儿平时的经验,还需要教师在课下多做功课,避免幼儿提问的问题回答不出,造成课堂气氛尴尬,比如西瓜虫——甲虫纲、蜘蛛——蜘蛛纲,不属于昆虫纲。
通过本次“夏日的昆虫”探索活动,目的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昆虫的特点、习性,更多的为了培养孩子们喜欢和小昆虫、小动物做朋友,变成一个内心良善、心中有爱的人。
本文从幼儿身心发展思维规律、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而非只注重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科学课》2003年第6期。
[2] 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雪宁,1992年生,女,辽宁西丰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教研组长,研究方向: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