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苗 于恒渊
(1.辽宁绿管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79;2.沈阳沈化院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21)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可能性。环境风险评价以突发性事故导致的危险物质环境急性损害防控为目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突出环境风险预防、控制、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综合考量,以降低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概率为目标,增强化工企业周边环境的事故风险评价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化工企业运作中,评价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人们都必须了解周边环境存在的具体风险,制定可操作性强且专业性的应对举措,将危险事故的发生源头尽可能遏制在摇篮中,推动化工行业的长期发展。
环境风险识别包括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危险物质向环境转移的途径识别。大多数化工生产人员缺乏对周边环境的风险识别意识,无法有效识别周边环境的敏感目标,难以准确认识企业生产工艺与运行系统的风险,同时由于专业知识不足,风险认知片面,部分工作人员很难了解风险源头所影响的范围,无法从获取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难以做好方案制定和装置配备。工作人员对环境风险评价信息的应用明显匮乏,风险识别十分片面,识别结果无法确定,直接影响后期的人员配备和装置引入。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借鉴的案例和资料较少,预测时未采用有效模型分别对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中的扩散进行预测,不能准确预测出环境风险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而无法给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若某个化工企业识别出的环境风险事故情景预测结果精确性不足,确定的事故影响范围不准确,影响程度出现偏差,则不利于指导企业采取正确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事故发生时,若实际影响范围和程度常常比预测结果大,原有配备的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没有可用的先进设备,则很难应对事故。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型化工企业数量增多,但我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依旧处于起步状态,部分化工企业的应急预案措施仅仅是原有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缺乏与实际情况的贴合性,缺乏事故发生后环境污染的防范和减缓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往往没有结合现阶段的化工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修订,依旧照搬其他行业或者企业原有的应急方案,风险防范措施很难直接应用到化工企业事故处理中。同时,措施的制定未结合风险预测结果给出明确的环境防范、减缓措施和事故废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往往忽略应急监测系统的建立。
健全完善部门协同、社会积极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实现应急管理所有参与者精确合作、各个环节精准对接,结合网格化管理推动应急精细化治理,运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及时发现突发事件苗头,提高先期处置时效。积极发挥掌握大量数据的信息企业和运营商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伙伴关系,采取购买服务、委托建设等方式提升资源开发、应用研发、物资流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创新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应急建设,突出研究机构、企业、媒体、公益组织和公众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责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责、共担的突发事件社会治理共同体,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在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应急能力保障体系,使得所制定的应急预案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建立专业的应急指挥小组,将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减少环境事故发生率,将事故损失降到最小。应急指挥小组应该设定一名专业的总指挥员,其统筹安排各个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明确事故发生后各个部门的职责,确定应急工作相关程序,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针对污染源头和污染情况进行分类管控,将相应的处理细则贴于墙上进行公示,明确责任人员。另外,化工企业使用的化学品种类繁多,生产设备反应条件各异,其间存在风险识别不全、预测不精确、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不完善的情况,因此企业应设置应急专项资金,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确保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
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以应急管理部为牵头组织的多主体协同网络。但应急管理部并非全灾害管理部门,只负责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体通常都是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事务无边界与防控主体有边界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平行部门从顶层来协调各个部门较为不便,专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有限。而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常设联络机构,协调成本较大。通过数字技术完善“智慧应急”体系,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更有利于整体战役的指挥,各级政府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根据特定事件、区域、通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应急联动,在预防监测、部门协调和物资调配上实现集中突破。
一是在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增设污染事故与应急处置、危机管理、污染物毒理学等课程,全面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人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素质与能力。二是建立应急技术专家库和应急监测专家库,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实现精准施策和科学处置。应急专家要充分汇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公司和企业单位的各个方面的专家,同时,加强应急专家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应急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专余互补”原则组建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组建,业余应急救援队伍主要由有实力的企业组建,鼓励发展业余应急救援队伍。
基于应急管理运行规律形成现代化的城乡智慧应急体系,增强物联网、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职能协同建设云平台,打通异构网络打造“感知探测网”,汇聚指挥决策编织“综合防控图”,统一多元数据构建“数据资源池”。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5G 通信、物联网等传输手段,推动航空遥感、传感探测、无人机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广泛使用,扩大基础数据资源,缩短减少无数据阶段、定向追踪小数据、融合挖掘大数据,提高传统灾害感知、监测和预防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技术自主创新,构建突发事件处置模型,开发事故监测监控技术和应急处置装备,链接全国各智慧城市生产、物流环节,形成应急物流供应链。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标准体系,针对行业单位、特殊场所、灾害场景开展应急预案检验核查和应急演练有效性检查。
城市或多或少地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影响,特别是发生重特大事故灾害,须多地区、多部门、多层级、多人员参与应急救援,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重大风险和隐患在线监测、超前预警预报和灾害事故高效处置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该平台应实现动态监测管理风险和隐患信息,实现事故灾害监测预警及变化发展情况,实现事故灾害信息报送,具备监管监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政务管理功能,实现与市场监管、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道路交通、医疗卫生、信用管理等多部门(机构)之间数据共享。
总之,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控。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化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编制流程,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和预测能力,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要建立应急能力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监督,降低环境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事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