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贤 杨雪 赵倩 陈国玲 张开莲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2014年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各地高校众创空间迅速发展。从国家实施创新创业型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来看,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管理成为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的一个难题: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
本项目依此,以四川民族学院为范例,了解本校众创空间的运营现状,与四川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较为成熟的高校众创空间对比,依据三个高校现有的问题对比出四川高校众创空间的共同困境,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其运营模式及发展定位提供参考。
网络释义的众创空间是为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作为新型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化、要素齐备的新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创新创业工作打造出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孵化与融资同步的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网络空间以及资源共享空间。
众创空间在国外被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它的存在是为创客们提供一个开阔的地理空间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及组织、参与和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用以提升创客的知识结构化及实现创新创业信息的共享、实现跨界合作以及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的目的。
1.国外众创空间主要运营模式。
学术依托型——此种类型通过依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在模式上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内容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相互结合。
开源社区型——以“众创空间”为主导的分布广泛、形式灵活的创新型工作作坊。
实验教育型——科学、技术、工程等实用类学科的教育平台以及实验平台。
地产服务型——为创客们提供成本较低的办公空间。
科技创新型——聚焦科技创新与高科技公司,开展项目融合交流,实现金融对接等服务,完成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孵化。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对于众创空间的研究整体上处于初步并稳步发展的态势。胡宪君等人以实例为依托,总结提出从市场导向、师资建设、强化运营能力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对众创空间未来的发展要求与实践策略。应莉对通过已建成的高校众创空间的观察,总结出“高校自建自营模式”“高校+企业共建模式”“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模式”是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运营模式,高校众创空间运营虽然具有成本低、项目来源便利等优势,但还是存在着后劲不足、发展不均衡、运营成效低等问题。
1.国内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类型。
活动聚合型——定期为创客提供各类专业的研讨会、交流会提供发布、展示项目等服务的平台。
高校依托型——以理论教育教学为主要教学培训模式,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目标,为出色的项目提供相应支持。
媒体驱动型——利用自己固有的媒体优势,为入驻企业或创客提供宣传服务,包括线上宣传、线下推广等。
投资促进型——聚集多家投资机构,以其多渠道的融资来源,吸引创客以及优质的创新项目。
地产思维型——有房地产商开发的共享办公空间,得益于We Work,通过提供金融支持等吸引创客。
高校众创空间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当下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促进,培养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二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三是促进优秀项目孵化,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1.电子科技大学“孵化”为主。
电子科技大学众创空间是中国高校校园内首个综合类众创空间。其建设结合国家“互联网+”创新战略和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一带”行动计划为契机,把握好“电子信息+”的时代机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市场、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打造出新型协同创新创业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的众创空间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信息化,二是国际化。信息化以“电子信息+”为引领,涵盖了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化依托于学校“一校一带”战略,和海外知名大学形成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品交流的合作模式,打造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资源平台并探索国际化的运营模式。目前电子科技大学众创空间呈现五种形态,即创客空间、联合办公、新型孵化器、创业社区和创业咖啡,为创业团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平台。
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为主。
四川师范大学最初建立众创空间的初衷是要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能适应创新创业的要求:在坚持健全体系、延伸链条、完善格局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孵化出高质量的创新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俱乐部的孵化理念就是“简单、速度、规模”。一是简单,旨在帮助初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不成熟的创业想法,从简单的构思中找到合理的市场切入点。二是速度,大学生创业的“边隙产品”容易被市场所模仿并替代,需要加大孵化支撑力度和创业指导培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落地。三是规模,众创空间从营销、管理两个方面提供支持,助力创新创业团队熟悉业务,建立规模。
四川师范大学众创空间具有两大特征。第一,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第二,在校外签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和模拟真实市场。
四川师范大学众创空间的运作模式主要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职能而非孵化职能为主,主要表现为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众创空间的工作相配套。
四川民族学院众创空间主要职者和任务包括:第一,建设四川民族学院创新创业文化艺术节;第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等:第三,开展四川民族学院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知识培育工作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等;第四,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工作:第五,其它四川民族学院创新创业工作。
四川民族学院建立的众创空间主要运营模式主要偏向于“教育”为主,也即高校理论依托型众创空间。一是因为四川民族学院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发展、金融等因素影响,四川民族学院众创空间无法迅速的实现对项目的孵化、宣传和融资。其二是四川民族学院众创空间的探索运营模式为教育类别,主要任务是帮助创客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底,为其搭建完善的创新业思维以及完整的创业思路、体系。
第一,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学生们整体的创新创业意识。
第二,四川民族学院众创空间地域性政策偏向强烈。
第三,众创空间成果的延续性不强。
1.创新创业资源不足,项目成型效率偏低。
2.众创空间延续性较低,创新创业成果难以巩固。
3.金融可得性问题以及项目孵化融资问题。
4.众创空间存在内外壁垒,信息交互能力较弱。
根据对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的众创空间的相关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的三者共同存在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通过对以上三所高校众创空间的管理调查后可以发现,政府的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方面仍需加强。政府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打破传统的就业思维定势迫在眉睫。
到目前为止,已入驻众创空间的项目类型仍比较单一,主要是偏重于服务型、营销型的创业项目。服务型的项目涉猎专业不广且基本以竞赛为主,营销型的项目则更多地是利用线上的平台进行新的营销。
当前众多高校众创空间大多是高校主导型或者是校企联合型的运营模式。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因其未引入市场机制而不能为创客们提供比较好的融资服务,导致项目的成功孵化率不高。
调查发现:高校众创空间运营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高校众创空间的管理者对自己众创空间的发展理念和定位不够清晰。第二,高校众创空间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不够。
大学生存在盲目创业的现象,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因为了解程度不够,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同时,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使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下降。
各个高校间众创空间资源不能共同利用、各个团队间由于项目竞争关系存在的信息己用现象。对于各高校众创空间的信息交互,促进地区以及各个高校间众创空间的信息共享、政策条件、社会需求的交互能更快的推动众创空间的建设。
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没有政府专项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手段,低成本的校园服务平台很难持续运营。这就需要众创空间运营者强化政策宣传,加强面对学生群体的正面宣传,让学生群体普遍了解众创空间。还需要政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力度、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
为促使高校众创空间得到长足发展,将各种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出高校的独特资源优势势在必行:
第一,高校之间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该地区各个高校人才、知识的相互交流、互补联动,整体提高地区众创空间的项目多元化和发展水平。
第二,高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高校在加强为创业者提供稳定的服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应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外部实现共享,以实现众创空间的稳定长足发展。
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和管理是目前发展的大难题,高校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整、改进。
第一,促进运营模式过渡——由高校主导型向校企合作型、企业主导型过渡。不能单单以高校为主导,主导型地位必须过渡成为协助者地位,慢慢地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互融互联。
第二,促进管理队伍结构化、专业化。高校应该在转变运营模式的同时,还要考虑管理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