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哲 颜建东
(1 福建省龙岩市申园办,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大常委会,福建 龙岩 364028;2 深圳市地质局,广东 深圳 518000)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含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岩地质公园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异常明显的特征,可谓独一无二,凸显了客家文化为主,闽南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独特性。晋代以后,历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汉民族经历五次大的战乱,中原汉人纷纷南迁,部分进入龙岩,与当地先期的土著族群长期共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历经长期的变迁,随着以河南洛阳汉人为主体的闽南人的加入,加上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的主要部分、长征出发地,公园形成了以一种文化主导,多种文化交融和谐发展的汉民族文化现象,这是龙岩地质公园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条件。它是中华汉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中国中原地区,在客家人的迁徒、劳作、生活,以及不断融合发展中,充实完善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的文化遗产。
(一)建筑类。具有客家历史、艺术、科学的建筑式样,凸显了客家汉族长期生活的多种类态势,有防御形的土楼,有休闲田园式的九厅十八井建筑,有半防御半休闲形山水围屋。如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防御、休闲、族群式建筑;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培田——田园、休闲、族群式建筑;新罗梅溪村客家围屋——半防御、休闲、族群式建筑。这些建筑数不胜数:5A 级旅游景区、国保单位古田会议旧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竹贯;连城城关吴家巷、水南面积全国罕见的二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传统村落迪坑村进士第。这些建筑,都具有规模宏大、布局独特、门楼壮观、工艺精湛的特点,涵盖了雕刻、书法、楹联、绘画、古街、商业等种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另还有许多建筑,如,古宗祠、古民居、古寺庙、书院、文昌阁、藏经阁、牌坊、书院、圣旨坊等等,不一而表。
(二)文物类。具有明显的客家地区历史、民俗、艺术、科学和普遍价值,凸显在建筑物、书籍、廊桥、碑刻、雕塑、楹联、书法、绘画、牌匾、铭文、亭、阁等方面。一是建筑物类: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培田,古建筑25 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国保单位四堡书坊建筑群,古建筑50 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古田会议旧址数十处,如廖氏宗祠、八甲松荫堂、赖坊协成店等。二是书籍类:如,起源于宋朝的四堡雕版印刷业,其书坊建筑300 多家,所印书籍种类繁多,已查证的有启蒙书、经史子集、医学、小说、诗词、故事、戏剧、风水、典集、占卜、星算等10 大类,达1100 多种,明清时期书籍销售曾“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销海外”,东南亚各国市场更是悉数占领。其印刷的雕板、墨池、名著大多为国家一级或二级文物,仅现存的雕板、书籍便逾万计。三是廊桥类:客家廊桥兼有行道、风水、景观、歇脚、集市等特点,是一区域地方性标志建筑,龙岩地质公园范围内不下三十座以上,如莲峰文川桥、罗坊云龙桥、四堡玉沙桥、古田红军桥、赖源万隆桥、竹贯金锁桥等等。四是寺庙类:竹贯村的温氏家庙和观音庙、冠豸山法云寺、灵芝寺、石门湖玉正观、曲溪潼关寺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文集翠的县城或大的村庄,大凡都有文庙,这个尊崇伟大巨人孔子的学校类文化教习和演化场所,是一个地方崇尚文化敬重伟人传承文脉的象征。五是书院类:这是历代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培养后人的神圣处所,数量众多,如,培田南山书院、业屋学堂、冠豸山东山草堂、雁门书院、修竹书院等。公园内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便达9 处83 个点、省保42 处、县保73 处。
(三)遗址类。具有突出的客家地域特性,和客家人与自然斗争的重要特征。如,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堡雕板文化遗址;具有革命斗争历史意义的才溪乡调查会旧址和光荣亭、八甲中兴堂旧址,塘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赖源上村毛泽东故居、连城城关朱德总司令故居、江山山塘兵工厂旧址;手工艺创造的杰出代表李屋瓷窑旧址;历史和文化艺术体现的冠豸山摩崖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姑田连史纸旧址;千年古城连城宋城旧址、连城古码头及邓公陂遗址;历史人物文天祥军营遗址、林则徐、纪晓岚旧址等。
另外还有众多的土楼、城墙、古码头、古街巷、宗祠、寺庙、亭阁、古井、古阶、壁画、牌坊、雕刻、文塔、经堂、天后宫、红色标语、名人遗址等,都是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龙岩地质公园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客家文化为主,闽南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截止2020年底,龙岩市总计有1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9 项在公园内得到完好的体现,有25 项省级非遗其中13 项产生于公园内,市县级非遗则为数更多,不一一表述。由此可见,公园内的人们,在人类和自然社会不断发展中,融合公园顶级而特殊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创造了独具一格且举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性和文化性载入历史史册。
公园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即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民间文艺、传统民间体育游艺和传统民间技艺。涉及范围有:传统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各个门类。如,传统民间习俗包括婚丧喜庆民俗、衣食住行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和信仰禁忌民俗等。可谓名目众多,地域性强,积淀深厚,承载着教化、规范、祝愿、制作、娱乐、学术、竞技、养生等厚重的社会功能。
公园内国家级非遗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含游大龙、“走古事”、闹花灯、烧炮;闽西木偶戏;龙岩采茶灯;唢呐艺术;中医养生;其中连城提线木偶戏、连城姑田游大龙二项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长、表现独特、参与面广,体现了祈求性、群众性和竞技性,大多为祈求美好生活,祝愿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之意。如:连城姑田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之意。大龙用长形蔑条制成龙筋龙骨,选用当地的“姑田宣纸”糊裱龙身,再进行画、剪、贴、写、题,表达人们美好愿望,也使龙身美观而灵动。每节龙身高约2.4m,长约4.2m,大约1.2m,龙身以龙板相互连接,整条龙有90 节到上百节不等。每年正月十三出龙,上午由神铳发号作指挥,铳响后出接,点燃龙身的烛火。下午用红花(血)举行祭拜龙头大礼,再将大龙于山野田间相接而成,整条龙用龙棍相擎,3 个壮汉擎龙头,两侧分别十多个壮汉拽着,入夜,神佛、旌旗、鱼灯、花灯、十番乐队伴奏,百米队伍开道,正式出游。龙行大地,数千人抬龙伴行,家家门前燃松明、放爆竹、焚香祷告、大宴宾朋,迎接神龙驾临,数万人围观共庆,全镇万炮轰鸣,成为欢乐的海洋。游龙活动在元宵节当天达到高潮,正月十六上午,一声号令,家家抬着一段龙身,飞一般地前往公王庙广场,敲烂、烧毁,先到先烧者为胜,喻意一年红火、万事如意,游大龙方为圆满收宫。2012年,姑田大龙以791.5m 创下最长游行花车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