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璘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21)
习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当代高校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探索创新实施路径,以实现预期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视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图像组成并能由视觉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皆为视觉文化。在高校广泛开展的有关思政课程的微课、微电影、微视频等各类活动与比赛,都是采用学生喜爱的视觉文化作为活动载体实现教育目标。但视觉文化本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与隐患,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提高警惕与高校教师严格地把控。
视觉文化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在接收由多种方式所传达的信息时,究竟哪种方式接受效果最好?在传播学中,麦克卢汉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被试者通过电视、广播、演讲、阅读来接受这四种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实验的结果就是在这四种方式中,因为视觉是人体所有器官中反映最迅速的,是所有知觉的统领,所以接受效果由好到坏的排名是:看电视、听广播、听演讲、阅读文字。由此可以得知,将视觉文化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传授内容的接受效果。
当今社会在传播信息时,存在着快餐化、碎片化的特征,尤其青年一代,比起阅读书籍。更愿意去看一段视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高校则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既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度与认可度,高校也达到了传播知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此类活动就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视觉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被称之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高校学生在观看此类作品后对民族认同感逐渐提高,不断加深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通过观看相关作品,他们的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情感上,会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例如,当代高校学生有着同历代青年一样的热血激情,观看《觉醒年代》时,爱国爱党之情油然而生,并会记住影片中所讲述的历史内容。
总之,视觉文化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2019年为建国70 周年,2021年为建党百年,在此期间各地高校采用让学生自行制作视觉文化产品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的爱国、爱党之心。我们在这些时间点上,能够在校园里看到学生制作的相关主题的板报、海报、展板等,能够在网络上看到形式多样的校园爱国主题视频等等。
2021年吉林省教育厅下发文件《关于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二届全省高校大学生微电影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中指出,本次活动的活动宗旨为鼓励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思政课”为主题,用微电影的方式,展现学生心中理想的思政课,作品内容要求围绕“四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高校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通过制作视觉文化作品,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对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紧紧跟随国家的发展动态。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是个宽广的平台,有着丰富的图像资料和视频资料,微博用户“乌合麒麟”的画作也广被大学生讨论,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发布的视频,也被大学生所喜爱,张召忠在多个视频平台发布的国防教育视频的观看用户,大学生也占据很大的比例。运用“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时,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慕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慕课是一门大型的、综合性的网络公开课,其载体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其实质是微课程。也就是把一门完整的课程制作成微课视频,放到网上,让大家都能免费学到东西,在慕课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课堂教育为显性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不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都在探索利用视觉文化进行显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
显性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教育目的明确,视觉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简单易懂。
通过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如讲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明确地向学生传达他们所要接受的内容为爱国主义。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讲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解释知识点的理论逻辑,并结合相关的数据、案例故事等,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然而,如今的思政课堂能够看到更多视觉文化的身影。让学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们能够通过国家旅游局拍摄的精美的宣传片看到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壮美风景、多样的文化传承,让学生能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让他们产生“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和冲动,加深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让学生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个战“疫”故事看到在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志愿者们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普通人,体会到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让学生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他们能都看到韵味悠长的各地方戏曲,能够看到内涵丰富的书法绘画,体会到中华文化之美;让学生爱自己的国家,他们能都看到国庆阅兵的气势恢宏,能都看到海外撤侨时的有力臂弯。
因此在课堂这个显性教育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视觉文化能够通过它独特的优势,让坐在教室的学生能都最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即爱祖国的什么,为什么要爱国,怎样去爱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要用视觉文化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开展显性爱国主义教育。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得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
隐性表达即是一种柔性表达。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配合柔性表达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里的隐性表达不是要模糊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立场,而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活动。
新时代的学生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也体现出来新时代的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愈发吸引人们的眼球,尤其视频技术简单易学。在高校组织相应的活动时也发现,学生愿意进行视频制作并发布到网络上或者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时用视觉文化来更新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也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1.视觉文化抢夺学生对课堂讲授的注意力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视觉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相对应的,学生在视觉文化的长期浸泡下,形成了思维惰性。学生更喜欢直观、感性的去接收信息,而不愿意更深层次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所接收到的信息。因此,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在播放影片时,学生的抬头率提升,一旦播完视频,学生就会立刻低头看手机,去看更加吸引他的其他视觉文化产品。
2.学生在自觉学习中易受网络不良信息
视觉文化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热情,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预期效果,但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辨别该作品的历史故事、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例如某些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被网友吐槽为“手撕鬼子”,这类电视剧在某个时期泛滥成灾,因为情节不符合历史史料、肆意的夸大我方的战斗实力、一味地抹黑对方的实力,这就让观众对优秀的相关题材的电视剧都产生抗拒的心理。
1.控制视觉文化的占比,让课堂讲授更加精彩
视觉文化本身承载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消极因素,例如呈现出对理性的怀疑,追求“娱乐至死”;呈现出对权威的质疑,呈现出对个人主义的盲目推崇。这就给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冲击。教师因此就要从专业技能入手,提高课堂的讲授能力,让即使最为传统的口头讲述也变得生动活泼,通过丰富课堂形式,对抗视觉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师布置相关任务,严把内容关
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素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控学生所接触到的视觉文化作品。在课堂,教师所使用的素材要是官方媒体所发布的内容,要杜绝使用有立场、知识错误的素材;在课堂以外,推荐学生特定的作品进行观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觉醒年代》等电视剧。
小结:在新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具有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各类视觉文化作品,高校教师在开展此项活动时,要了解掌握学的喜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严把内容关,抵制视觉文化的消极影响,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