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的探究
——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例

2021-11-26 14:45:57赵敬轩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赵敬轩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而在现阶段的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辅导员学生管理等三方面工作的分离,使得学生在全方位的形势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引导和相关的管理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所指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均能与课程思政所要求形成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所以我们就课程思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定方案和实施策略进行相应的探究。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产生的原因

导师制早在14 世纪就已被提出,由英国教育学家威廉·威科姆提出并在牛津大学进行实施,而在17 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普遍应用到了牛津、剑桥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在19 世纪末,欧美各大高校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普遍引入。直至20 世纪30年代,导师制在浙江大学推广实行。[1]进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后,随着对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和研究,也同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而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实施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便是极好的实现途径。

二、本科生导师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逻辑

在本单位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最终根据本科生导师工作实施组成结构,所形成的围绕聘任、考核、培训的机制所开展的基本实施路径和监督机制。

(一)科学的聘用流程服务于完善的制度保障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旨在进一步提高本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进行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在聘用过程中,根据要求成里专门的本科生导师管理工作小组,并由小组制定相关聘任原则。通过规定聘任期限、聘任原则、培养任务之后,通过编订《本科生导师简介》手册,使得学生对自己本科生导师可选项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知晓其相关承担课程、主讲内容、社会兼职、科研情况等详细信息。并通过《选择导师意向表》进行多轮师生互选流程,完成本科生导师的选择和分配。最终由本科生管理工作小组对于师生之间互选流程结束后的最终结果进行认定和调整,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在聘期内能够敬业并完整的完成管理、指导任务,确保本科生对于其自己在导师选择过程中和对象选择上能做到完全知情并了解制度的实施过程。

(二)精准的考核机制服务于清晰的培养目标

立足于聘用基础上,对于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工作也伴随其工作开展进行展开。通过考核监督的方式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认定。本科生导师的履职考核在广泛的层面上由以下三方面组成,导师履职情况、满意度测评以及工作实效。而在导师履职情况中主要的囊括以下内容,团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知道、学业引导、专业指导、实践能力训练、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等。而相对应的对其满意度的评测囊括以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职业规划指导、学业引导、专业指导、实践能力训练、创新创业引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在工作实效方面囊括学生学业成绩、考试通过率、考研率、科研成果、考取行业证书、竞赛获奖、创新创业、就业及就业信息核查、校园违纪等。形成完整且细致的指标考核体系,此体系共囊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25 个三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完成情况的匹配,最终完成对本科生导师在任期内对工作实效的最终考核评定。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将其进一步地进行落实和践行,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可持续性进行和可完整化完善。

(三)系统的培训课程服务于专业的指导过程

在本科生导师的聘用期间,因驳杂且多面的培养目标的设立以及复杂且专业的培养结构的设计,使得对于本科生导师的管理培训和理论提升工作凸显出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进一步的推动着本科生导师系统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在其本身已经完全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结合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需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而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专业指导。使其就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与工作方法、管理能力与执行能力、事务能力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新观念和新技能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和提升。通过培训和培养课程科学的设立,真正地使本科生导师队伍形成科学有效的运作体系,并且能在日常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中形成对应的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本科生导师在把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客观规律,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合一进行。真正达成“大思政”所要求和指引的目标。[2]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续

首先在本科生导师的专业课的教学中务必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并且贯穿思想政治元素而展开的。虽然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会涉及到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但是在适当的地方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在第一课堂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进行相互联动,形成相互协同的效应。这便是使得通过导师制的方式使专业课教师在第一课堂上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上形成统一步调。而大学生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的形式开展技能训练、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的过程时,本科生导师作为其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中链接者和传递者,在其延续的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在学习联系实践、学习付诸实践、实践巩固学习教育闭环的行程中,担任者引导者、传授者和监督者的多重身份。一而贯之的教育模式、自一而终的教育情感使得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穿插学习过程中更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清晰的明了,对于专业教育课开展思政建设和对于解决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两张皮”的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效用,且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3]

(二)专业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在时空上的链接

在本科生导师的管理和培训过程中,使得每一位本科生导师都能基本具备学校育人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素养和专业教学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转换教学能力。使得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够在本科生导师积极提升自我素养和创新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间的联动机制,做到课上和课下专业课教学的协调配合,将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本科生导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性格所指定的不同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专业实践、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将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在时空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所教授学生将专业能力在心灵和技能上逐步沉淀、定型和内化。最终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现阶段在实质上依旧处在一个调试阶段。因为各个地方本科高校就学校性质、办学目标、师资力量等不同的差异,使得其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思考来解决其本身教育模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就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认清个人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言。对于大学生开展高效思政教育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本学科知识的应用面,进一步发挥本专业的育人作用而言。本科生导师制因为其本科生导师的存在,对以上思政目标的发展和完善均存在显著的辅助效果和推动作用,不妨是课程思政的研究背景下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对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均有极其现实的存在意义。[4]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