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宏雁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六中学,江西 上饶 334100)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系统,学生学习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师习惯于“满堂灌”、“题海术”这种教学,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不会主动表现,积极配合,而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因此,要想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教师应当重视起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创新能力。但是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相对比较抽象、系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无论教师教的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教学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数学学习兴趣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动力所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进而实现高效教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1]。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成的喜悦之情,进而激起其学习兴趣[2]。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先给学生准备课件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在学生准备好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讲课,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起其内心的学习欲望。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之间巧设问题情境,以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3]。如,在“二次函数图像”这一课中,在知识讲解前,教师先拿出一个乒乓球,然后扔出乒乓球,紧接着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很快回答到:“我看到了乒乓球的运动轨迹呈W 形状。”针对这一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表扬和肯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导入“二次函数图像”这一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而激起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地降低问题的难度,选择一些有探究性、趣味性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要想让学生对这门枯燥的课堂产生兴趣,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应有的魅力[4]。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克服“一言堂”的课堂,多给学生动手操作、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特请;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敢于自由表达、勇于探索、研究。另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教师要主动通入学生群体中去,与学生朋友,让学生爱上老师,从而爱上数学课堂,在课堂上勇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讲”“练”这种模式下,使得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载体,可以将抽象、系统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可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画化呈现,可以把复杂的操作过程以较短的时间展现全貌,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如,在“圆”这一知识中,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与“圆”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 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讲解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视频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文字知识,这类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与生活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并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这门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缩影,而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源地,且生活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6]。如,在讲解“随机事件和概率”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打麻将”事件,当老师列举这一生活实例时,许多同学会很疑惑:“打麻将怎么会跟随机事件和概率知识有关呢?”教师可以以打麻将中的掷骰子事件为例,导入随机事件和概率知识的学习。一个骰子有六个面,分别标有1~6六个数字,打麻将一般会用到两个骰子,教师可以发问:“两个骰子同时投出去,两个骰子都是同一个数的概率是多少?”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综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进而方便教师高效实施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更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