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的功能研究

2021-11-26 13:00杨翠海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渠道受众

杨翠海

(迪庆日报社,云南 迪庆 674499)

新媒体的出现,在媒体行业产生了“鲶鱼效应”,促使报社、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加快推进创新进程,走媒介融合道路。新闻传播功能是报社综合实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具体又包含了传播渠道的多少、传播效率的快慢和影响范围的大小等多种因素。地方报社应辩证看待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在媒介融合中输出优质新闻,实现自身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

(一)传播渠道优化功能

新媒体借助于互联网开辟了新闻传播的新渠道,加上当今社会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增多,在移动客户端上收听、收看新闻逐渐成为当下的主流趋势。对于纸媒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和拓展传播渠道。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媒体,近几年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手机APP。新闻质量不变,但是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对新闻进行精细化分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民生类、时政类、体育类等各种新闻,在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基础上,让新闻传播渠道得到了拓展与优化。

(二)强化新闻互动功能

新闻只有迎合受众需求,才能激起广泛讨论、增加新闻热度,进而实现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报社与受众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搭建了便捷平台。报社与各种新媒体平台合作,例如在新浪微博、快手、抖音上开通官方账号,或者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成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除了拓展传播渠道外,还能够实现与广大网民的实时互动。从用户角度来说,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到报社发布的新闻消息;从报社角度来说,方便收集用户的意见,并且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用户的个人资料,以及日常浏览记录,掌握他们的新闻需求,然后由系统进行个性化推送,节省了用户自己检索新闻的时间,为优化新闻传播也创设了便利条件。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新闻传播现状分析

(一)报社新闻内容具有滞后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核心属性之一,时效性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如果媒体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能够先于其他媒体进行爆料,往往能够使新闻得到快速传播,在较大范围内引起轰动,媒体也会收获大量的关注度和提高曝光率。对于报社、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来说,新闻加工处理流程较为繁琐,即便是第一时间获取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但是经过了多道工序的处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报社新闻内容的时效性滞后于新媒体,使得许多用户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报社新闻的传播功能遭到了削弱。

(二)报社新闻形式具有单一性

新媒体在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上,除了“图片+文字”的常规形式外,还能够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新闻。还有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新媒体平台,基于VR 技术创设虚拟现场,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沉浸感。让用户仿佛身处第一现场,目睹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相比之下,报社新闻只能在纸面上呈现出来,以文字为主,偶尔也插入几幅图片,并且因为版面、篇幅等因素的限制,可供展示的图片不多。这种情况下,用户只能从文字中提取新闻信息。相比于新媒体利用视频展示新闻的方式,文字阅读过程相对枯燥,对于身处快节奏社会的用户来说,没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报纸,报社新闻传播功能受到了限制。

(三)报社与受众之间缺少互动交流

随着受众数量的增加,新闻收看需求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例如,有的关心国内国际时政,还有的关心社会民生新闻。另外,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他们在选择新闻时也会有差异化的偏好。如果报社不能掌握每一类用户的个性需求,也不对新闻进行精细分类,用户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从而造成了用户流失。目前来看,报社与受众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双方之间很少进行互动。有时候即便是用户通过报社电话、电子邮箱等提出了反馈意见,也不能尽快处理、做出改进。这种情况下,报社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无法获得用户的响应和支持,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三、媒介融合下报社新闻传播功能的完善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兼顾新闻质量与时效

新媒体新闻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获得大众喜爱,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由于质量把关不严、专业技能不足,新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对用户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报社应汲取新媒体的发展经验,做到扬长避短:一方面,要转变新闻产出方式,缩短从新闻采编到登报展出的周期,让受众从报纸上第一时间了解热点新闻;另一方面,要坚持新闻制作质量,严禁为了博取眼球而使用虚假、诱导标题,或者插入与新闻主题不相符的图片。把“质量为王”作为提升报社竞争力、增强报社新闻传播力的关键。只有兼顾了质量和时效,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而获得他们的高度认可,逐渐成为报社的忠实用户。在这一过程中,让纸媒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加快媒介融合,丰富新闻传播形式

无论是报社还是电视台,传统媒体只有客观看待自身的不足,正视新媒体的优势,主动走媒体融合道路,才能在当下的媒体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事实上,近几年已经有很多纸媒尝试走媒介融合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也为地方报社完成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例如,人民日报早在2014 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目前累计下载量达到1 亿次。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外,还有音频、视频等形式。迎合了不同受众的新闻收看需求,新闻传播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像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手机APP。地方报社也要加快媒介融合进程,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传播路径。当然,考虑到成本、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依托微信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主要面向本地及周边用户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对于地方报社来说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三)拓展交流渠道,倾听受众反馈意见

单方向的输出新闻内容,是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共性特点。早期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有限,这种传播模式的弊端并不明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在收看新闻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纸媒在新闻传播中只负责新闻输出、不关注用户需求的弊端被放大,这也是造成用户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报社应转变思维和定位,坚持“用户至上”原则,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接受用户的反馈意见,倾听受众的新闻收看诉求,从而转变新闻传播方式,依托大数据实现新闻精准推送,更好的迎合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除了开通意见信箱外,还可以在报社的官方网站,或者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上,提供“一对一”的客服服务。由报社员工收集受众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投诉,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新闻传播功能的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语:新媒体的出现,对于纸媒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报社应树立创新思维,主动走媒介融合之路,做到扬长避短,切实提高新闻传播功能,不断壮大用户规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在坚持内容为王、用户至上这两条核心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持续产出优质的新闻,提升用户的信任度;同时,还要尝试搭建移动客户端、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扩展新闻传播渠道,并且为用户呈现出更加新颖和丰富的新闻内容。双管齐下,完善新闻传播功能,支持地方报社提高自身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渠道受众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