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模式的建设研究

2021-11-26 13:00程茂林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互联网+

程茂林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就充分说明了网络信息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载体和助推器,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全员、全程、全面的课程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不同学科与思政科学融合,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过程中,让高校形成良好的立德树人风气,促进大学生思政建设,并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2]我国是在2004 年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特别是在2014 年以后,思政课程建设依然需要提高质量,需要在新的环境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互联网+”环境给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高校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价值体现

(一)课程思政模式是实现思政教育转为全面育人的基本需求

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思政教育就是思政教育的工作范围,专业课程教师传授专业知识,而课程思政模式中,就要实现全面课程育人的,不仅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技术课教师都要以进行立德树人的实践。高校全体教师要具有全面的育人思想,严格履行育人的职责,教学与育人进行融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和人格培养统一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最终实现课程建设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思政模式是实现思政育人转为协通育人的根本需要

当前思政教育理论教育是形式单一、片面的思维模式,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考虑,深入研究,形成强大思政教育的合力。[3]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比较复杂,任务紧迫。为此,在进行课程与师资团队的建设,还要进行协同育人观念的贯彻,在体制上要不断完善,从而保证较好的完成任务。从目前来看,高校对全员、全程和全面育人比较重视,但是具体的实践中发展较慢,其体制不完善,导师思政教育合理分工以及有合作不足。高校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对强化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设计、引导制度、监管制度及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想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观念,需要高校各方力量,各种课程与资源发挥育人的必要作用,进而产生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做到思政教育主体与相关环节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有相应制度相匹配。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引导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首先,对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拓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到提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平等性,为师生的平等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网络也可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素材、信息和资料等,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得到改变,同时对“互联网+”下的课程思政途径进行了拓展。其次,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把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变成鲜活的社会与生活实践,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价值,解决所面临的教育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对网络的特点深入了解并进行合理利用,把课程思政教育和社会经济建设融合起来,实现人才目标和育人目标结合,这也是高效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人才培育的出发点。然后,就是对教学评价不断完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选择的机会更多,其自主意识更强,高效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宣传网络活动方式与途径,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正确引领他们认识自我、客观理性评价自己。学生主动参加网络活动,对提升学习效率和自我成长都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把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最后,就要进行价值引导,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将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推动全面育人、全员育人以及全程育人,这是当前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全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教师要认真履行自身育人的职责。高校应坚持把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统一起来,利用“互联网+”带来发展机遇,利用其实效性和便利性的特征,促进各种课程与思政基础理论课程携手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4]

(二)平台选择下形成网络大思政格局

网络平台的类型很多,都具有相应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选择网络平台是高效思政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就是选择适合学生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易班平台能够促进“互联网+”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易班是一个真实性的网络教学社区,其中涉及了思想引导、教育教学、文化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网络社区,其中还有论坛、微博等交流版块,为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教育性。易班并不是单纯的网站,还要和现实校园相符合真实互动的网络社区,我国高校注册人员达到了六百万人,在形成教学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实践育人为核心的网络大思政格局进程中发展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结合网络环境构建并实施“精准思政”平台。精准思政平台的目的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育人。具体情况是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任教师以及学生四者之间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教师课堂笔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四者都有账户,在每位上课教师的计算机桌面都有学生管理系统,系统给能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针对系统中记录的内容,可以为学生构建数据库,形成精准的育人方案。当发现有问题记录的学生时,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依据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容找学生谈话,并进行谈话内容的记录。学生在接受谈话教育后,要在系统上进行教育体会的反馈,让数据更加丰富,可以成为以后再教学的案例。教师课堂笔记的建立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联动的效率得到提升,实现了“精准思政”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体现了柔性育人方式。

(三)内容构建彰显网络思政的育人价值

首先要加强隐性教学内容建设。把思政课程转为课程思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在于高校对显性及隐性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高校应该挖掘隐形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大学生获取更多理论知识,促进其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其次就是加强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全面建设。教师要巧妙利用网络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条件,并进行教学内容、评价考核反思的改进与创新,不断完善思政网络教学内资源库。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和自建网络平台架构网络大思政育人的大格局,根据网络管理教育、课程以及资源库等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全面的信息资源,实现集中育人,构建网络学风体系。同时,还需要主动邀请院校优秀教师加盟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实现实师生的深入、畅通的交流,实现教学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深入挖掘,体现网络思政的最大育人价值。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其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完成,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理清其基本思路,设计科学、合理的构建策略并实践,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效,积极推进网络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互联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