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王巍巍/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区块链、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档案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专业人员(主要指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从事档案实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2018年,国家档案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实施现状,文章进行了专题调研。
为深入了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和实施现状,剖析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针对性措施,文章采取问卷和网络调研两种方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研主要针对档案专业人员,以问卷星平台为依托,网址链接为https://www.wjx.cn/report/85900237.aspx,围绕继续教育需求共设置主客观题24道,包括21道客观题和3道主观题。此外,对部分实务工作者进行了实地访谈。网络调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二是专业类档案培训网站,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网站、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网站、档案学习网(原档案教育网)、档案培训学院网站等;三是各省档案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为湖南省档案馆官方网站、河南档案信息网等。
此次调研共发放纸质版和电子版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问卷回收率为91.25%。课题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全面整理,文章围绕继续教育的基本信息、目的、形式及资源等四个角度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具体情况阐述如下。
从性别结构分析,女多男少。参与调研的365人中,男性93人,占比25.48%,女性272人,占比74.52%。女多男少是档案行业的突出特点,究其原因,可以从两点分析:一方面,从工作性质和要求来看。档案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传统档案管理阶段主要以手工管理为主,工作相对单调且需要档案员工作细致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从这一层面分析,女性更适合从事此项工作。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档案专业均存在女多男少的情况,在人才储备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分化。
从学科背景分析,非专业人员占比大。具有档案学专业及相关专业背景(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秘学)113人,非专业背景252人,占比约69%。这也是当前档案行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缺乏专业背景容易导致档案专业人员业务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特别是当前热门的区块链技术与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的契合发展,均需要专业知识背景作支撑。此外,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档案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档案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来巩固理论知识和业务素养。这就更加凸显出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从学历层次分析,学历结构趋向合理。尽管具备档案学专业背景的人数仅100人,但可喜的是,人员的学历结构趋向合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超过90%。近年来,档案学专业教育发展迅速,纵向上形成了“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育体系,横向上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教育格局,为档案实务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此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档案人才引进阶段即明确了学历、专业要求,吸纳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就业,逐步改变了档案专业人员结构体系,学历层次日趋合理。
继续教育是档案专业人员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调研对象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约97%在“您认为档案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重要吗”这一问题中选择了重要及非常重要。而从每年继续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档案专业人员的参与热情高涨。笔者对调研对象参与继续教育的目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学习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占比91.48%,其次为评定职称,占比63.74%。
继续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档案专业人员每年的“规定动作”,主要源于三点原因:其一,职称评审需求。国家档案局关于开展2020年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通知明确“资格证书材料——任现职以来档案专业继续教育证书”[1]。为满足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档案专业人员每年必然会参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其二,自我提升需求。前文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档案专业人员不具备档案学专业背景,难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基于此,档案专业人员需通过继续教育来拓展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其三,行业发展需求。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从大数据到区块链技术,从双套制到单轨单套制,档案行业发展迅速,继续教育是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
《规定》明确了档案专业人员可计入继续教育学时的五大形式,即档案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学习,档案业务实践活动,档案远程教育,档案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等活动及其他方式。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更倾向于选择档案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学习,占比83.01%,其次为档案业务实践活动,占比75.34%,选择学术类活动、远程教育及其他形式的排名相对靠后,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
首先,从专业背景来看,非档案学专业人员占比约69%,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需通过培训班、研修班或进修班的形式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或通过专题模块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次,从业务工作实际需求看,档案行业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档案实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通过参与相关业务实践活动来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有效策略,如,档案专业人员如何应对档案保管从“双套制”到“单套制”思路转变;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保管等。再次,从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来看,尽管档案远程继续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但涉及资源建设、学分转换和认定等问题,目前并未普遍推广,调研对象也并未对这种方式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有网络教学和现场面授两种,网络教学又可以分为直播教学和录播教学。针对继续教育实施方式的调研结果显示:选择现场面授、网络直播、网络录播的分别占比86.85%、38.08%、38.08%。
现场面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学员的参与积极性高、体验感强,还能进一步拓展人脉,学习同行先进档案管理经验。但面授受时空限制,对于距离较远的学员综合成本较高。从调研结果来看,50%的专业人员倾向于选择现场面授;而从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现场面授为主要方式且颇受欢迎。如,湖南省档案局针对档案实务人员开展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均以现场面授的形式开展,吸引全省几百人参与,受众范围广、培训效果好。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方式,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学习不受地域空间限制,但受到时间、网速限制且无法监测到学员学习状况,学习效果难以反馈和检测。直播教学的优势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展示得十分明显,疫情期间,中国知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档案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邀请档案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档案专业人员呈现了一场饕餮盛宴。网络录播不受时空限制,课程资源可以重复利用,资源利用率高,但实时性弱,缺乏互动,学员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不足,对学员的自主性要求较强,学习效果无法检测。
三种不同的授课形式互补,可组合型授课,对常规类课程,如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的管理均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且内容相对稳定,解读类课程可以采取录播形式开展;针对新知识、新技术类的课程采取面授形式,通过交流互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专家学者举办的讲座以直播形式呈现,扩大受众范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当前已有学者对统一网络平台的建设进行了理论探析,劳旖旎提出由国家档案局开设平台统一归纳在线课程资源,开办慕课[2];王建春、张凤霞指出需搭建全国档案教育网络平台[3]。而在实践领域,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档案局、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分别设有专门的网站和平台;部分省份档案主管部门在官方网站上设有“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专题版块。目前,全国范围内仍缺乏统一的网络培训平台。在“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档案教育平台?”调研中,近94%的调研对象选择有必要。专门的继续教育平台能够整合优质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为档案专业人员提供便捷学习机会,而平台建设涉及建设主体、师资组建、课程建设、学分认定与转换、效果反馈等诸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谋划。
从2011年至今,国家档案局已陆续组织编写了13本“档案人员培训多媒体教材”;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编写了8本培训教材,但教材建设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您觉得有必要开发培训类教材吗?”这一问题调研中,92.33%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笔者对培训教材的具体需求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档案专业人员对于教材的需求存在差异,排名前三的为档案工作实践案例、档案工作相关标准、档案工作实操类,占比分别为86.58%、85.21%、83.84%。
档案专业人员对于实践案例类和相关标准类的教材需求较高,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调研对象主要为实务工作者,在实践领域承担具体的工作,在工作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具有共性的问题,案例、经验分享类教材能够为其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规范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档案标准库将档案工作相关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大类,国家标准包括《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等11项标准;行业标准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复印件光学字符识别(OCR)工作规范》等89项标准[4]。上述标准是规范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参照标准,以相关标准为主体出版标准汇编类培训教材,并对相关标准进行解读,帮助实务人员深入理解标准内容,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笔者列举了档案行业中普遍开展的15种具体实务工作,对调研对象感兴趣的专题进行了调研,排在前三位的是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慧档案馆建设,占比分别为75.34%、64.93%、61.37%。
不同机构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具体需求不同,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两个专题得到了较高的关注,这也是时下档案领域较为热门的主题。2016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提出要全面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5]。2019年,全国新增7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16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2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6]。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档案法新增“档案信息化建设”章节,将档案信息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下阶段,可以从4个角度入手,推动继续教育的有序发展,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整合国内优质资源;二是推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形式的优势互补;三是开发“理论+实践”的教材资源,推进两者齐头并进;四是构建“共性+个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需求。后期笔者将对上述四大策略进行系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