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飞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进程中,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推广,在建筑工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被采用,这对于提升人们日益要求的工程质量非常重要。但是,随着而来的也是新的困难。在目前阶段建筑工程施工中,解决好建筑工程通病问题,对于提升我国建筑行业信誉及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人民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质量通病主要是对建筑的外观以及实用性而言,道路和桥梁排水不畅、出现裂缝,房屋建筑出现裂缝和渗水问题,具体说来:首先,混凝土裂缝问题,导致裂缝出现的因素主要在于混凝土的材料不达标、配比不合理、温度控制问题、浇筑问题、地基不稳,在建筑的外墙以及室内都会出现裂缝的情况。其次,墙面抹灰空鼓,空鼓这一问题主要是在抹灰的过程中没有对材料进行科学的配比,同时在抹灰的顺序、层数存在关联。最后,室内和外墙的渗漏,不论是外墙还是室内,出现渗漏都将对建筑的美观性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室内的屋面、地面和墙面漏水,不加以重视会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防渗漏技术利用不当以及防水材料没有有效利用。
在施工质量管理上主要是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管理,具体要点如下:首先,保证对采购环节的有效管理,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素质,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采购,与信誉较好的商家进行合作,做到货比三家,并且施工单位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方式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其次,组织好材料的供应,配合质监人员进行材料的验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施工现场要对材料进行检查,保证材料无破损、变形等问题。在建筑领域中,施工材料费用占到施工总成本的70%,而施工单位的采购人员也会受到利益的吸引。因此,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减少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质量通病。
从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单位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以及制度建设,对施工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施工方案具有规范化的特点。施工单位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工程收割机情况确定施工工艺,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落实责任制,一旦在验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来看,很多的质量通病出现后会及时进行处理,不过在预防措施上还需要加强,对常见的质量通病要加以重视。
设计人员需要对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如果设计方案欠妥必要及时停工和方案调整。设计好施工图后对交底工作要重视起来,充分考虑施工管理人员的意见。设计人员不仅要来到现场考察,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对设计规范以及验收标准进行学习,确保设计方案满足投资方的利益。在设计方案中要作出如下规定: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要对各个单体结构的施工流程确定,保证不同单位的有序施工,避免出现施工碰撞问题,以此减少施工通病。此外,要兼顾成本问题,让设计方案的价值得到体现。
当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施工企业出现挂靠,中标单位“以包代管等乱想”。此外,项目部对于自身的管理也出现了制度松散,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还存在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将质保体系落到实处,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当前我们的质保体系仍然亟待完善,这虽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在未来的工作者,我们应当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以从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做起,可以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点,施工方自检与专检。施工方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与程序;拥有配套的试验设施与检测仪器,设施的数目需要达到质检工作者的人数。
在进行管理控制时可以将管控过程依据时间顺序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事前、事中、事后,并把握好各个阶段中的工作重点。从施工的每一阶段严格控制,使之达到规范要求。另外,建筑业若想充分融入市场经济,必须把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体系之中,使用行政、法律以及经济三重手段来进行工程管理,以此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工程监管体系。所以,各级执法部门应当更加严格的开展建筑部门的监管工作,以此来推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如果建筑施工工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与设计监理单位相结合,分析和讨论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理。在治理中,治理的方式要足够科学合理,使施工质量通病对建设项目施工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质量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培训,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只有提高施工质量通病治理人员的技术能力,才会使施工质量治理的效率提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