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奎
装配式建筑在国外已经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它改变了传统现浇建筑的施工模式,使建设施工更加规范化、市场化。但是新的建设技术需要做好相关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方面,随着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日益增多,施工现场各项工作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作业风险。装配式建筑涉及大型构件的安装,存在施工节奏快、人员复杂的特点。如果在施工中发生事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装配式建筑施工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施工方法,与传统建筑施工项目都有很大的差异。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各建筑模块的制作从施工现场更换到了模块加工厂,比如外墙、阳台、板梁等复杂的建筑模块只需要提前在工厂预制,预制建筑模块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现场手工制作、安装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施工时间,也可以避免气候、温度等因素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1]。在传统施工中,现浇结构一般需要进行三维交叉操作,装配式建筑模块则可以使用吊装设备实现操作,可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量,无论是施工效率还是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性都能够得到保障。装配式建筑与装饰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时,还需同时进行装饰施工。传统建筑施工中各操作流程多集中在施工现场,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不仅会浪费大量人力、资金、时间成本,还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装配式建筑施工相比传统建筑施工项目,可节省70%~80%的能源,具有节约建筑材料、水资源的作用,施工期间不会产生过大的噪音,还可有效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施工安全管理,装配式建筑有更严格的施工安全防护。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采用方管或镀锌钢丝网进行安全封堵,并可根据施工进度随时更改施工流程。
施工安全的影响因素是指在进行施工活动时可能导致人员安全、财产损害和环境污染的不安全因素。它是建筑安全事故的根源,因此事故的预防和管理应建立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才能降低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识别安全影响因素,找出施工现场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为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可靠依据。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使预制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成为重点,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因素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严重影响建筑施工的开展,降低了建设施工的效益。危险因素可能演变成危险事故。第一类不安全的状态,因为施工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如车辆和机械的故障、地基开挖过程出现的塌方等问题。还有一类也比较常见,是受到天气情况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概率较低,并且难以控制,这些恶劣的天气不能预见,且具有突发性特点,即便可以预防,也不能完全规避建设施工的不必要损失。
可控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人为的管理和操作因素,其导致了整体的管理质量下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整体效能。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工作人员规范生产,按照相关的管理规范约束自身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但是如果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和管理规范不达标,就可能因为施工中人为因素产生不安全行为产生安全事故。但是可控因素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人为操作和主观意识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因为管理和操作的问题让结果和实际发生了偏差,这些安全影响因素通过定期的检修都是可以发现的,但是因为规章制度和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等问题,这些安全因素不能被有效控制,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会直接形成不可控的安全风险。可控安全因素的出现,预示着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但是事故的严重性和安全因素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安全风险明显且严重,发生安全管理事故的频率增加,反之则减少。
随着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逐步加快,安全风险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与传统现浇结构施工存在一些差异,其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但是施工建设中还是采取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同时,预制结构体系众多,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参差不齐。装配式建筑的预制结构施工各环节在管理制度和现场实施上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建立什么样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安全评价的效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在指标定位上,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有一些共性,但在现场施工中也有一些不可替代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在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选取评价指标,并着重分析有代表性的指标。
(2)在管理过程方面,预制构件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项目自始至终的安全工作内容,从本质上科学分析其性质、特点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使评价体系客观合理。
(3)在确定安全控制指标时,应建立简单明了的整体分析体系,使分析思路清晰,评价结果准确。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清晰、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便于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使装配式建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行顺利。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一大趋势,但是之所以受到阻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模式以及施工建设的技术管理、成本管理等,不能满足当前建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性能,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加强连接节点的设计研究,全面提高装配式预制结构的性能,生产高性能的新型建筑结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具体的安装和管理标准,应该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尺寸、质量和外观上详细说明。同时,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有效提高我国预制构件的质量标准。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质量中,节点的连接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预埋件的优化设计,合理分析预留孔洞,减少现浇连接,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加强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逐渐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率,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以促进建筑的整体优化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不断提升规则制度的科学化、标准化。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各地区的地域特点,规划编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标准。标准发布后,可实际应用于预制构件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现场调查、内部讨论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制定预制构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标准。标准编制团队要紧紧围绕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聚集精干的技术骨干,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智慧,严格执行标准的技术分工和方案安排,按方案安排对技术标准进行内部讨论,进行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咨询有关专家,充实和完善标准规范,通过内部讨论达成共识后,将标准讨论稿提交专家评审组评审。建设单位需要根据相关的管理规章,确定工作管理流程和制度,提升整体工作规划水平,严格落实相关规章,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
在管理与应用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管理措施,明确各个部门、每个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打造一种责任清晰、权责明确的施工管理过程。在实际的施工中,出现安全隐患需要做好现场分析整改,并根据不同的安全影响因素,确定其是否可以划分人员责任,并进行相关的处理。建设单位需要深刻认识安全责任事故的危害性,找到安全事故发生源头和发生的规律,定向整理出人员安全责任事故认定标准、做好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保障整体管理的有序性,规范人员行为,控制可预见风险。
总而言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安全生产,规避施工中可能影响施工安全的问题,才能保障施工安全有效进行。落实个人责任、重视安全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应当成为思考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