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对中国古筝的贡献

2021-11-26 15:01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指法潮州古筝

刘 宇

曹正先生对中国古筝的发展及古筝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在早期古筝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向各个流派老师学习,整理编著大量古筝书籍,发表众多相关文章。促进古筝走进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古筝演奏家。世界名人卷(中国卷)中将其成为“筝王”。

一、曹正生平

曹正(1920—1998),原名郭学成,字缉光,出生于辽宁省新民的一个农户家庭。幼年的曹正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鼓乐队的生活为以后音乐之路打下基础。后因政局动荡,搬迁至河北,求学于北京。期间在群众慈善团体“道德社”做事并有机会在此听课。“道德社”的娄树华对曹正影响最深。曹正拜师于娄老师,曹正第一张唱片中所收录的《渔舟唱晚》就是娄树华老师创作的。前期对古筝的勤学苦练造就了深厚的技艺,1948年经介绍到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古筝,由此将古筝带入高等音乐学府,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筝艺术的民间团体,对古筝的传播影响深远。

又因淮海战役北上至苏北解放区,在文工团担任组长创作了流芳后世的《天下大同》。后到“东北鲁艺”、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筝人才,对古筝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对于古筝发展及古筝教育做出重要作用。

二、对古筝理论及古筝教材的贡献

1946年,曹正编写了第一本古筝简谱书籍——《古筝谱》,不仅介绍了古筝的历史,技法及古筝曲谱。在早期古筝还未发展全面,古筝教材也处于缺乏状态,这本书籍对古筝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适合入门也可深入学习,填补了早期古筝教材缺乏的状况。

曹正先生在与各个流派代表名家访问学习期间,集各家曲目的筝曲曲集《筝曲选集》诞世,包含曲目之广,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1961年曹正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关于古筝教材的会议。不仅将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迷胡”为素材的17首筝曲收录在内,在会后还发表了《古筝书谱、序、跋集》。[2]

其中《古筝序谱•跋集》影响深远。“跋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文体表现形式,常用于书籍、文章、石刻等作品中,书写于文章的前部和尾部。“序”,有题记之意,通常为作者表情达意。“跋”,有后序之意,通常为注释解释在正文之后。它收录了1980年之前与古筝相关部分书籍和乐谱,对比分析了南北筝曲风格差异,不同的演奏技术和专业音乐术语,是当时难得一见的专业古筝书籍。该书以“小识”8篇,“按语”19篇,共收录了36篇古筝文献序语和跋语。此书至今都有深远影响,《四缎锦》、《姜女泪》、《高山流水》等至今都是音乐会以及大型古筝赛事核心曲目。[3]

此外曹正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弹筝》影响深远,在此文中,曹正先生表明了与刘天华先生“国乐改进”思想相同的主张。刘天华立志对垂绝的国乐进行补救,认为作为中国人不能发扬国乐是一件很惭愧的事。曹正先生认为,我们有责任发扬,不能因自傲和只弹古调而淹没了古筝的价值。我们应肩负起发扬古筝走向大众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不负古筝的使命。由此可见,刘天华和曹正先生都是提倡和发扬国乐并以此为使命的人,为我国的国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在此文中提到“技术改革”的问题。指出只依靠右手指弹的弊端和只应用右手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右手无名指和小指也可应用于演奏,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并提出左手不仅可以按弦增加韵律,也可用于拨弦,增加和声效果。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设想,突破传统,开拓创新。

三、对古筝指法的贡献

曹正先生对于古筝曲谱进行简化,将原来的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五线谱,乐谱易于观看和理解,无疑推动了古筝的发展和传播。对于演奏技法,根据对古筝的研究加之自己演奏经验,对于传统指法取其精华,革故鼎新,进行了新的规范和改变。上文所提到的改变了“依附用指”和左右手配合的问题,对于古筝指法的革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著有大量的文章进行研究和论证如:《古筝指法的重要性》,《弹筝的演奏技术及其革新》,《关于古筝指法符号的设计和使用原则种种》等。

在1946年发表的《古筝练习曲和简化符号中》,曹正先生将原为工尺谱中所用指法进行简化,后受到杨荫浏先生七弦琴指法影响,将右手标记方法演化为正反两个符号。1949年,撰写的《大众筝谱》,出现了现在常用的“﹁”(劈)、“﹂”(托)、“”(抹)、“︵”(勾)等指法,[4]这些指法沿用至今,包括一些联合指法和左手指法,将左手按音、倚音等记号改为在音上标记,更易于演奏者读谱和练习。

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古筝编选座谈会”上,曹正先生撰写了《古筝教材座谈会辑要》和论文《关于古筝指法的符号的设计和使用原则》,这两篇论文虽有相似之处,都论述了古筝指法的设计经过和线条符号的设计意图,虽与《弦索备考》中古琴的指法和符号大致相同,但终有不便,因此进行了简化和革新,并著有《指法符号一览表》进行详细说明。在刁珊珊的硕士论文《曹正对当代中国古筝教材建设的贡献》中提到,曹正先生在文中论述了自己在设计和革新指法符号的原则:醒目易读;便于书写;不与音符等其他符号混淆;尽量避免复杂化。从中可以看到曹先生对指法符号的改革所秉持的原则。到1960年,曹正先生对于古筝演奏法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

曹正先生对于古筝演奏技法的大胆简化和革新为后来的古筝的广泛应用和传播打下基础。通俗易懂的记谱方式利于演奏者读谱,清晰简洁的指法,使演奏者在弹奏时将乐曲的所思所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极大的增强了古筝的魅力。

四、关于古筝各流派演奏风格论述

“茫茫九派流中国”以此来形容中国流派的海纳百川不足为过。曹正先生先后向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学习,在学习期间整理各流派乐谱为后来五大流派的发展奠定基础。

曹先生在结识娄树华先生时,娄先生正一边在道德社尽义务一边向魏子猷先生学筝。娄树华先生将魏先生传授的“中州古调”教授曹正并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将古琴曲、江南丝竹等曲目移植于古筝,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也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曹正先生打开了思路。

1950年,曹正先生调任鲁迅艺术学院,在这十四年的时间,古筝艺术蓬勃发展。曹正先生先后拜访各地筝友,总结整理各地乐谱,古筝艺术开始绽放各色之花。曾向张鹤鸣先生学习山东琴书和山东筝曲。山东筝派的乐曲其艺术风格大部分吸收了山东琴书的音乐特点,其代表曲目《汉宫秋月》。山东琴书对曹先生有很深的影响。在《山东琴曲唱腔关系》中,以《凤翔歌》和《天下同》为例,论证唱腔受板头曲影响而变化,以此体现声乐与器乐之间的转化。[5]并在演奏技法方面,从山东筝代表指法“滾指”讲到“化逆”用指。曹正先生不仅与张鹤鸣先生学习了山东筝曲还抄写一系列抄本《山东筝曲真抄本》、《山东乐曲抄本》等,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日后山东筝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到河南,与河南重要代表筝家曹东扶先生学习河南筝曲,《百鸟朝凤》、《赏秋》等曲目。在《赏秋》的学习中,对古变调曲的使用有所领悟,进一步证实了“促调移柱,变调改曲”的说法,原工尺谱与河南当时流传的乐谱如出一辙。

在郭鹰先生那里记录了《寒鸦戏水》等曲目,如今《寒鸦戏水》仍然是潮州筝的代表曲目。并与郭先生合编了《潮州筝曲》一书。曹正先生认为潮州筝曲源于韩江丝竹合乐,对韩江丝竹的潮州筝及其艺术流派的传承,对李派(李嘉昕)和洪派(洪沛臣)的传承情况做了系统阐述。认为潮州筝派有李、洪之分,但乐谱的传承确是一样的。并对潮州筝的记谱著有四篇论文,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曹先生对潮州筝资料的整理和写作为潮州筝发展提供重要理论资料。并得出来工尺谱来源于二四谱,为后来潮州筝派发展和传承奠定重要基础。

向罗九香先生那里记录了客家筝曲《出水莲》,《出水莲》是广东汉乐筝曲中最著名、流行最广泛的“软线”大调乐曲之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成为客家代表筝曲。

到上海,拜访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师王巽之、孙裕德两位先生,深入了解武林筝。武林筝即浙江筝。浙江筝曲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曲目上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五、对于古筝的普及和推广

1948年曹正先生与曾任美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范天乐等人在徐州创办了“熏风筝社”。为推动现代筝业发展,曹正先生一方面从民间音乐中收集各地传统筝曲,又借鉴西方乐器训练方法编创针对性练习曲,鼓励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根基创作具有时代风格的新作品。倡导各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老师改编了大量的传统民乐曲和新创作筝曲,在短时间内大大丰富了古筝曲目库。并于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起草了《召开民族乐器专业(筝、琵琶、二胡)会议建议书》。

1961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音乐院校古筝教材座谈会,让各音乐院校选送曲目,最后筛选出240首作品,以初、中、高的难度整理成册在全国使用。来自五大筝派(山东、河南、客家、潮州、浙江)的曲目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至此以地区传统民间风格的乐曲,以此为代表的古筝流派得到确立。从此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古筝乐曲开始构成博大宽广的“中国筝乐体系”。

1980年发起成立“北京古筝研究会”,到北京众多学校进行义务演出,到徐州、朝阳、广州、扬州、沈阳等城市举办学术活动,宣传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古筝音乐,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并为之骄傲和自豪。

1984年5月与北京乐器学会,官园儿童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幼儿古筝学习班,这是少儿学筝的开端,筝开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少儿学习课程中应用起来,由此形成了学筝热潮,极大推动了古筝的传播,古筝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

1985年5月出席了中国音协第四节代表大会。

1986年8月,在古城扬州主持了有史以来最受筝界瞩目的“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二十多各省和外籍古筝人参会,提交论文70多篇,汇集成《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公布于世。并在参会期间举办三场音乐会,分别请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古筝人观摩演出,最后以一起合奏《渔舟唱晚》和《汉宫秋月》结束。这场盛会对古筝了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古筝这一艺术门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纷纷开始学筝,学筝热潮在各地迅速扩展。

1988年在“龙年音乐周”的闭幕式上老、中、青、少、幼近70人齐奏《上楼》和《渔舟唱晚》,显示出古筝发展的兴旺发达,涉及年龄段之广,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欣欣向荣的发展。[6]1990年北京电视台“老年之家”的节目里,以“古乐抒晚情”为专题,做了曹正专题介绍,节目播出后收到老年同志的喜爱,曹正先生由此开办了“老年古筝学习班”。古筝开始在老年群众中得到广泛的学习。

1991年7月协同朝阳市举办了“中国古筝家传统筝曲交流研讨会”并担任主持者。[7]这场会议确立古筝传统乐曲在古筝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传统乐派的继承和发杨,以及各个乐派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结 语

曹正先生对于中国的古筝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曹正先生曾说,我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将祖先留给我们的音乐遗产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发扬光大,并为之不懈奋斗。曹正先生为我们树立了表率,我们作为音乐学习者,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开拓创新,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下绽放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指法潮州古筝
18世纪键盘音乐的演奏指法选择(下)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钢琴演奏指法的合理选择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单簧管演奏中指法的合理运用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第一次弹古筝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