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强
漫瀚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重要的民歌种类。近些年来,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创作和普及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却应该是音乐工作者们从内心里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漫瀚调的钢琴化。
民族音乐钢琴化创作的源头其实并不只是在钢琴音乐领域。早在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后期,在东欧和北欧的部分国家,一些作曲家就开始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利用西欧的音乐体裁进行音乐创作。自此之后,这种创作方式开始在其他的各个国家出现。此后的各个音乐历史时期都有以各个国家民族音乐旋律为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的音乐家和团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国的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等人。除此以外,20世纪音乐时期匈牙利的贝拉·巴托克,他的突出贡献是,将本民族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虽然这些乐曲的篇幅比较短小,主要是为了儿童学习钢琴而创作的,但是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却十分的重大。其钢琴音乐创作为钢琴教学和民族音乐教育都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向,让更多的钢琴学者和音乐教育家看到了钢琴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新的道路。使得后续的很多钢琴家致力于对本土民歌的钢琴化改编。同时,让更多的学习钢琴的幼儿在传统欧洲钢琴音乐教学体系之外,从很小就接触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
在中国,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创作材料的钢琴音乐创作,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还要感谢一位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先生,这位先生在中国举办了一届征集中国风味作品大赛。这次大赛的举办使得大量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涌现了出来,如: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等等。这些钢琴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些钢琴作品,也不仅仅是举办了一场钢琴比赛那么简单。这场比赛的举办是将以中国音乐旋律为基础的西洋音乐创作方式深深的印入中国作曲家的心里,使得中国的音乐创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此以后,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如:新中国建立之前,瞿维创作的钢琴作品《花鼓》、《蒙古夜曲》;丁善德创作的钢琴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新中国建立之后,相关的音乐创作更为多见,如:桑桐创作的钢琴曲《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蒋祖馨创作的钢琴曲《庙会》、钢琴组曲《山花集》等;陈培勋以广东民歌《卖杂货》和《梳妆台》为旋律来源创作的钢琴曲《卖杂货》,以及用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旱天雷》《平湖秋月》等等。改革开放后,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兰花花》;崔世光创作的钢琴曲《山泉》,崔世光还将刘天华创作的《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二胡作品改编成钢琴曲;赵晓生创作的钢琴曲《希望之神》和《太极》等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创作有这么多。那么内蒙古的相关钢琴创作又有哪些呢?内蒙古地区相关的钢琴音乐作品也有很多,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三次内蒙古地区的音乐采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三次音乐采风活动均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产生了瞿维创作的钢琴曲《蒙古夜曲》等作品,同时影响了马思聪等其他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这个时期创作内蒙古钢琴作品的都不是内蒙古本土的作曲家。第二个创作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赵宋光创作的变奏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王仁樑创作的《叙事曲——对蒙古草原上英雄的怀念与赞颂》;莫尔吉胡创作的《清晨》和第二钢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翔》;斯仁·那达米德创作的《夜牧》等等。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真正的开始时期,它与早期的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有明显的不同,其创作者大多是本土音乐家,且在创作初期就创作出较高水平的钢琴曲,这无疑是为内蒙古的钢琴音乐创作起了一个好的表率。第三个创作时期是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之前这段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杜兆植创作的钢琴曲《夜曲》和《摇篮曲》;郑力创作的《牧歌》、《草原圆舞曲》、《五哥放羊》、《钢琴组曲》等等。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品味发生了翻天地覆的改变,内蒙古的钢琴音乐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期。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之后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影响,内蒙古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代表作品有:李世相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钢琴小品《蒙古嫁歌》、《小姐赶路》;叶达尔的《钢琴作品集》;斯琴朝克图的《诺恩吉雅幻想曲》;朝鲁的《儿童钢琴组曲——安代》;贺西格图的《雁主题变奏》、《绽放》、《科尔沁主题狂想曲》;索伦高娃的《“盅碗舞”主题变奏曲》等等。
通过以上对民族音乐钢琴化创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以本民族、本地区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是钢琴音乐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创作也是内蒙古作曲家走上世界音乐舞台的重要途径,更是让世界认识内蒙古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漫瀚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重要的民歌艺术种类,它是内蒙古地区蒙古短调民歌与陕北民歌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种类,是典型的内蒙古西部民歌艺术形式。这种音乐在鄂尔多斯市地区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但是这种民歌对于其他不了解漫瀚调的人们来说,还相当的陌生。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这种音乐形式在中西方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很多的人在学习和演奏。利用这种乐器为载体,进行音乐创作和传播,可以使中西方音乐世界直观的了解漫瀚调的音乐特点。也可以使中西方的音乐学者更好的认识漫瀚调音乐,进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地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对本地区其他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也能够尽一些力量。
另外,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通过钢琴演奏漫瀚调音乐可以使学习钢琴的孩子们在学习和弹奏过程中直观化、系统化的了解漫瀚调音乐特点。让小朋友们更好的了解和熟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其中培养下一代音乐工作者,继续加入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工作中来,为今后的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工作尽一分力量。
钢琴是西方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钢琴音乐可以说是世界上作品最多的乐器种类之一,其音乐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几乎经历了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使得钢琴音乐创作,历来是作曲家音乐创作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地区的音乐创作中,钢琴音乐创作亦是如此。为了丰富钢琴音乐的特色,体现本地区的音乐创作特点,我们在音乐创作中要对内蒙古本地区的音乐形式进行钢琴化改编和创作。这样,不止可以将本地区的音乐介绍到整个世界,也可以为钢琴音乐带来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及作品,丰富钢琴这种乐器的音乐创作。
漫瀚调的钢琴音乐创作既然是非常重要的,那创作的方式也要非常的重视。目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改编方式主要集中于使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并运用西方的和声、复调和曲式结构等西方作曲技法进行改编和创作,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解放区的天》《诺恩吉雅幻想曲》等等。这种创作有其固有的原因:
目前中国专业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是借鉴了俄罗斯的音乐课程设置体系,理论课程可以分为音乐学课程和作品分析类课程两个方面。音乐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等,这些课程主要是介绍中西方音乐形式,音乐家,作品及音乐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分析类课程主要包括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西洋的和声、复调和曲式等知识,这使得学校的音乐教学体系较为侧重于西洋音乐,让学生们对西洋的和声、复调和曲式等更为擅长。由于大家对西洋的作曲手法更为擅长,所以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使用西洋音乐创作手法,使得目前大量的中国现代器乐作品具有浓重的西洋作曲风格。
当然,这种以西洋作曲技法为主的音乐创作模式,还是十分可取的。这种创作模式可以让西方的音乐学者更容易的认同了解中国的音乐旋律,认识中国音乐风格。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声体系与欧洲多声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欧洲的多声体系是典型的纵向多声部体系,而我国的多声体系是横向多声部体系,这两种多声部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应该不止使用欧洲的创作技法创作音乐作品,也应该合理的利用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段来创作音乐作品。
1、完善中国民族多声部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声部体系与传统的欧洲音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根源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发展历史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就音乐创作来说,我们应该本着发展本土音乐的理念和宗旨,在音乐创作中尽可能的使用和发展本土的多声部音乐体系。
a.丰富中国复调音乐体系,中国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系是以横向的、声部为主的多声部音乐体系。在漫瀚调钢琴改编和创作中,应大力发展和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声部创作手法。
b.完善中国传统的和声体系,中国的和声体系也与西方的功能和声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漫瀚调钢琴音乐创作和改编中要根据漫瀚调的音乐特点,完善属于漫瀚调的民族和声体系。只有完善了相对应的民族和声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创作漫瀚调钢琴作品。
2、运用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进行钢琴音乐创作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本身特有的音乐创作方式和音乐结构。这种音乐创作方式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应该借鉴和使用这种创作方式,尤其是以漫瀚调为音乐旋律来源的钢琴音乐创作方面,我们更应该借鉴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模式,或运用板式变化或运用曲牌联套的模式去进行相应的创作。
近些年来,中国的大部分作曲家都习惯使用中国传统的音乐旋律创作较为长大的音乐作品。这种创作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短小的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的时候,创作短小的音乐作品能够体现出不一样的价值——钢琴启蒙。
说起幼儿钢琴教育,就不能不说到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他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钢琴家和民族主义作曲家。他致力于匈牙利民歌钢琴化的创作,创作出来的钢琴曲都较为短小,并将这些短小的钢琴作品用于幼儿钢琴教学,产生了较为长远的意义。使用这种民族的音乐旋律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欣赏、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这无疑打破了西方以车尔尼为代表的传统钢琴音乐教学体系,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本民族的音乐。巴托克的民族音乐理论也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之一。
漫瀚调的钢琴音乐创作亦是如此,我们不止要创作长大的钢琴音乐作品,也要创作一些结构较为短小,和声简单,适合于初学者的钢琴音乐作品,并将之应用于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熟识漫瀚调音乐风格的钢琴学生,让他们对本民族的音乐风格了如指掌。这些学生中有的可能会从事音乐专业,这些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继续进行民族音乐的创作,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走上世界的舞台贡献一份力量。另外,可能有更多的学生不会从事音乐专业工作,这些学生的学习也并非无用。他们会把民族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带到其他领域,如建筑,设计等等。也会将民族音乐的思想和理念传给下一代,这会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都有裨益。所以,短小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并非没有意义,与其他的民族钢琴创作一样,具有较为长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像漫瀚调这样的钢琴音乐改编、创作可以再广些,再多些,不拘一格的改编和创作新曲。只有不断的进行民族音乐的改编和创作,才能够使我们本地区的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源远流长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