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宁
王德娟(2013)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的“英雄情结”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认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基调,也可以理解为是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代表了当时钢琴音乐作曲家们对“英雄”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研究结论发现,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英雄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精神追求,通过音乐的表现方式,来为人民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方向。
王思卓(2019)从英雄情怀的角度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开始强调音乐与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构建出了一种“综合性艺术”的形态,所以越来越多的钢琴作曲家们将英雄情怀的理念纷纷融入到音乐中,表达了作曲家们对英雄的追求与渴望。
“英雄”一词,字典中的解释有三点:第一,“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而有功绩的人”、第二,“英勇过人且具有英雄品质的人”、第三,“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令为敬佩的人”。“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隐藏在人们心理状态下一种强烈且无意识的冲动,通常可以理解为对某种思想、信念或行为的认同和期望。通俗解释而言,“英雄情结”便是指崇尚英雄或渴望成为英雄的思想或行为。
作为一个心理学、行为学共同组成的概念,“英雄情结”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因为不同的时代受时代特征的使然,英雄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战争时期的英雄可以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坚毅勇敢的士兵、政治家等等;和平年代的英雄可以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面对困难或挑战勇往直前的人,也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给予我们无限关爱和保护的父母等等。总而言之,“英雄情结”这一概念有着极强的时代特征和主观倾向,但反映的是对“英雄”的追求。
创作是音乐作品形成的基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的“英雄情结”在创作视角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显性视角和隐性视角。
其中,显性视角是指在作品的标题写有“英雄”的字样,例如舒伯特的《三首英雄进行曲》、李斯特的《英雄》等等。这类作品从名字上便会给人“扑面而来”的“英雄”之感,作品的音乐语言极其具有张力,充分地体现了“英雄”的坚韧和果敢。《三首英雄进行曲》的开场阶段便以大和弦的方式进入,呈现出热情且富有力量的画面。这类作品以直观的方式直击人们的内心,表现出“显性”视角下的“英雄情结”。其次是隐性视角下的“英雄情结”,所谓的隐性视角是指标题内并不带有“英雄”字样,但是却以深刻的内涵来表达出“英雄”的韵味。
例如: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与上文中的显性视角不同,作品虽然没有恢弘大气的节奏,但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装饰音表达出自由的风格,随后通过低音区到中音区的渐进,以低沉的音色和线条表达出压抑之情,这与先前的装饰音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比装饰音所表达的是匈牙利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而后续的旋律音高转换则表现出了匈牙利人民面对战争的苦难和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情感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最富有魅力的呈现。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英雄情结”视角而言,英雄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无论是在当代社会还是历史社会,每一个英雄都有着清晰的名字,从而被人们当成榜样和偶像。在浪漫主义时期同样也是如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们通常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感来带入到作品中,从而为钢琴作品赋予“英雄情结”独特的情感视角。在这里,一个以女性“英雄”角度来思考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英雄情结”的情感视角。
从女性视角来看,浪漫主义时期的女性钢琴家较少,但其中克拉拉·舒曼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她的作品与传统的“英雄”形象不同,而是立足于女性的视角,从立足于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女性在爱情追求中的英雄表现。例如其作品《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中的第二首《你比任何人都高贵》,此作品采取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通过富有层次性的曲式结构表达了女性在陷入爱情后的激动与憧憬,也表达了女性面对爱情勇于追求、对抗世俗的“英雄情结”。
整体而言,对于“英雄情结”的理解,男性作曲家与女性作曲家有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男性钢琴作曲家和女性钢琴作曲家都是给予自身情感的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英雄情结”的赋予,但男性更加强调的是宏观的英雄主义,以自身的抱负、对英雄的憧憬和成为英雄的渴望作为情感切入点;而女性则更加强调的是具象的思维,以自身的情感、爱情等来把自己比喻成“英雄”。
文化具有社会性,不同的文化会对音乐作品起到不同的影响,从而赋予音乐作品不同的内涵。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英雄情结”角度来看,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钢琴作曲家们对“英雄情结”的表现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的很多作品便是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作为基础,比如《威廉·泰尔》,此作品是根据德国诗人的歌剧改编而成的,表达的是意大利人民渴望民族独立的思想活动。在当时,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820革命”失败,革命者要求建立公平的、统一的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当革命失败后,当时的统治者对革命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威廉·泰尔》便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写出的。“威廉·泰尔”是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作者以英雄的名字作为作品的命名,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阶级,力争民族解放,渴望和平自由的思想。
音乐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音乐家们利用自身的情感赋予了作品特有的含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在当代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的动荡年代,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们也在自身的作品中融入了极强的“英雄情结”。例如近代中国的贺绿汀、冼星海、聂耳等人创作的很多制作品中都采用了“选曲填词”的方式,所填的词都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表达了作者们对英雄的歌颂,如《太行山上》、《抗战的烈火》、《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这些革命作品在战争时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鼓舞了官兵和大众的士气包含极强的“英雄情结”。
整体来看,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在创作层面的意义丰富,其带给了当代钢琴创作者们丰富的源动力,让当代钢琴创作者们可以根据当代实际的社会情况、文化情况和自身的情感表现来创作出具有当代“英雄情结”的更新作品。这些作曲家们虽然不能像《太行山上》的英雄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是却可以通过钢琴作品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身对英雄的歌颂和满腔热血。
从演奏层面来看,演奏是演奏者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赋予作品带有“个人”情感的表达。整体而言,演奏可以分为演奏技巧和演奏情感。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演奏情感的角度作为论述。从“英雄情结”的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英雄梦”,而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在基于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基础上来对作品进行表达和诠释,因此,作品中的“英雄情结”会为演奏者带来情感和思想的“注入”,从而让演奏者演奏出慷慨激昂的作品。对于演奏者而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英雄情结”也会让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震撼力,从而对演奏者产生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当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可持续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音乐、感悟音乐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和钢琴家在现代社会也是“英雄”般的存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作品中所包含的英雄思想,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英雄的渴望与憧憬,让学生构建起其自身的“英雄情结”
本文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展开分析,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所包含的“英雄情结”,并探索了其现实意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的“英雄情结”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经典音乐作品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在而言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一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通过其自身特有的表现方式将“英雄情结”传递到当代作曲家的心中,为当代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其也利用自身独特的视角为演奏者构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雄梦”;更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出了传递和引导的作用。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中,“中国梦”的复兴也正是需要无数的“英雄”来共同的铸造。所以笔者认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钢琴音乐中的“英雄情结”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并且这种精神也会借着音乐的媒介来一直传递,为我们的时代引导出更多的英雄。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英雄情结”的相关概念,首先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英雄情结”的表现视角进行了总结,其次从创作层面、演奏层面和教育层面三个角度总结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英雄情结”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而“英雄情结”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内涵及情感的重要表现,在未来,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必定会得以被广泛的流传和发扬,持续的发挥其在音乐历史上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