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秋 首都师范大学
从20 世纪50 年代起,随着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舞蹈学院等一批以舞蹈专业为主的院校建立,我国的舞蹈艺术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舞蹈教育模式慢慢趋于规范化。北京舞蹈学院的一批舞蹈教育家和相关学者率先开辟了“舞蹈考级”的艺术测评机制,让少儿舞蹈教育从教学与测评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如今,社会中主要的舞蹈考级有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北京舞蹈学院考级、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华彩中国舞考级等。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各种少儿舞蹈考级不约而同地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方框”内:考级内容排满了整个教学;让教师自由发挥的时间很少;“过度”规范下的模式让舞蹈考级变得千篇一律。
如今,综观各舞蹈考级机构,它们从等级和年龄上将考级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提高级和高级四个等级,考级内容侧重点无外兴趣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型。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考级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为例进行阐述。
1.用“兴趣”为舞蹈考级扬帆起航
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从一级至十级,每个级别包括八个舞蹈组合,训练要点从坐姿到站姿,从勾绷脚到舞姿,所有的训练内容都以有趣的小舞蹈组合呈现出来。初级阶段,主要针对4~6 岁的孩子,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规律性和主动意识,所以组合在编排上都是根据孩子们身边所熟知的元素进行创作的。
例如,一级的组合《爷爷亲奶奶亲》:“爷爷亲哟,奶奶亲哟,我是你的好宝宝哟。宝宝不撒娇哟……”该组合选用孩子们喜爱的节奏和歌词吸引他们,把生活融入舞蹈中,拉近舞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在对舞蹈产生亲切感的同时提高兴趣。在之后的级别中,《功夫熊猫》《Jazz Cat》等组合大都以模仿为主,再加入舞蹈化动作。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考级还会在服装和道具上进行变化,这些都有助于加深孩子对舞蹈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2.用“规范”为舞蹈考级保驾护航
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在一、二级阶段以小舞蹈组合为主,从三级开始至十级,在小舞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基本功训练,每个级别均有“教学篇”和“表演篇”,包括地面、把杆和中间训练,不过从数量比例上看,更加注重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从地面抬腿、压腿、扳腿等到上半蹲、擦地等,再到中间的古典舞手位、平转和翻身等专业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动作。并且,教学用书中也会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讲解,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理论讲解。
例如,四级的地面组合《掰膀子》:双人掰膀子,被掰膀子者手臂要拉长,肩胛骨放松,不要对抗用力。通常,在教学中,我们都将这个动作作为练习扳后腿或者下腰前的准备活动,而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考级中,将掰膀子单独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讲解和考试,更是在每个细节上都要做到规范化和专业化。
1.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每一个级别的舞蹈考级中,教学内容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编排,也会考虑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体能素质。初级的孩子们的脊椎和身体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所以,该阶段的内容一般会针对坐姿、站姿及蹦跳能力进行训练;中级的孩子们有了较长时间的肢体锻炼,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让他们通过手脚的配合及对音乐节奏的处理,训练他们整体的肢体协调性和韵律感;高级阶段的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配合道具的使用、面部表情的训练来增强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品格,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应对不同的场景,以提高应变能力[1]。
2.加深孩子对“美”的认识
“美”的范畴很广,但只有“美育”才是更贴近教育的一个专有名词。“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作家席勒在他的著作《美誉书简》中提出的,他认为“美育”就是“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并且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来推动美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在我国,蔡元培先生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提出来。舞蹈考级作为当今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塑造孩子们挺拔的身姿、良好的外在形象,更能让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使他们去创造美,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舞”出绚丽人生
最初进行舞蹈考级,也许只是为了对孩子们现阶段学习内容的审核与评定,让家长与孩子们通过成绩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是对孩子们辛苦付出的一种肯定。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近几年,针对舞蹈等艺术专业,一些高校在全国综合类重点高校招生政策上指出,凡取得所报专业相应艺术特长最高等级证书者,可以享受高考降低文化课分数线或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这是对艺术生知识水平的否认,而是对他们有朝一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文艺工作者的支持与鼓励。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艺术,享受高雅生活,而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为社会筛选出一批优秀的艺术特长生,也能让这些孩子们受到更加专业的训练,有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示自己,让他们把对舞蹈的兴趣转向为对艺术的热爱、追求和创造[2]。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舞蹈考级也应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到全面、与时俱进。虽然,在教材上可能需要时间去编写、编排和录制,但是针对考级本身是可以灵活多变的,不妨在转变中让一缕新的“阳光”温暖这个“寒冬”。笔者现就此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中国舞蹈教育工作者京师宣言》中明确指出,现如今党和人民对舞蹈教育寄予厚望,舞蹈教育是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乐意去学习,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的同时去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高尚的情感与家国情怀。
在平时的课程中,教师不应为了节省时间,为了满足家长让孩子学到丰富的知识而进行“满堂灌”,或让孩子们直接模仿动作,而应站在孩子的视角进行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考级形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大自然里释放自己的天性。比如,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动手自己做一做道具,在一个开阔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在少儿舞蹈考级中,除了专业化训练和表演组合,还应附加即兴考试的环节,如模仿生活中的想象,再加以舞蹈化,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临场发挥的综合能力。
这里小手(舞蹈考级)和大手(社会教育)主要强调两者的连贯性,连贯性在此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舞蹈考级内容各个级别间的连贯;第二是指舞蹈考级内容应与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保持一致性。关于舞蹈考级各级别之间的连贯性,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考级正是因为专业性强,所以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例如,把上组合,最开始接触扶把动作时,是对扶把动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出现正步蹲、正步绷脚组合,又在下一个级别出现了一位蹲、一位绷脚的组合,接下来是一位、二位擦地,如此层层递进。
但是关于连贯性的第二个层面,我们现在做得并不是很到位。各个考级机构不应该只为应对考级而进行教学,切断了考级内容与社会的联系,建议考级机构时刻与学校或者社会教育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做好衔接,不断与时俱进,贴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使学校和社会的理论知识可以在舞蹈实践中得到升华。
通过详细了解了各大考级机构和考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考级教材的基础训练部分几乎把重点放在了古典舞和芭蕾舞的基本训练上,可能是因为它们有完整的程式性训练体系。舞蹈表演组合也有对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和安徽花鼓灯的简单训练。但是舞蹈考级教材终究要落到实处,为舞蹈界培养人才,为国家传承舞蹈文化做准备。
舞蹈考级教材可以有全国性的统一训练方式,但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文化资源补充必要的乡土艺术文化。例如,太极文化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早在几年前,当地的中考项目中就附加了对太极拳的考试,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并主动弘扬家乡文化。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民间民俗舞蹈因为缺少传承者而就此中断。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舞蹈教育从孩子抓起,才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各个地区的舞蹈教育机构有责任补充适合孩子们的相应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样不仅丰富了舞蹈考级教材,也使我国的文化历久弥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要让舞蹈艺术成为应试的一部分,少儿舞蹈考级的“春天”不仅需要更优秀、更专业的教师,还需要其运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少儿舞蹈考级不仅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肢体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文化传承意识,使舞蹈考级如同春天般百花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