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温净
于润洋先生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西方现代音乐哲学思想进行概括、归纳的著作,本书被列为“全国艺术科学‘八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与“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在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现代音乐美学占重要的地位。本著作的问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辟了我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本文将通过几方面来谈笔者读本书之后的感受,以此来揭示本著作的学术价值。
笔者在读了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是本书的来之不易,它倾注了作者多年的心血。纵观于润洋先生自1980年关于音乐哲学问题所发表的文章,便可了解本书是建立在诸多文章基础之上的一部著作,他积攒了作者近20多年的心血。在此著作完成之前,作者仅关于音乐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与代表人物的思想就潜心研究了20年,可见作者的刻苦钻研之精神。作者在梳理和归纳了自己所有的观点之后才将此著作完成,于2000年出版。由此可知,本书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研究。笔者研读本书也从中了解到作者对德语、英语等多种外语文献与著作的翻译功底,这为作者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习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便利。
本书囊括了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思想与流派,具有全面性与较强的逻辑性。作者深入到每一个种派的学术思想中去思考问题,对西方很多哲学思想和美学流派,以及他们的代表人物都有深厚的研究。作者梳理了19—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关于音乐本质问题(音乐哲学)的各种看法,主要通过七种理论来分别论述: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尝试;释义学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影响和启示;语义符号理论向音乐哲学的渗透;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倾向;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作者通过这七种哲学思想在音乐哲学中的渗透,重点阐述了每种哲学思想的发展渊源与代表人物的思想、每种哲学思想在音乐哲学中的渗透及代表人物的思想。作者对每种哲学思想中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与研究音乐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梳理,重点从音乐本质问题、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情感与意义、音乐存在方式问题、音乐表演问题、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对比、主观与客观问题(音乐作品与鉴赏者)、音乐鉴赏者、音乐的社会—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归纳与评价。
《导论》在对每一种音乐哲学思想进行论述的时候,作者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上去阐述,首先追溯它的哲学渊源,对当时推动音乐思美学思潮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避免在认识哲学思想的问题上存在孤立、片面的观点,使每一种西方现代音乐哲学思想都全面的被论述。例如,作者在对音乐中的形式—自律论进行论述时,首先指出形式—自律论的形成与他的对立面他律论相关,作者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将形式—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情形分别进行了阐述,并说明形式—自律论正是在这种对立中形成,它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潮,汉斯利克吸收康德的“美只在形式”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并在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确立了形式—自律论。在美学渊源的历史研究完成之后,作者才开始对音乐哲学中的形式—自律论思想进行详细论述。同样,《导论》在论述茵加尔顿与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时,先对其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胡塞尔的现象学进行了阐述,在对胡塞尔“现象(对象的本质)是具有意向性的意识通过先验的直觉来直接把握”的观念进行阐述后,再说明茵加尔顿是在引入胡塞尔的“意向性”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纯意向性对象”的观点,而舒茨也是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才开始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现象学研究,之后作者再对这两位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分层次的详细论述。
《导论》中关于释义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追根溯源,作者将释义学音乐哲学划分为近代释义学与现代释义学时期,在论述这两个发展时期时,作者分别对他们的哲学渊源进行了阐述。作者对近代释义学音乐哲学的发展是从:古希腊—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末期文艺复—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后半叶的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释义学的形成—19世纪后的发展,这样一条历史线进行阐述的,而近代释义学的产生源于“释义学之父”狄尔泰,因此,作者对狄尔泰的历史释义学观点进行详细论述后才引出第一位将释义学观念引入音乐哲学中的德国音乐学家克莱茨施玛尔,再详细对他的音乐哲学进行论述;现代释义学音乐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而他的哲学思想受他的老师海德格尔的影响,所以作者先将海德格尔德的音乐哲学思想进行阐述,再详细论述伽加达默尔的释义学音乐哲学思想。
《导论》这样的论述方法揭示了每种现代西方音乐哲学观的历史渊源,使读者更完整、更系统的理解每种西方音乐哲学观。
作者在对每种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论述时都是从音乐的本质上出发,并围绕音乐本质对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阑述。例如《导论》中作者对库尔特的理论观点进行论述时,先阐述他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类心理的最深层是无意识状态,具有强大张力的心理能量是音乐最深层的本源。”随后作者围绕着这一音乐本源观点对库尔特在“音响形式的转化、旋律与和声的构成因素”等方面来论述库尔特的心理能量论。同样,在分析埃伦茨维希的理论观点时,作者先论述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艺术作品中存在表层知觉与深层知觉,表层知觉指具象的形式,他使作品成为一个完美的格式塔形式,而深层知觉具有非具象形式因素,他存在于人们的无意识心理深层。”其中心理知觉如何被艺术家和鉴赏者把握是埃伦茨维希观点中的重要部分,于是接下来作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于迈尔的音乐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方面,作者从迈尔的观点:“音乐是从音乐本体出发,音乐中既存在理性的意义,也存在情感的意义,它们相互融合构成音乐作品”这一音乐本体的观点出发去论述迈尔关于情感与意义的诸多问题。《导论》中最后一章中对音乐观点进行论述时,作者也是先将丽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进行阐述,丽萨认为:“客观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意识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艺术是艺术家的意识折射出来的现实。”之后作者围绕这一观点对丽萨在音乐的情感因素和逻辑因素、题材及形式的关系、音乐存在性和阶级因素以及关于“音乐作品”本质的反思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由此可见,作者的论述是从代表人物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出发,并围绕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的。
阿多诺的理论思想来源是其著作《新音乐的哲学》,《导论》在阐述阿多诺的观点时,首先将他对音乐本质的看法进行了论述。阿多诺认为:“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将音乐放在与社会的特定关系中来揭示音乐的本质,社会是音乐的本源。”之后作者根据此观点将阿多诺对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现代音乐的形式、技法特征,内在矛盾、历史处境、社会功能和前途”等方面的对比来进行详细论证。
《导论》在对西方现代音乐哲学潮流及代表人物进行论述的同时,于润洋先生站在客观角度将自己的评价贯穿于著作之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为出发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每种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进行评价。既不对某种音乐哲学思想全盘否定,也不盲目的肯定,而是根据其产生的哲学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现代音乐哲学的发展作用进行具体的评论,指出他们在学术价值上的贡献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例如,作者肯定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释义学音乐哲学中“艺术作品文本和理解之间存在时间间距,以及历史上的视界同理解者当今的视界之间是相互融合关系”的思想对现代音乐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性,但也指出伽达默尔忽视了对创作者意图的探究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忽略了音乐作品本体的制约性,使欣赏者吞并了作品本体。作者认为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客观的、历史的理解同自我理解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问题,伽达默尔未能充分的揭示。作者认为要重视历史视界、作者意图、传记等资料,在历史视界和理解者视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者的自我理解等一系列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理论立场,才能真正揭示音乐作品的本质。
《导论》中对英国哲学家库克的情感理论的评价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者首先肯定了库克以音乐表情元素与音乐术语的情感论音乐观对实证的、音乐实体分层的层面作出了贡献,并对他从20世纪音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理论滋养给予了肯定,其次,又指出库克理论的局限和不足,库克缺乏哲学—美学深度,理论的思辨性不足,没有上升到真正语义学的层次。此外,情感语言理论也存在局限性,表情性和不表情的音乐分类方法不适用于西方全部音乐的划分。
《导论》中作者对语义符号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美国当代哲学家苏珊·朗格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作者首先肯定了朗格的思想是站在哲学思辨的立场上,对于她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观点给予了肯定,但又明确指出,她的艺术符号理论存在更大的缺陷,这里笔者引用作者的一段原话:“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更大的缺陷在于,作为一种艺术哲学,他缺乏社会—历史内涵,它的社会意识和历史意识都相当贫乏。”由此可看出作者在评价方面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去进行客观评价的。在对语义符号理论最后的总结中,作者对语义符号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沙夫等人进行了评价,作者依然指出,他们共同的弱点是缺乏社会历史方面的探究。
《导论》中作者在最后一章对自己在波兰学习期间的导师卓菲娅·丽萨理论的肯定,更能体现出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去评价每种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作者对丽萨的“音乐存在阶级性、音乐的本质问题以及音乐的接受问题等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论证的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这样贯穿始终的客观评价给予读者以正确的判断方向,使读者不至于陷入某种孤立的思想中。
综上所述,作者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进行的详细论述,为我国从事音乐美学的学者在以后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道路上提供了理论支柱,也推进了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发展。我国的音乐哲学在公元3世纪之后的一千几百年中,由于受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发展缓慢,而在此期间西方音乐哲学的发展却很迅速,所以了解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思想潮流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对我国今后在音乐哲学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读本书之前,对音乐哲学的了解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读完之后认为无论学习音乐中的每一门学科都要对音乐哲学进行了解,在了解之后,音乐学者才能更好的去了解音乐所处的文化思潮与产生的原因,音乐表演者才能更准确的去诠释音乐,而音乐欣赏者也能更深刻的去鉴赏音乐。如:音乐表演者如果对音乐流派的思想是模糊的,他在演奏的过程中就只有自己的创作,而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无法正确地把握,那么他就在偏离社会与历史、偏离作者意图的方向上演奏或演唱音乐,这样的音乐又会对欣赏者造成误导。因此,笔者认为音乐哲学的学习是应该渗透在每一门音乐学科中的,音乐哲学的研究也应该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