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仙家寨小学 祝 聪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隋延吉
20 世纪后,伴随着技术在教育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教育心理的影响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已经得到验证,其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技术发展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下,心理学对学习至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新发展。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经验来加工未知信息,从而建构出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布鲁纳曾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者只有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而非依靠他人灌输给他们现成信息,才能最终获得知识。
教育和学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说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在某种社会情境与人际互动中获得经验和共享性知识来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即个人在与人接触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无论是学生在群体中的独立学习还是整个学习过程都分布在人际互动中,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都依赖于人际互动的支持。如此看来,人际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由示范楷模,到相互鼓励、相互竞争;从学习的相互促进,到协同合作的知识建构。学生在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会更加注重与他人互动,通过远程小组交流、数据检索、论坛提问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在完成某些项目问题时,通过小组协作、合作探究、交互性教学等更有利于项目的完成。在这个团队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会更高,自主性会增强,会在与他人交流中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知识与活动在人类的学习与智力活动中扮演着核心作用。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类个体具有核心性的重要意义,个体的‘生活体验’是所有知识的试金石”。为了使知识、技能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内化,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由此引出一个重要启示是,学习不是泛泛空谈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学习者通过在创建好的特定情境中与他人的彼此互动来实现。在教育技术环境下,以先进技术为支持的特定情境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探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人工智能中图像识别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引入“垃圾分类”这一生活情境。通过利用支付宝、微信上的垃圾分类小程序将生活垃圾进行识别、分类这一情境的导入,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图像识别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会干涩、枯燥。这样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入生活情境,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给我们新的学习活动形式,并且改变了原有的学习心理状态,挑战着传统的心理学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技术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伙伴性、交互性关系;(2)对互联网的使用建构薄弱的知识网络;(3)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蜻蜓点水”效应;(4)计算机媒介下的交流沟通——不见面的网上学习。这些例子说明了新的教育现实会引发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角色关系。原有的心理学概念、思想日益表现出自己的不足。
技术与学习不是独立分开的。当学习者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时,潜移默化地与计算机成为伙伴关系,一方面计算机促进学习者不断进行思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不断的技术挖掘发挥了计算机的潜能。在一些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者与技术之间通过交互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在基于计算机的实验室中,针对难以想象的物理过程设计的交互性直观化仿真工具。学习者可以把部分任务或简单的运算任务交给计算机处理,而更多地关注认知资源。学习者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能从中获得认知能力、发展技能。
虽然说技术与学习者的伙伴性、交互性在教育技术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也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但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呢?让学习者频繁地与计算机互动会减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个体性格,带来负面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习者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过程反映了他们头脑中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这刚好能成为他们学习心理的镜子。技术和人的大脑协同工作,相互映照,相互支持。传统学习是给学习者提供由浅入深、比较被动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主要通过书本和经验。而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丰富海量的互联网基础,学习者会阅读大量超文本信息,主动吸收自己所需知识,探究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变被动知识记忆为主动知识建构。
虽然学习者有意识地去通过互联网获得知识,但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分散的。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虽然有更新快、传播快、时效性强等优点,但这样建构拼凑起来的知识体系是相对薄弱的、不完整的。那么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不被网络垃圾侵扰来提升自控能力?学习者如何在碎片化和完整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构比较完备的知识网络体系?这都是摆在当前的现实问题。
在多媒体环境下,处理信息的多媒体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缩短认知时间,从而更快地掌握学习知识。然而通过多媒体、互联网学习,学习者内化知识的过程不一定都是持久的。网上学习、网上冲浪、浏览超媒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知识都是零散化的,没有深入也没有逻辑体系,从一点到另一点,但对哪一点都没有深入了解。
这种蜻蜓点水的学习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学习缺陷呢?学生可能会更喜欢以超媒体结构形式呈现的领域知识——碎片化、概括性强,然而在这种方式中,他们会忽略学科知识中的逻辑层次关系,很难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并且,学生频繁使用碎片化的、无组织的多媒体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认知观念。这对学习者的系统化学习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强调建立自我引导式的、高度交互性的学习者共同体,这需要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沟通交流方式。这种对互动交流、获取信息资源的强烈需求可以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这些虚拟的学习方式。在利用计算机媒介沟通的新型学习形式下,由于没有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监督、纪律约束、制度规范,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然而,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缺少监督的虚拟环境下,如果某些学生缺少自制力,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那么基于计算机媒介沟通的教学将达不到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的结合已经卓有成效。例如,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新学习观需要在以技术为支持的新型学习环境下进行。这种新型学习环境强调小组协作,信息资源丰富,处理信息的交互性工具强大,检索方便。这都高度依赖于技术的支持。然而,心理学和技术之间也存在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新技术给学习和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我们需要发展在技术环境中新的心理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同时,新技术也会带来一些担扰,例如,碎片化的知识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网上低劣信息泛滥等。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