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垦荒期”到来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是40年以来最高的,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4%,也显著高于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3.74%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今后两年世界经济形势显著好于预期。
人们越来越多地观察到一个现象,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正在从严格反通胀、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向就业优先、增长优先,也就是全球的宏观政策对通胀将有更高的宽容度,对财政赤字将有更高的宽容度,对市场和企业行为将有更严厉的监管。
从1934年罗斯福新政、1936年凯恩斯革命,到1979年转向严格反通胀,转向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现在全球宏观政策又开始向另一端摆动。
因此,近两年不仅是中国经济收官与开局,全球经济、全球政策、全球战略也会发生长周期的收官与开局。当全球经济新时代到来,全球经济贸易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会持续吗?
判断这一问题有三个基本事实:全球化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减速,以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格局重塑。这其实已告诉我们,自1990年以来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黄金增长期”结束了,在此情况下,国际环境将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归纳经济全球化的上半场有三个推动力:一是开放,越来越开放;二是市场化,越来越市场化;三是创新,越来越充满科技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带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并让世界越来越像彼此依存的地球村。
但当经济全球化从上半场向下半场转变,有三个短板至今解决不了。一是全球化带来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创新的世界,但却并没有带来全球化失衡的再平衡机制;二是全球化缺少一个能够保证世界经济公平包容性发展的内在机制;三是全球化没有能够解决实力对比带来的大国冲突、地缘政治的对抗。
因此,当前的国际环境还是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是,我们继续扩大开放。如果不是,我们可能就要收缩开放。我国给出的最终判断是,在大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做好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是继续推动新型全球化,继续推动新型贸易投资,继续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怎么推动?比如浙江、杭州给出的回答,就是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的全球化;服务赋能,推动服务的全球化;绿色赋能,推动绿色的全球化。
我国今后的发展不搞赢者通吃,不搞零和博弈,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要和发达国家建立更高层次的互补性结构,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我尊重你的努力、你也要尊重我的优势。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建立共享型发展模式,我们的企业家走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机遇、机会和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不但要推动新型全球化前行,新型贸易投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前行,而且企业家还要创造一个不同的发展模式,给世界带来合作发展的机会,构建利益共同体。
在全球化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减速背景下,可以观察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趋势: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链条越来越短,越来越本地化、区域化,越来越强调供应链安全和本国利益优先,越来越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链条越来越短,但数字赋能使其更有弹性和韧性,服务赋能使其更能够满足定制化的需求、小批量需求和多样性的需求,绿色赋能使其越来越低碳环保。
再看看“95后”“00后”“10后”,我们会发现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是要个性、要多样性、要主观体验、要全球视野,我们要精准满足这些新的消费、需求、投资、产品、市场。
每一个企业家要意识到旧时代的“黄金期”已结束,新时代的“垦荒期”正到来。危和机,实际上都在我们每一个企业家的手中,就看你愿不愿告别过去辉煌的时代,迎接未来不确定的新时代,来满足“95后”“00后”“10后”新的需求痛点。
谁能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新需求,谁就能够占据世界竞争的制高点。想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中国的创新大脑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全世界的大脑。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过去是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美国和欧洲的生产网络为世界提供市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中东和亚非拉为世界提供能源、资源,东亚为世界提供劳动力和制造。
但是时代变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会出现全球需求东移,全球供给东移,全球创新东移,全球服务东移,全球资本金融、货币合作东移的新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第一动力,协调将成为内生特点,绿色将成为普遍形态,开放将成为必由之路,共享将成为根本目的。
我国在新时代确定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代表着今后中国的发展不但靠自己的需求和消费,而且会给亚洲提供新订单,给世界提供新需求、新动力。
我预测,今后东亚可能再不是为世界提供劳动力和制造,而是为世界提供市场、订单、需求、动力。在过去40年,出口最重要,但未来,进口将最重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那我们创造的蛋糕就不能更多地用于积累、投资、创造更大新蛋糕,而是要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新蛋糕。提高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老百姓消费占GDP的比例、提高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满意程度是下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而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认为是要深耕东亚、东南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国和欧洲第三方合作。要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是说中国未来发展将为世界创造机遇,创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创造一个更开放的世界经济。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谁能够吸引、培养和留住一流人才;谁能够培育一流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和试验研究,谁能够造就一批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共性技术平台,谁能够培育一批一流的企业;谁能够建立一流的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专业服务和高端服务体系。
对企业来说,一个新发展的阶段开始了。
(摘编自张燕生在“2021年年中经济论坛”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