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

2021-11-26 04:22田烨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道德

田烨静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红色资源见证了革命历史,记录着革命先辈优良的道德言行,承载着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反映着优良的革命传统道德,蕴含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道德情感以及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等道德品质,是助推社会公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养成的重要德育资源。红色资源主要包括红色遗存、革命文艺和革命精神,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和充分的精神涵养,有助于推进正确道德标准的形成,塑造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的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促进全民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红色遗存是培育道德认识的实践载体

红色遗存作为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故居、烈士墓地、纪念墓地和文物等。红色遗存背后潜藏着革命记忆,是当代人跨越时空与英雄交流的思想殿堂,有助于公民培育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境界。

国家非常重视开发和利用红色遗存,建设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鼓励基于此开展道德教育。1994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基于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此后每个时期中央及地方的各类文件、领导人讲话中,都多次强调利用革命遗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习近平多次前往革命老区,瞻仰革命遗址,在河南、上海和宁夏进行考察时,都曾强调红色资源的重要性,要求开发和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红色资源进行主题教育,学习革命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截止到目前,全国部署建设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培训基地等。中宣部已经分批次共命名47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大体上涉及革命历史中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团中央也已经先后命名了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其中包括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纪念场所和纪念设施等。红色遗址所在地方的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也将一些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等场馆设立为省级、市级或县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培训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各地各部门已经建设了1.2万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这些基于红色遗存打造的教育基地分布广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红色遗存在不断修缮维护和开发利用中为德育搭建平台。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场馆从自身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出发,结合时代主题,顺应社会变化,不断挖掘和开发亮点,打造德育课堂。一是基于自身历史背景,打造独具自身特色的党课团课和话剧表演等活动,促使参观者在真实体验中深入了解历史,弘扬革命传统道德。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实景表演的形式开展《初心与使命》情景党课[2],再现那一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以最具感染力和震撼性的形式加深人们对建党的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每年在7月7日、9月3日等五个重要时间点开展缅怀纪念活动[2],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抗战精神。二是与其他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合作,通过举办临时展和巡回展的方式,让革命文物走出来,走进大众的视野,推进德育更加广泛地展开。巡回展通常是就某一主题,将革命文物汇聚并串联起来,讲述革命故事,到各地进行巡回展览,十分便捷,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等组织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便利。如在建军90周年之际,西柏坡纪念馆和平津战役纪念馆等五个纪念馆共同开展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纪念建军90周年解放战争经典战役联展》,走进了天津等地的70多家机关单位、高校和军营[2];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了《日军在上海的暴行》和《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等大型专题展[3]。这种直观便捷的形式,让文物为历史发声,让革命历史走进社会,从而加强对人民的历史教育,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三是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开发研学项目,以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等场馆背后的革命事迹为内容,结合馆内文物,整合相关材料,开设培训课程,为学校、军队和机关单位等组织提供学习场所,有助于各组织道德教育的有效推进。如辉南县龙湾群景区建立的龙湾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于2019年开班,已接待来自学校和机关单位等组织的一百多班[4]。四是利用互联网,通过各种线上平台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网上展馆,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详细了解其背后的革命事件,一些革命纪念馆也结合互联网举办专题展览等活动,搭建红色文化主题网络平台,在网络空间中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如学习强国平台推出的革命精神、革命先烈等专题系列的文章和纪录片,各个网络媒体每逢重大纪念日发布和转载红色专题的文章和视频。总之,红色遗存为德育塑造了培育道德认识的实践载体。

红色遗存是青少年德育的实践载体。1991年8月印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提出,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5]。红色遗存分布广泛,为各地大中小学就近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内涵丰富,相较于校内理论教育更具吸引力,更贴近现实,使道德教育更具感召力。各学校充分利用红色遗存,通过发动学生积极报名红色讲解员、组织慰问老红军、前往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等形式,开展党团日活动和实践活动,推进青少年德育的有效展开。此外,红色研学旅行也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少年研学教育,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特别推出红色研学路线、研学基地和研学方案等,如四川省广安发布的邓小平故里缅怀之旅和华蓥山游击队革命体验之旅研学路线[6],寓教于乐,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增长理论知识,陶冶道德情操。

红色遗存是军队、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组织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各组织主要是通过到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教育和党日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培训学习等形式开展道德教育。革命遗址、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场馆成为组织道德建设的首选地点。

红色遗存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载体。红色旅游是重要形式。各地除开发维护本地的红色遗存外,还会联合其他地方共同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重要革命事件的红色遗存串联在一条线路中,使人们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完整认识革命事件的全过程。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四川省作为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事件最多的地方,发布了1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展示飞夺泸定桥和四渡赤水等革命奇迹[7]。随着红色旅游的火速发展,公民在无形中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和革命先辈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广泛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

习近平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8]在不断开发和利用红色遗存的过程中,通过特色讲演和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革命故事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为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组织道德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实践载体,有助于培育公民的道德认识,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革命文艺是激发道德情感的生动素材

革命文艺取材于革命历史,内涵丰富,数量巨大,以各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将革命人物和故事渗透到人民生活当中。有些革命文艺作品塑造了革命领导者的形象,彰显了革命领袖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当代人树立了道德模范;有些革命文艺作品讲述了某一段革命历史,体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养分。革命文艺极富感染力和影响力,容易引起人民共鸣,触发深思,是激发道德情感的生动素材。

革命文艺取材于革命历史,传递着革命道德,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如《星星之火》《红岩》《保卫延安》等书籍,《长征》《四渡赤水》《烈火中永生》等革命影视片,《十送红军》《长征》《工友农友闹革命》等红歌,《历史的天空》《一心向党》等革命话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毛泽东》《邓小平》等文献记录片,《人民英雄董存瑞》《把一切献给党》《敌后武工队》等冀美连环画,《珍藏共和国:红色经典影像》等经典摄影收藏,等等。这些经典革命文艺作品始终是激发道德情感的鲜活素材。

近年来,为适应时代变化、贴合现实需要,涌现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如影视片《决胜时刻》和《我和我的祖国》、“浴火童心”系列长篇小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沂蒙三章》、电视剧《新世界》、杂技剧《战上海》等。这些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紧扣时代特点,呼应时代精神,贴合当代审美需求,立足经典题材,创新表达方式,结合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塑造吸引当代受众的艺术形象,讲述深入人心的革命故事,实现了历史经典与现代创作的完美结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吸引当代人的关注,引导大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精神的洗礼,强化道德意识。总之,革命文艺在创新发展中为德育创作了大量激发道德情感的生动素材。

革命文艺是青少年德育的生动素材,主要以影视片、图书和歌曲三种形式为主。第一,观看革命题材的影视片。1993年9月,中宣部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将观看优秀影视片列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环节,推荐了100部爱国主义优秀影视片,其中《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等大部分影视片属于革命题材[9]。自此,观看革命题材影视片成为学校的一项活动。对于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音像形式的教育备受欢迎,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年代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体会革命先辈崇高的道德品格,激发道德情感,提升思想觉悟。第二,阅读革命题材的书籍。1995年,中宣部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推荐的图书中包括《中国有个毛泽东》《铁道游击队》和《红岩中国》等关于革命领导人英雄事迹和传奇革命故事的书籍[10]。自此,革命题材的书籍成为各个学校的必读和推荐书目。通过鼓励学生阅读革命题材书籍,使学生在精彩绝伦的文字描写中感受高尚的道德观,激发道德情感,学习革命传统道德。第三,传唱革命题材的歌曲。学革命题材的歌曲,是各个学校定期开展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长征》和《游击队之歌》等革命题材的歌曲,将革命年代军民的道德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引导学生在荡气回肠的旋律中感受军民澎湃的革命激情,激发道德情感。

革命文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素材。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能满足广大人民的艺术诉求,以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社会中广为流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受众。有些革命题材的影视片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观看热潮,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从而为公民树立了道德模范形象,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促使当代人在审美体验中了解革命历史和党史,学习革命先辈的优良道德言行,有助于提升全民的道德觉悟,有效推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展开。如江苏如皋党建基地的电影文化中心陈列着大量电影放映机和海报等老电影藏品,除线下红色影像播放助力基层党建外,还定期在网络上播放红色电影[11],促使公民在观看红色电影中激发道德情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总之,革命文艺以独具吸引力的形式展示革命历史,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刻画革命先辈,并广泛传播,为德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使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触发思想上的共鸣,激发道德情感,引发道德的深思,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三、革命精神是涵养道德品质的精神高地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12]48,这些优良传统道德包含在革命精神当中。革命精神是无数革命者的思想凝聚和精神合力,蕴含着的正确道德观念以及其背后高尚的道德行为,为当代人提供了道德示范,是提升思想觉悟的精神家园,为德育提供了涵养道德品质的思想殿堂。

革命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凝结而成,内涵丰富,表现形态多样,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反映着不同时期革命者的整体精神面貌。红船精神蕴含着首创、奋斗和奉献的精神;井冈山精神蕴含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等精神;苏区精神蕴含着坚定信念、一心为民和无私奉献等精神;长征精神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和紧密团结等精神;延安精神蕴含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等精神;西柏坡精神蕴含着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等精神,等等。总得来说,革命精神涵盖了所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资源,深入解读和挖掘革命精神的内涵,推动公民传承并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涵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精神在传承弘扬中为德育指明方向,为公民涵养道德品质塑造积极健康的德育环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革命精神的传扬,尤其是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必然要从革命历史中概括经验,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呼吁大家以史为鉴,发扬革命精神,共克时艰。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促进广大人民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继承并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劳动人民在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斗争中艰苦奋斗、英勇牺牲、亲密团结、遵守纪律、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来建设我国的工业”[13]33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结历史经验,增强人民的信心,呼吁并激励人们继承并发扬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克服眼前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难题[13]377。党的十六大在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新要求中提到要把革命精神融入其中,让全体人民继承并发扬革命精神,并在继承中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成为人民在新的时代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14]540。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胡锦涛到江西井冈山看望干部群众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4]644,他呼吁弘扬井冈山精神,希望人们学习井冈山军民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道德品格,以革命历史稳定人心并增强信心。回顾历史,每一次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或者遭受到各种严峻考验之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学习革命精神就成为德育的重要主题,发挥着涵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焕发出强大的道德力量,为人民提供了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仍是公民涵养道德品质的精神高地。习近平多次走访考察革命圣地,参观革命旧址,曾到河北省西柏坡、陕西省延安、贵州省遵义、江西省井冈山、浙江省嘉兴等革命老区,在会议或考察期间重新概括强调了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赋予其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发展提出要求,呼吁当代人学习并弘扬革命精神。如在浙江嘉兴南湖考察时呼吁党员到南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船精神,实现思想升华[15];在安徽金寨县考察时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16];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激励当代青少年发扬五四精神,勇担使命,不懈奋斗[17];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历数革命英雄,激励人民军队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18]。总之,对于当代人来说,革命精神是最具启发性的精神滋养,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道德教育的精神养料。传承和践行革命精神,有助于人民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净化社会中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污浊风气,驱除社会中贪图享乐和骄奢淫逸等不良习气。

新时代,以红色遗存为实物论证,以各类革命文艺为精神养料,在全社会传扬革命精神,为公众打造起最具说服力的红色讲堂,有助于培育公民的道德品质,从而推进德育的有效展开。

四、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是树立道德标准的榜样示范

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贯穿于红色资源当中,是树立道德标准的榜样示范。红色人物之所以名留史册,受人敬仰,与其崇高的道德境界密不可分;红色故事之所以感人肺腑,代代相传,与其蕴藏的优良道德言行息息相关。红色人物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彰显了社会道德高度,为当代公民提供了榜样示范,树立了道德标准,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

红色人物的革命精神包含了各种高尚的道德品格,红色故事包含了所有优良的道德言行,对为当代人提供榜样示范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老一辈革命家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其事迹及精神有助于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习近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诞辰时发表讲话,并在多个场合赞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德,提出要传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革命精神。如学习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19];学习周恩来同志“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20]。2019年9月12日,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21]。老一辈革命家始终是中国人民的道德楷模,他们身上闪耀着的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可贵的精神食粮。其二,许多革命战士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其事迹和精神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22],都具有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是当代人的学习榜样。尽管时代变迁,但红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在今天仍震撼人心,有助于规范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

红色资源包含许多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不断挖掘诠释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能够总结出各种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范例,为德育树立各类道德典范。一是树立爱国主义典范,如为反抗日军侵略重返战场、为国捐躯的佟麟阁,不顾个人安危、形势危急为民主奋斗但不幸被特务射杀的闻一多。二是树立集体主义典范,如为保全体潜伏人员安全在烈火中岿然不动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为战略全局带领中原部队在大别山坚守十个多月的李先念。三是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典范,如在各种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的何功伟,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等20多万字文稿为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终结的方志敏。四是树立艰苦奋斗典范,如虽已年过四十不顾战士劝阻仍坚持翻山越岭几百里去挑粮的朱德,坚持住在延安两孔普通土窑洞里穿着反复打补丁的衣服、用一张四角不稳且经常摇晃的桌子办公的林伯渠。五是树立实事求是典范,如曾到寻乌、东塘、兴国等多地研究调查后写下《宁冈调查》和《寻乌调查》等调查报告的毛泽东,带领农村调查团开展15个月实地考察研究并写下《出发归来记》的张闻天。六是树立开拓创新典范,如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并联络促进北京和湖北等各地党组织建立的陈独秀,领导建立北京早期党组织并在工人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七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如曾在一个星期内仅休息13个小时、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周恩来,主动承担最苦最累的工作、在炭窑崩塌的危急时刻为救战友而牺牲的张思德。八是树立团结友爱典范,如长征中将组织分配的壮马让给他人而自己扶杖步行两万多里的徐特立,不分白天黑夜到山上、街上、难民窟免费为工人看病且对难友留餐留宿、给足盘缠的彭泽民。九是树立严于律己典范,如夺下敌人的物质仓库后将百货用品削低价格卖给群众和财政部的同志而自己一样没买的张其德,为节省国家开支退回编写组送的好纸印刷的稿本和秘书领的普通稿纸而带头坚持使用“更生纸”的刘亚楼。总之,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是无数革命者的共同特质,都能树立起最令人信服的道德楷模,追寻出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使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据可依,提升德育效果。

先进革命人物的道德言行,与当今社会中的道德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为当代人的道德判断提供了有力参考,对于规范当代人的道德认识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对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基于红色资源开展的各类活动为德育提供引领道德风尚的重要依托

时代更迭,红色资源应时而变,红色遗存在持续开发和维护中令人神往,革命文艺在坚持守正和创新中引人入胜,革命精神在不断挖掘和阐释中历久弥新。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始终在社会中树立着道德标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红色资源开展的各类活动通过合理有效地整合利用红色遗存、革命文艺、革命精神、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规范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引领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创新了德育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德育的覆盖范围,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依托。

基于红色资源开展的主题教育在社会中引领着道德风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等在全国范围内各党组织广泛开展,许多党组织都组织党员到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等地参观考察,集中培训学习,涵养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府机关、军队和高校等组织通过打卡红色景点、观看红色影片、组织红歌传唱比赛等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全民道德素养,切实推进了全国党员学习党史和革命历史,有效促进了党员道德教育,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气。

基于红色资源举行的庆典仪式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良好道德氛围。每逢建党、建军、抗日战争胜利和长征胜利等重大事件纪念日和革命领导人诞辰,通过举办庆典仪式,引起全民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学习革命精神,告诫全民不忘历史,继承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革命先辈优良的道德言行,有助于切实推进全民道德建设。如“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各有关部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通过组织庄严的典礼仪式、举办抗战展览、出版抗战图书、推出抗战影视作品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4]719。在主题文化活动中,通过组织公民观看主题影片、传唱主题歌曲和参加主题征文等活动,告诫全国人民不忘历史,传承并践行革命精神,有助于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红色文化主题比赛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主要内核。近年来,红色文化主题的比赛活动越来越多,以比赛或活动的形式鼓励人们关注、剖析和开发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吸引当代人目光的方式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如2020年上海旅游节开展的九大活动之一“启航之路·微听上海”项目,以上海红色文化为内容,带领市民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宋庆龄故居等红色建筑,在社会中营造了观红色建筑、听红色故事的氛围[23];上海举办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鼓励文创企业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第二届比赛将红色旅游路线设计纳入比赛范围,推动红色资源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大众视野[24]。此外,各地“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广大农村和社区等地进行惠民演出,其中不乏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为群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育的展开。

基于红色资源开展的主题教育、庆典仪式和红色文化主题比赛活动,类型多样,覆盖面广,引起了一波波学习革命历史、了解革命人物和传承践行革命精神的红色热潮,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有效地推进了德育更加广泛深刻地开展,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道德
红色是什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红色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