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银饰的“节气”里
——同济大学非遗研培教学实践

2021-11-26 02:09宋善威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银饰节气

宋善威

自2016 年3 月开始,同济大学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当时称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8 年参与)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研培计划也丰富了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了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承创新功能。[1]

同济大学严格遵循“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指导思想,让传承人、设计师和非遗相关从业人员了解非遗基础知识和国家政策,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培育传承人的设计创意理念和设计实践能力,以此来带动全国各省市创意力量的生发,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至今,同济大学已承办了12 期非遗研培班,全国范围内参加学习的非遗传承人已达370 余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回当地后起到了“传帮带”的带头作用,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跨界创新意识的新生力量,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一、开展银饰锻制技艺研培项目

2021 年3 月10 日,同济大学“银饰锻制技艺”非遗研修班(以下简称“银饰班”)举行了开班仪式,为期一个月的银饰班拉开了序幕,这是同济大学举办的第十二期非遗研修班。参与研修的学员主要是来自云南省、福建省、贵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以从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为主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相关企业、工作坊的业务骨干、设计师和部分管理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学员共有22 位,均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研修期间,银饰班设置了由基础知识课、观摩交流课、创意设计课、创作实践课、成果展示及论坛五大模块组成的23 门课程,220 课时,其中约 1/2 的课程内容为设计实践及创作课程。银饰班共邀请了19 位跨院校的教授及副教授、国内外行业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为学员们授课。银饰班采用同济一贯的研培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思路实施教学,并着重在银饰及银器的产品化和品牌化创新实践上进行尝试,期望传承人能有更好的创新和突破。

1.研培理念

同济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科,目前在全球的QS 排名为第13 位,在亚洲列为首位。本学科依托学校的设计学科优势,遵循“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国家研培目标,本着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与师资安排,构建起了具有同济特色的“非遗+设计+生活”的研培理念,旨在让非遗融入日常,走进现代生活。

2.研培教学模式

经过对往期非遗研培工作的梳理和探索,同济大学已形成由生源招收、师资队伍、教学空间、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宣传推广、暑期回访、持续跟踪、实时互动等9 个环节组成的独特的研培教学模式,各环节之间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关联性、交叉性和动态性,收到了良好的研培成效。“非遗研培”的核心是“研”和“培”。同济大学在非遗研培过程中,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在“培”字上狠下功夫,不断地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师资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让研培实效最大化。同时,同济大学还在“研”字上进行深挖和解读,不仅在学习期间的不同环节让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深度探讨和交流,还要求学员们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印制成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课程的最后环节,专门组织举办学术研讨会,银饰班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和总结,分享经验。同济大学在“研”和“培”上做到两手齐抓,学习和总结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使每一期的研培班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认可。[2]

3.研培工作思路

同济大学在研培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为了使银饰班学员们在校期间能安心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研培班不断剖析工作内容,精心组织,用心策划;不断探究,完善管理,尽职尽力做好研培工作。

为确保银饰班研培工作有序开展,同济大学构建了由院校领导支持和协调,后勤集团提供后勤保障,设计创意学院牵头负责的组织构架;组建了由非遗研究中心、创意产业与文化研究室等部门组成的非遗研培管理团队。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组织了专门的教务团队实施管理运营,实行模块化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指派专人负责,精心组建师资队伍,制定教学管理计划。在课程设计方面,科学安排课程时间,以每一周为单位设置教学进度,让学员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循序渐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选用了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报告厅、创意工坊、中芬中心及同济大学博物馆作为银饰班的学习场所。其中学院报告厅和中芬中心作为讲座和论坛形式的授课场所;创意工坊分设了金工、木工、漆工、机械臂、3D 及数控雕刻等工作室,相关设施一应俱全,主要是用作设计实践教学场所;同济大学博物馆为展览评图场所。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服务,对学员们从入学到结业的各个环节的吃住行学等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明确分工,尽心做好研培服务工作。

二、“二十四节·二十四器”的银饰创作主题

为提升银饰班学员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济大学在非遗研培课程设置中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特别在课程拓展和实践环节安排了专题性的创作实践。在设计实践的环节中,拟定创作主题,配备专业的师资进行讲解和辅导,进行系统性训练,最终呈现出具有设计理念和内涵的作品。

1.课题由来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3]无论是传统的劳作,还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继承与发扬。[4]银饰班将“二十四节气”定为课程创作方向,并拟“二十四节·二十四器”为课题主题,以此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以及深刻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人类智慧融入作品的创作理念 。

2.创作辅导

银饰班的设计实践课题分为小组创作和个人创作两部分,各安排一周时间设计,围绕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元素进行创作。小组创作旨在培养学员们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创作的课程部分由范圣玺教授讲授和辅导;个人创作的设计训练,从创意、方案到制作均由学员独立完成,发挥学员的个性及特长,采用由孙捷教授领衔授课,其他设计教师协助辅导的教学方式。

在专业设计教师的辅导下,学员们选择不同的节气进行概念设计。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与社会生活共同融入而创造的文化时间刻度。节气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从遥远的天体运行到近身的生活劳动,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体认。[5]学员们结合各自对生活的体悟和以往创作的经验,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创作出一批功能合理、符合现代审美的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方案。之后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作品制作环节,学员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让创新设计的银饰作品以最理想的效果呈现出来。

3.作品展陈

经过前期的概念形成、中期的方案设计以及后期的成品制作,在大家殷切的期待中,学员们精心设计打造的银饰及银器作品在同济大学博物馆闪亮登场。展出的个人作品有20 件(套),小组作品为4 件(套),共计24 件(套)作品。作品均遵照“二十四节·二十四器”的主题要求进行创作,每件作品均以某一节气命名,由节气之内涵设计打造而成。展览设计采用半开合的帷幔式展示结构,并结合半透明纱幔和有机玻璃为主要展示载体,展览空间极具流动性和梦幻感,与银饰作品相得益彰。参观动线按照立春至大寒的二十四节气顺序进行排列,参观者沿着节气的变化欣赏不同节气的银饰作品,仿佛行走在银饰的节气里,让人叹为观止。

三、六个“相结合”的研培教学经验

非遗传承人群的情况存在较多复杂因素,如学员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年龄相差较大,从业经验不一,受教学程度参差不齐等。为了提升学员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在教学安排中充分考虑其特殊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结合银饰班学员情况,以及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梳理和分析,这里总结了六个“相结合”的研培教学经验。

1.固定课堂与移动课堂相结合

根据课程安排,除了校内授课外,还组织学员外出观摩和交流,采用固定课堂与移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银饰班学员由教师带队,先后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和上海玻璃博物馆等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场所。通过教学空间的变换和现场讲解,学员们不自觉地结合传统工艺理论和设计创作中碰到的相关问题,在观摩相关作品时进行对标分析,以便能快速理解,现场解决问题。同时,学校还安排大家去学员熊璟的工作室参观交流。学员们自发的沟通与探讨,触发反思与评价,对银饰生产、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收效颇佳。

2.教师讲课与学员分享相结合

除了请专业的师资授课外,课内还安排了学员们上台讲解和分享的环节。来自全国六省一市的银饰班学员,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高超的手艺,同时大部分也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每位学员都有拿手绝活和丰富经验。请他们上台分享工作经验和生活体悟,对大家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思想碰撞和切磋技艺的好机会。

3.非遗研培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非遗研培反哺设计教学与研究,教学相长。在非遗研修班授课的教师们,很好地将非遗资源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课程教学。本科阶段主要以课题的方式与非遗项目结合,进行认知学习和专题设计;研究生阶段则深度展开非遗与周边领域的相关研究,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的设计教学互融互生。其二是课题研究。受非遗研培的影响,部分教师开始转向非遗为主导的研究,申请国家相关纵向课题,发表研究论文,编撰非遗类书籍。其三是设计研发。结合非遗的文化元素进行设计研究,研发创新产品,并与市场结合,赋能非遗产业,融入当代生活。

4.传统技艺与设计创新相结合

手艺是传承人的特长,但设计创新是他们的短板。面对非遗学员普遍存在重工艺、轻设计的现象,学校针对银饰班设置了时长两周的创新设计课程,让学员了解现代设计的现状,了解设计的原理和理念,了解创新设计的方式方法,增强对设计的感性认识,提高设计认知能力;同时强化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教学,使学员在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化建设方面有所收获,为以后的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5.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

银饰班的每位学员在学习期间除了要完成一件个人创作的作品,还要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进行联合设计,分小组创作作品。在设计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实行个别辅导和分组讨论,围绕“二十四节·二十四器”的设计主题开展作品创作。学员们通过全过程、系统的设计训练,掌握设计的方式方法,回去之后可以以点带面,带动身边的传承人运用当代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喜好的作品。

6.学习实践与理论总结相结合

学习的最后环节是举行一次较为规范的学术论坛,该论坛是对银饰班学员在同济大学一个月学习的总结,也是研培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学员们拿着大家共同编撰的学习心得画册,分享各自体会,并对学习过程、制作技艺和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畅所欲言,展望未来。通过总结,回顾一个月来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全面梳理所学知识,以此引导学员们养成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方式,逐步成长。

四、结语

目前参与国家非遗研培计划的院校有121所,每所院校均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进行非遗研培教学。同济大学利用设计学的学科优势,在非遗研培的课程设置上,以设计创新课程为主导,以非遗理论和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银饰班的学员们在饰品设计研发、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审美、创新、市场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同济设计继续赋能国家研培计划,以“非遗+设计”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设计创新为推动力,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研培目标。整合社会资源,结合教育、文旅、文创、产业化、品牌化、宣传推广等内容,着力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研培理念做透做实。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策,帮助传承人群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激发非遗传承的活力,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促进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非遗研培不仅要让每一位传承人做到学有所获,更要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意识,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新之路还需坚持传统技艺及文化精髓,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精进;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迎合时代需求。希望传承人能在今后的非遗传承道路上弘扬工匠精神,授徒传艺,提高传承能力;激发创造活力,跨界融合,文创出新;加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让非遗华丽转身,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银饰节气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浮雕银饰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