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第十一条提出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此次会议上,习近平也指出我国“尤其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1]。2017年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加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由此可见,我国非常重视新型智库的建设,并对此寄予了厚望。
目前,我国新型智库影响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式。(一)承接课题项目。这是我国智库最常用和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政府部门将相关课题委托给智库机构,在计划时间内,智库将研究成果提交给委托部门,选拔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呈交给高层领导参阅。(二)内部出版物。我国大型的智库,尤其是著名的官方智库,均有出版社和直接报送给高层领导阅读的内部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三)专题研究班。我国在重大政策制定时,在各省区的党校和行政学院举办专题研究班,就相关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和商榷,研讨结果可以进入决策程序。(四)集体学习。每年我国智库部门都会请一些专家进行授课或召开各种会议,尤其在重要决策前,都会进行集体商讨和学习。(五)网络力量。网络传播具有快速、便捷、成本低的优势,一部分智库通过网络建立自身网站,宣传研究成果,组织网络会议展现智库实力。这些途径对于新型智库影响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我国智库的影响力在逐步提升[3],一部分新型智库被大众所广知,但是对于建设新型高质量智库而言,影响力的提升途径显然是不足的。
在《全球智库报告》中,理论上来讲,中国智库前100名应当有20名左右,前10名中应该有8名[4],实际上前100名却只有8名左右[5],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实力不相匹配。而且目前中国被世界承认的智库有400多所;但是据中国软科学机构统计,我国智库有2500所左右。谢曙光、蔡继辉主编的2020年新版《中国智库名录NO4》,按其所属系统分为党政系统智库、科研院所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合作智库等六大类,共计1537家智库,每一所智库都详细标记了中英文名称、主管单位、成立时间、第一负责人、办公地址、网址、电话、传真、邮箱以及研究领域等内容,比《中国智库名录NO3》新增189家智库。[6]由此可见,中国智库的实力也许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只是不被外界所了解,造成新型智库影响力有限,隐形地影响了在全球智库排名中的结果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智库大部分属于体制内的智库,智库的主要业务也来自政府部门的项目合作,智库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项目收入,更注重在政府内部进行宣传和推广[7],缺乏在国际、公众、媒体等机构推广宣传的动力和动机。具体而言,忽略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国际化意识淡薄,不善于在国际项目上发出中国智库的声音,国际项目承接有限;公众影响力重视程度不足,研究成果的载体期刊和书籍质量不高,公众宣传力度有限,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有限,会议形式单一;媒体影响力采取方式缺乏多元化,网站建设不完善,网站没有采取多语种,忽视新媒体力量的传播,传统媒体力量也没有发挥到极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智库影响力的提高,阻碍了我国智库跨出国门和迈向世界的步伐,致使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地位反响平平。因此,如若实现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那么不遗余力采取多种策略提高智库影响力,是提升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质量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
1.树立国际化意识
中国智库需要面对的现实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个国家彼此联系、相互依赖,成为了利益综合体,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智库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新型智库如果想成为全球智库的佼佼者,就应当融入全球化浪潮中,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西方智库起步早发展较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而中国智库起步晚发展落后,应当加强与西方智库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其经验吸取其教训,树立全球化意识,培养国际性的视角,最终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2.研究国际性问题
我国智库如果要获得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应当转移自身研究重心,由低头目光狭隘地倾注国内问题转向抬头开阔视野研究国际问题,而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智库应当在国际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各国也期盼中国智库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聆听中国智库的真知灼见。中国智库应当开拓研究领域、拓展国际视野,更加关注与世界各国利益相关的国际性问题,比如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世界恐怖组织、国家网络安全、核武器等国际性问题[8],力争在这些方面提出具有创新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的政策建议。中国智库应当做思想市场的领导者,而不是思想市场的跟随者,平时努力做好各类国际性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善于主动地发出中国声音,利用各种媒介传播研究结果,抢占国际话语权。这些国际性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容易吸引国际研究员的注意力,在关注研究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了中国智库,进而提高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影响力。
3.承接国际性业务
世界上许多著名智库都善于承接国际性的业务,中国也应当加强承接此类业务项目,积极努力寻找合作机会,不仅可以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库专家、学者参与中国项目的研究,提升研究的质量,激发思维的多元化,注入创新的血液;而且可以积极地参加国际智库间的项目合作,提升中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培养具有国际性思维和业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某些实力雄厚的中国智库还可以在海外直接设立研究机构,便于开展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雇佣当地的研究人员,更能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加科研项目的实时性和针对性。同时,中国智库还可以招聘具有母国学历背景又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对自己国家国情文化非常了解,有利于国际性业务实际开展,而且又可以按照中国研究习惯和模式进行。此类举措扩大了中国智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世界更多学者了解中国智库,加入中国智库。
1.承办学术期刊
智库应当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出版社和杂志社,并不断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成国内甚至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刊物,出版精品书籍、吸纳高水平高学术的文章,促使刊物成为智库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传播的平台和工具。[9]智库也可以就社会热点、重点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专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采用各种媒介方式进行传播,对公众和政府施加影响。如果研究报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事件,可以以政府内参刊物的形式发表,促使政策建议尽快地传递到政府部门,提高理论转化为政策的效率。此外,智库可以对阶段性研究成果或某社会话题发布快报,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文字,影响公众舆论。智库机构还可以创办发展年鉴和各种皮书,一方面加深公众对智库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推荐高质量文章供大众阅读和参考,以此引导和影响公众。最后,智库可以设置议题,通过媒介集中、突出报道某类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强化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设计公众议事日程,从而影响公众舆论。
2.引导公众意识
基于自身专业优势和科研实力基础,新型智库就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汇总成研究成果,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各种传播工具传递给大众,从而影响公众判断,解决公众疑问,纠正了社会公众认识中的错误和偏差,最终引导了公众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智库应当立足于现实,本着价值中立的立场,实事求是地做研究[10],切忌为了迎合公众的口味和博得公众的眼光,做出一些虚假的数据和成果,让公众在错误认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经过专业知识和事实研究锤炼的研究成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事实的考验,正确地引导公众意识,进而影响政治决策。
3.召开学术会议
智库应当经常性举办各种会议,比如研讨会、培训会、纪念会、报告会、知识讲座、成果发布会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不仅包含学术专家、企业家、著名记者、政府高官等,而且还可以以会议邀请的方式,通过提前申请名额,邀请对会议感兴趣的大众成员参与会议。通过这些会议,智库可以与政界、商界、学界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身的见识,提高智库的影响力,还可以大力宣传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成果的受众范围,进而起到引领社会公众思想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政策建议能否被政府官员接受并应用到政策制定中,不仅取决于智库研究人员的个人能力,也取决于能否被媒体传播、宣传并被大众了解和接受,所以媒体在研究成果从文字—政策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智库网站建设
网络传播具有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双向互动、沟通迅速便捷的特点,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已成为智库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中国智库网站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谢曙光教授在编著《中国智库名录》中,也曾因为某些较为出名的智库没有自己的网站,而无奈放弃收录。有些智库虽然拥有网站,但是网站建设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栏目,更新信息内容非常缓慢,更有甚者,划分为内部网站和外部网站,外部网站只是表象的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另外,很少有智库具有双语及以上语言种类,无形之中限制了智库的访问量。总体上来讲,中国新型智库尚未充分意识到网站宣传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尚没有树立网站影响力的观念。
首先,新型智库应当从观念上意识到网站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互联网思维,拥有全球性视野,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着重装点智库网站门面,把智库网站打造成传播信息和提高影响力的突破口。[11]其次,做好网站建设规划,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设计,不仅栏目划分清晰明了,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便于浏览者找寻所需信息,而且应彰显智库的特色和专长,便于浏览者了解智库及其产品。再次,注重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及时上传智库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可以就相关问题报道最新国际进展,善于运用图表和图片,进行形象化论述,也可以播放视频、音频,吸引浏览者驻足。复次,应注重网站的多语性建设。目前中国智库的网站大部分只有中文一种语言,非常不利于国外浏览者的访问,而西方发达国家智库的网站至少具有两种语言,拥有多种语言的智库不在少数,五洲四海的国际访问学者占据了访问总量的相当大部分。中国智库应当注重网站的多语性建设,就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多语性设置。一方面可以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宣传产品和成果;另一方面加深国际学者对中国智库的了解,无形中提高了中国智库的国际地位和品牌效应。最后,加强网站合作,建立友情链接。智库可以与知名网站进行合作,比如与百度、360浏览器、新浪等进行合作,也可以与国际、国内著名智库网站进行合作,建立友情链接,浏览者在访问某一网站时,可以点击链接,直接访问其他智库网站,被链接访问的次数越多,表明智库的影响力越大。
2.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力量
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对政策的见解和观点,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这就要求智库不仅应做好政策咨询服务,还需要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民心和民意,同时向民众解读政策内涵和外延,促使以互动、迅速、虚拟为特征的网络新媒体成为新型智库与外界互动交流最为有效的途径。
新型智库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自媒体工具,目前微信、微博的用户群比较多且简单易操作,智库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传播智库的产品和成果。智库专家也可以建立个人的微信和微博,主动与用户发生互动,及时了解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问题。[12]为了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智库还可以借助国际社交软件,比如Facebook、GaGahi、Twitter等工具,向国外友人传递智库产品和研究发展动向。此外,新型智库可以借助论坛、博客、贴吧等新媒体力量,与用户沟通互动,还可以建立专属的手机客户端APP,主动向用户发布最新智库动态,推广最新思想和观点,不断提高智库的网络影响力。
3.善于运用传统媒体力量
新型智库应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展示智库的最新观点和思想,教育和引导公众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新型智库应加大和媒体的合作力度,以阳光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媒体沟通交流和互动,开展专题研讨和解读;也可以开办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提高研究成果的媒体曝光率;还可以与外媒进行合作,把研究成果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宣讲和解读,避免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和误解,从而促进新型智库影响力的提高。
国外著名智库非常注重影响力的提高,所以世界顶级智库已经被世人所知晓,也被大众所信服。我国新型智库的实力也许远超人们的认知范围,只是没有被外界所了解,唯有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努力提高智库影响力,才能让我国新型智库如虎添翼般从国内走向国外,从内秀走向外扬,实现我国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