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庆宇,桂 玉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2019年,河南省人均GDP居全国第17位,而河南省GDP总量居全国第5位,这反映出,目前河南GDP居全国第5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河南的人口较多。如果河南的人口减少,按照现有人均GDP水平,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将进一步下滑。如果能够提高河南的人均GDP,河南经济在全国的排名将显著提高。
依靠人口多的优势,河南人均GDP只要达到湖北省的水平(湖北省人均GDP为7.76万元,居全国第8位),那么河南的GDP就可以超过山东,居全国第3位。这反映出,河南的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如果人民个人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河南经济将轻而易举地大幅上涨。
河南省人口规模居全国第3位。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应该是该地区人口的经济需求的体现。人口多则经济需求大,经济需求大则经济总量自然大。假设全国人口的经济需求是相同的,那么河南在全国的经济排名应该与河南的人口排名相同,河南应该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第二大省山东之后的第三经济大省。
然而事实是:目前河南省GDP居全国第5位,人口少于河南省的江苏省、浙江省超过了河南。这同样说明一个问题:河南人的经济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河南人口中蕴藏的经济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河南的人口优势未被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河南人口在经济方面的活跃程度未能达到江苏人口、浙江人口的水平。
第一,人才流失。有一种说法:河南是人才流失率最高的省份。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河南人口多,人才自然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河南的城市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城市竞争人才时不具备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许多人才到外省就业。高考时由河南考去外省的人才在毕业后较少流回河南,河南本省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多数选择外省。在竞争全国的人才时,与沿海省份相比,河南的优势不明显。
第二,劳动力流失。据估计,河南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6.3%。而且出省务工者必定是河南最为优秀的劳动力,因为身体不好、不具备就业优势的劳动力一般不会外出打工。河南省内如果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本省劳动力就不会、不必流出,这些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也将提高河南的经济数据。
第三,人口流失。据估计,每年有超230万人离开河南。虽然河南人口基数大,这种人口流失似乎影响不大,但河南如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人口流失就不会出现。
第四,人口未充分参与经济发展。除失业现象外,由于人口多、岗位少,有一些已就业人口在事实上处于半失业状态中。所谓“半失业”,是指相关人口的工作量并不饱满,因此收入不高,这种工作状态使相关人口仅能解决生存问题,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将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发挥出来、促进河南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河南不缺劳动力和人才,但河南缺少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河南的很多人才、劳动力在为外省工作,河南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工作岗位,主要由企业提供,因此河南应谋划增加企业数量。
从理论上讲,提高河南省的经济竞争力可借鉴东南沿海省份的经验。一是提高群众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育人人自主创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社会氛围。二是构建自由的营商环境和公正的法治环境,降低营商成本,鼓励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三是培育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和外国市场。四是以项目落地为抓手,发展民用工业、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如果能够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则更理想。五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等等。但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
例如自改革开放起,东南沿海省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曾取得突出的成绩。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市场明显萎缩。2020年疫情暴发后,海外市场进一步萎缩。目前许多外向型企业已遭遇经营困难。[1]在上述情况下,与2020年疫情暴发之前相比,河南的宏观经济战略应该从“目光向外”转向“目光向内”,应该从构建外循环为主转向构建内循环为主,应该苦练内功,把河南省的盈利能力增强,应该更加注重从本省内部寻找发展经济的动力,依靠河南人口规模的优势形成全国一流的内循环系统。
通常,人们认为河南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但区位优势并不等于盈利能力。一个省的企业能够把产品卖给外省、能够从外省盈利,这才是一个省的盈利能力。即便全国的许多货物经过河南地面而实现流动,但外地货物、人员只是在河南大地上一走一过,那么即便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河南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盈利。河南的区位优势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各个省的产品都很容易进入河南市场,河南人民的钱往往用来购买外省的产品,那么这部分钱就被外省赚去了,河南本省的企业赚不到钱。
因此,河南内循环系统的建立,应强化供给侧——河南在需求侧是具备优势的,河南在需求侧的优势是由人口众多的特点形成的。河南应当积极建立更多的企业,实现更多的自主供给,增强河南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增强河南省的盈利能力。具体来说,目前河南人民的很多消费品是从外省采购的,河南能不能更多地自主制造有关消费品,从而减少本省的消费能力的外流呢?如果河南人民的经济需求由本地企业满足而非由外地企业满足,那么河南企业的发展就自然会比较好,本省企业发展得好,就会为本省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循环。当然,河南如果形成更多能够满足外省经济需求的企业,则更加理想。
在挖掘河南内部的经济潜力时,除了培育河南本土企业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充分开发利用河南的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产生经济价值。人口是一种资源,如果开发得当,能够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巨大价值。
众所周知,人口多,不意味着经济一定好。因为如果人口不能有效参与经济活动,那么人口就不可能对经济做出贡献。目前河南省的人口并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潜力,是河南省的经济排名与人口排名不相称的原因。要想使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两个途径。第一,让人口自主地在经济中更活跃地发挥作用。第二,将人口组织起来,从而让原本并未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口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前一个途径,主要靠个人,政府只能间接地引导。后一个途径,才是政府可以开展工作的方向。
河南要想使本省人民充分地参与到经济建设、减少“部分人口处于失业、半失业、非充分就业状态”的现象,除了应鼓励人民自主创业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对劳动力的组织,将群众组织到经济建设中来。
要想将人口组织起来,可以依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当然,此外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私营企业是政府可以加以鼓励,但无法强制命令的。而外资企业在近些年发展势头已经明显减缓。因此,为了加强内循环,河南省应该重视发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作用,有条件的政府应大胆地开办国有企业;在政府没有能力开办国有企业的地区,政府可以鼓励民间成立集体企业(包括各种农业合作组织)。[2]如果河南省能增加一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则这些企业将实实在在地提振河南经济;这方面的工作,是政府能够做的,但前提是必须突破思想上的顾虑。
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吸引外资企业、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上,对大力发展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有所顾忌。但中央的政策一贯是“两条腿走路”,即在支持私营、外资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主张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央从未规定各级政府应限制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2020年8月,《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们也要十分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资本主义国家,也依靠国有企业才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步。例如“进入70年代,普鲁士政府逐步收购私营铁路,不到10年,大部分私营铁路转为国有。德国其他各邦也先后效法普鲁士,实行了铁路国有化政策。普鲁士政府还通过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利率调整,影响或控制工业革命的进程,并直接投资兴办了许多国营煤矿和炼铁厂,如鲁尔煤田的煤矿几乎全部是由国家经营的”[3]。美国也曾依靠国有企业,二战时,“美国国营企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制造业中的2/3新建厂房设备皆由国家投资”[4]。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国有企业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利用国有企业壮大自己。
在发展公有制经济过程中,除了有条件的政府可以自主开办国有企业之外,应突出重视集体企业的发展。改革开发初期,乡镇企业曾异军突起,许多乡镇企业就是农村集体企业。在外循环不稳的时代,应当积极促使河南集体企业实现第二轮异军突起。其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人民群众有创业的意愿,但如果一家一户搞创业,因为规模小,因此抗风险能力低,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人民团结起来集体创业,则抗风险能力强,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5]第二,普通人创业并不容易,经验表明,成功的创业,往往在于有好的带头人。如果采取集体创业的形式,那么乡镇政府、村委会乃至县、区政府、市级政府各委办局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成为好的带头人。创业带头人不必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各级政府完全可以成为群众集体创业的指路人,在实质上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如果得以建立,自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自然可以将更多人民组织到经济活动中来,自然可以使更多的人口变成经济中的活跃因素,从而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
具体的政策建议是:
第一,在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的时代,应该将寻找经济发展动力的重点从外部转向内部。河南内部的经济动力,来自形成强有力的内循环,来自增强河南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建立更多的河南省自主的企业,来自让河南人口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让河南人口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能够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应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要创造就业机会,就不能仅仅依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而应该鼓励各种合法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政府应大胆建立更多国有企业并通过组织牵头,引导各地区的群众建立一批集体企业,从而创造就业岗位,形成经济发展的动能。如果政府有创建本土企业的能力,就不能因为观念上的桎梏而束缚手脚、不敢去创建企业。创建企业,利国利民,但要注意克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不良倾向。[6]
第三,应破除不敢建立、发展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观念。在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应当将“成功地建立、发展本地区的国有或集体企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绩。因为国有、集体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
第四,政府对国有、集体企业要加强监管,确保国有、集体企业健康发展。但国有、集体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要选择有办事能力、有干事热情、有责任意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情怀的企业负责人。因此在发展国有、集体经济时,要选择有能力、有热情的干部,更要选择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情怀的干部,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为政府和人民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为本地区的人民打造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第五,各级政府应大力引导、鼓励集体企业(合作社)的建立。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在集体企业成立之前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没有外部引导,群众很难自发搞集体创业,政府把群众的创业意愿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集体创业的契机;在集体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扮演监护者的角色,确保集体企业在正确方向上发展,帮助集体企业规避各种风险,但不能过多参与集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更不能对集体企业采取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集体企业的起步不容易,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容易。
另一方面要以群众自治、自为、自有为集体企业的基础。在建立、发展集体企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要相信人民有智慧、有能力,要依靠人民自己发展自己——但前提是政府要适当发动群众、牵头整合民间资源。政府可以把招商引资的精力分出一些,用于组织本辖区的群众开几次会,让群众发言,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形成多数群众的意见,确定本地区的一两个项目,之后通过集资、集体管理,发展这一两个项目。
政府在号召建立国有、集体企业时,要坚持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干部、群众的自主选择权,只让那些真正愿意、有热情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干部、群众参与进来,不强迫其他人参与进来。
第六,市场经济有风险,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有失败的风险。但应当认识到,不能因此就不敢建立国有、集体企业。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但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前,政府对风险要有科学判断,使风险保持在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有关风险影响政府形象。
第七,除了可以尝试集体办企业之外,还可以尝试集体办社会。例如,有些地区严重缺乏高中,政府一时又没有资金投资兴办,那么当地政府可以尝试通过群众集资的形式办一所高中。由于群众的孩子要上学,因此有关群众就会有集资办学的热情,出资的群众一般不会像其他经济投资那样在意有关收益。类似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探索。前提是有关政府是否愿意出面牵头,是否愿意回应社会需求,是否敢于、乐于做群众工作。
第八,要坚持同步鼓励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发展的原则。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避免人为制造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
关于如何发掘河南内部的经济动力、如何提高河南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许多工作思路可以考虑。本文提出具体的建议未必符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但“发掘河南省内部的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河南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这两个工作方向是值得重视的,本文的有关建议仅作一家之言,以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