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 刘晋玮 / 陈霞
在北方地区,社火是汉族群众组织的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古老而悠久。“社”指各种表演,“火”是热闹、红火的意思。所以,社火就是在民间群众组织的各种红火热闹的表演活动。在张家口地区,民间社火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从祭祀活动中萌芽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娱人娱神的民间艺术活动。尤其是在重大节日中,张家口地区的群众就会自发的组织社火表演,规模有大有小,锣鼓喧天,气氛热烈。在张家口本地的社火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蔚县的拜灯山、宣化王河湾挎鼓、阳原曲长城背阁、万全打棍等。这些丰富的民俗社火活动,极为生动的展现了张家口社火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化,也彰显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民间社火的文化价值、民俗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并且推进了张家口地区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张家口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社火进行简单的陈述,并提出民间社火走向舞台艺术的思考和策略。
在张家口蔚县地区的民间社火中,以“拜山灯”最具有代表性。作为本地古老的民俗社火活动,冯骥才称赞蔚县“拜灯山”为“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蔚县的“拜灯山”表演主要以上苏庄村最具有代表性,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期间组织和开展。蔚县的民间社火活动“拜山灯”产生的年代较早,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相关的文献记载。“拜山灯”在将近五百年的文化传承中,依托民间社火活动平台,通过老百姓的文化传承,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蔚县“拜山灯”的表演形式独具风格,营造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拜山灯”民俗活动的大致流程分为四步:“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不仅非常的具有仪式感,而且边歌边舞的群体性活动,保留了民俗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蔚县“拜灯山”在传播传承中,也将古老的习俗和表演进行了传统的保护和呈现,展现了本地极为深刻的民俗文化底蕴,高度的将“祭祀、民俗、娱乐”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张家口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社火形式。
长城背阁是张家口阳原地区民间社火中的主要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舞蹈表演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长城背阁的产生最初期是用于祈福娱神的,也是从祭祀舞蹈中脱离出来的民间社火。这种舞蹈只在阳原地区的民间较为流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为其热闹非凡,非常具有观赏性,因而当地的百姓非常的喜欢,现在多用于民间节日中进行表演。阳泉的曲长城背阁就是表演者将一个2.5米的高木架绑在身上,通过木板和铁棍再分为两层,将年龄为七、八岁的小孩的腿和身子用布绑紧站立在阁上。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穿着艳丽的服装、脸上画着妆容,站在阁上的小孩好像悬在半空中。抬阁者在最下方作为支撑,上面的小孩进行各种舞蹈表演,非常的吸引人,背阁的大人和阁上的小孩进行优美的舞蹈表演,做出各种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非常的具有观赏性。在进行曲长城背阁的舞蹈表演时,由大人的舞步节奏决定律动,背阁上的孩子随之进行不同的动作变换。并且,还会根据音乐的伴奏风格和韵律进行舞蹈表演技巧的调整。此外,长城背阁还有单背和双背的区别,相比较,双背的舞蹈难度技术更大一些,因为大人要背两个小孩子,还要配合两个孩子的舞蹈表演,因而难度技术更大,但是精彩度也更强。
张家口宣化地区的王河湾挎鼓也是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社火形式,主要以王河湾村以及周边村落表演为主。作为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宣化王河湾挎鼓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为了使传统的挎鼓更符合现代的表演方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艺人对王河湾挎鼓表演进行了不断的艺术改革。尤其是对表演道具挎鼓进行了改良,打造了木梆、皮面的八面挎鼓。不仅在舞蹈道具的美观上得到了新的提升,而且在伴奏音色上也更加的动听。为了增强王河湾挎鼓表演的丰富性,还在舞蹈伴奏中加入了镲等乐器,以烘托热闹的表演气氛。当地表演王河湾挎鼓的民间艺人还成立了班社,取名“三关社”,他们的表演深受百姓的喜欢。王河湾挎鼓作为宣化地区的民间社火形式,大众参与性较广,作为群体性的表演,节奏韵律和风格特色都是极为鲜明的,为节日庆贺营造了喧闹的场景。
张家口万全地区的打棍也是本地重要的民俗社火艺术形式,属于汉族民俗舞蹈中的一种。万全打棍产生于民间,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形成了瑰丽多姿的文化艺术魅力。万全打棍在民间发展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并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打棍最初只是民间简单的舞蹈形式,后来在习武之人的改造下,加入了很多的打棍动作,实现了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也将纯粹性的舞蹈表演加入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万全打棍的棍法中样式多变,将舞蹈的优美和武术的飒爽进行全新的展现,在生动变化的棍法中,营造了恢弘的舞蹈气势。万全打棍注重场面的氛围营造,表演者扮成两队人马进行表演。在开始时会念道白交代对峙原因,然后两队人马拉开架势开始对打,使用各种棍法来打斗,非常的有看头,观众在旁呐喊助威。所以,场面非常的热闹红火,能够将气氛推向高潮,成为万全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民俗舞蹈表演形式。
由于张家口地区的民间社火都是广大老百姓的集体创作,也在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审美和精神追求。因而在民间社火的表演中,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较高,而且主要是以跑场的形式进行开展的。表演者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在参与民间社火活动中,感受民俗舞蹈文化的艺术魅力,往往很少去注重舞蹈内在的艺术性。因而,在张家口民间社火走上艺术舞台的转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突出民间社火的艺术性,更具舞台表演的美感,符合当前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标准。民间社火起源于生产力和文化水平尚不发达的时代,再加上民间社火的表演者文化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较低,因而这也导致了民间社火的舞蹈艺术审美性有所欠缺。有的民间社火表演者会刻意追求舞蹈表演的技巧性,为了博取大众喝彩,从而也忽略了舞蹈的欣赏性。
例如,万全的民间社火打棍在表演中,加强了舞蹈与武术的融合,尤其是一些舞蹈动作直接就是从武术套路中演变而来的,所以舞蹈的表演较为生硬,缺乏艺术美感。尤其是舞蹈中棍法和音乐节奏的配合,使舞蹈的表现力缺乏细腻化,而是更注重气势的营造。所以,出于这些问题,在民间社火的舞台化艺术实践中,要从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舞蹈姿态的优美性以及舞蹈表演的舞台美感等层面,进行新的舞蹈创编和艺术呈现。从而改变民间社火一层不变传统的舞蹈套路,而是更具有舞台细腻化的创编和表现,融入更多丰富的民间舞蹈元素,赋予民间社火更为现代化的舞台效果,能够以更突出的舞蹈技巧和审美获得大众的好评。
民间社火是面向于大众的民俗活动,因而在人物的塑造层面较为粗放,对于人物的细腻化处理较少。因而,在张家口民间社火的舞台化进程中,除了对舞蹈技巧性和审美性的体现外,还要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生动性的塑造。因为,舞台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对于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动态化要求更高,因而张家口地区的民间社火在进行舞台艺术化的转变过程中,要在保持舞蹈表演的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大众文化审美的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在民俗活动中的社火表演,对于表演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能力是较为缺失的,所以这也是在民间社火舞台艺术化呈现方面必须进行的重点改进的内容。
例如,在阳原曲长城背阁的表演中,就要从舞台人物的艺术化塑造层面考虑,根据表演者的形象需要进行丰富化的舞蹈技巧编排。站在阁上的小孩机灵、活泼,因而每一个动作和表情、神色,都要展现出小舞者的风采。架阁者也要表现出热情洋溢的神情,与小舞者一起配合,做出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这样的舞蹈表演,更加突出了民间社火在舞台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将观众的目光吸引过来,激发大众对民间社火的观赏兴趣。观众能够在民间社火的舞台表演中,根据舞蹈表演者丰富的动作、表情变化,来感受不同表演人物的角色魅力。所以,民间社火在舞台表扬中,要以突出的人物形象设计和塑造来拉近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对舞台上的民间社火舞蹈表演印象更加的深刻。同时,也使民间社火的舞台表演更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符合大众文化审美需求,以更为创新的形式融合在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
由于张家口地区的民间社火表演在数百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会限制表演者的艺术创造力。而在民间社火舞台化的艺术创作之后,从舞蹈表现手法和内容的丰富度上都有了新的改观,尤其是在舞台表演内容的戏剧性上更加注重矛盾和冲突的剧情、情感的设计,从而调动观众的艺术审美体验。简要来说,民间社火的舞台艺术化转型,要结合舞蹈舞台艺术特征进行不断的改良,以观众审美追求来激发表演者艺术想象力。只有观众对舞台表演充满探索乐趣,在戏剧化的舞蹈表演中带动观众的情绪,才能实现民间社火氛围、意境的全面打造。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舞蹈技巧的呈现,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性和趣味感。
因而,在张家口地区民间社火的舞台化艺术创作中,要在舞台节目创编的时候就要加入丰富的故事情节,以戏剧性的创编手法,来推动舞蹈舞台艺术发展,让观众能够追随舞台剧情发展,而产生更美好的观看感受。例如,在万全打棍的舞台表演中,可以以古代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点,以打棍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两军对垒的画面,突出将士的英勇和威猛,通过生动的舞台化再现历史的风起云涌。因而,戏剧化的情景打造,也让观众通过打棍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了历史,学习了文化,品味了舞蹈,参与了民俗,也使民间社火的舞台艺术创新有了新的突破。
总而言之,民间社火作为最古老也是最有魅力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文化瑰宝。民间社火保留了民俗文化最精彩的部分,也生动的展现了群众在民俗文化活动中的精神面貌、审美追求以及情感特征。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张家口地区的民间社火在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的同时,也必须借助舞台化的艺术创新来不断拓展自身的传承途径,以更具艺术性、审美性的舞台表演来提高民间社火的艺术价值。因而,张家口地区民间社火的发展必须走舞台艺术化创作之路,使民间社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得以新的呈现,拉近广大群众与民间社火的距离,使民间社火得到更加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