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机制的形成与治理

2021-11-25 05:42黄梅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谣言受众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走进了第四次工业革命,“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5G已经到来,由此形成的媒介生态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谣言生成的“重大场景”,其形成有着特定的机制。因此,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治理不仅要关注谣言事件本身,同时还需要了解谣言形成的社会环境,才更加容易构建有利于增进公共利益的治理体系。[1]

一、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传播发生的重大变化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开放、兼容、共享的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不断和人类生活相融合的时代。在大众传播领域中传播技术将由数字化全面代替传统传播模式的转变过程。数字化技术目前最主要的运用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和移动技术,它带来的是即时交互传播。新闻业的数字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从“网络化”-“数据化”-“云端化”三个过程。数字革命以多种方式改变了新闻业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数字化带来了速度、创新、复杂性、社交性、联通性、可存储性、可搜索性,尤其是新闻业的灵活性。[2]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3]突发公共事件因其自身具有的新闻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传播工具和传播途径发生的深刻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也发生了堪称“质”的变化。

首先是公众参与到信息生产和发布的过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有较明确的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获得越来越多的参与新闻工具,通过自制“自媒体”,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过程之中。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89亿,其中短视频用就有8.73亿。尤其是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更加容易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其次是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传播具有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必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所以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扩散到受众,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加上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若没有及时辨别引导,造成网络谣言,再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传播媒介传播反复发酵,容易形成具有公共性危害的谣言,影响社会的稳定。

最后是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更广。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物质方面则是人力财力以及社会公共物质的损害,例如地震、海啸、台风、爆炸等,精神层面则是群体恐慌甚至社会恐慌。相比于传统媒介时代,数字化时代媒介传播的多样化,海量的网民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突发公共性事件在数字化时代具有公共性、周期短、突发性、危害程度大、范围广等特点。

二、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机制的形成

(一)数字化技术加快了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

数字化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技术的进步为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奠定了基础,催生出数据新闻、直播、短视频、VR/AR沉浸式新闻等多种传播样式,主要表现在媒体融合加快和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模式迅速发展。[4]

首先体现在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采编写和实时传播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信息随时共享并通过不同的平台把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相比于传统媒体,融媒体的传播速度也加快。其次是随着网速的不断提速和终端普及,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发展迅速。《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于2020年就已突破9亿,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更是达到了22625.4亿元,短视频成为了继即时通信的后的第二大网络应用,这些“网红”、大V拥有众多的粉丝量,传播速度惊人。再次是網络直播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为衍生更丰富的直播形式提供了技术条件。[4]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自身具有强大的关注力,很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度。与其他场景下的网络谣言相比较,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更为吸引人和博取关注。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疫情期间信息相对于较为闭塞,大多受众都是通过网络终端获取疫情发展情况,在媒体和信息需求达不到平衡的情况下,受众恐慌,容易滋生谣言。仅 2020年1 月 19 日到 2 月 28 日,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各地提交的谣言 就达284 条,据统计,这些谣言大多是通过短视频、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兴技术快速传播并不断发酵,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发酵到接近300条,所以说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也加大了谣言治理的难度。

(二)“圈层”文化的繁荣加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可信度”

不断成熟的网络技术为虚拟网络成为现实性提供了现实可能,受众通过网络进行生活、工作、社交等等,近年来,在网络空间中,根据兴趣爱好、专业群里、认知需求凝聚起来的“圈层”,因其容易产生的情感共鸣使得信息传播更为深入,所形成的网络社交模式也使得信息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网络生态的人际、社交、圈层传播很容易形成“心理群体”,从众现象也会愈发凸显,加之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虚拟性的网络成为了具有感情色彩的转发评论,也为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增加了“可信度”。谣言的生成、演变机制愈发复杂和变幻,对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愈加难以判断和控制。[5]

特殊状态下,受众的情绪容易倾向于非理性判断,丧失判断意识,逐渐形成“沉默的螺旋”,在“圈层”之中通过所谓“贴近”的人际关系,网络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完成了谣言的再次传播过程,即最终达到“加信”现象。在新冠疫情战役当中,诸如“吃板蓝根、双黄连等可以预防新冠肺炎”、“高福和钟南山对“打不打疫苗”说法不一致”、关于“钟南山说”和“第二个疫情高峰”的真相等等,由于和受众息息相关,一旦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圈层”传播就会深信不疑,加强了谣言的“可信度”,一定程度上会阻滞了疫情防控。

(三)“谣言”搭车现象拓宽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范围

“新闻”搭车指的是是指某一新闻事件在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形成网络舆情后,其他与主体新闻事实类型、利益或者地域等具有相关性的问题集中出现,且广泛传播,从而进一步引发舆论反响的新闻与舆情传播现象。[6]“谣言”搭车亦是如此,一个谣言出现,如果没有及时控制住,与其相似或是有关的谣言将会进一步发酵。

2020年6月一名农家子女陈姓在报考成人教育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年被别人冒名顶替了,此事件一经发布则迅速被发酵,到后期则出现不少网友自爆被顶替两回、三回等等,经证实实为谣言,为的是就是夺取关注博得同情。最后引发得该舆论掺杂者谣言牵扯出“242名人被冒名顶替”没有得到处理,引起了全国性类似舆论掺杂谣言的传播。又例如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最初网友在微信上发布了“广东中医院预防武汉肺炎方”,还展现出了具体的配药成分,不少网友信以为真,其实是谣言,但是通过网友的快速转发和评论,自媒体的私密性、虚拟性更加为谣言搭车提供了“快速道”,这些谣言通过网友“移花接木”、“拼接”拓宽了传播的范围,使其更难有迹可循。

三、数字化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机制的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谣言从产生到消除都会经过:“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传播规律。其产生与受众的心理、认知水平、道德品德等影响,但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恐慌、媒体舆论引导、政府把关人薄弱都与网络谣言发酵放大有一定关联。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政府、媒体、受众三管齐下,形成自律、他律、把关人“三位一体”监管模式。[7]

提高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辟谣能力。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谣言产生时应该主动辟谣,鼓励引导媒体、受众、机构等多个主体参与到辟谣过程之中,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辟谣主体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打通信息源,增强辟谣路径。同时还需构建政府和受众的沟通机制,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的爆发很多都源自信息发布和获取不平衡导致的“信息逆差”,造成社会恐慌,从而引起谣言的泛滥。再次政府应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对自媒体的把关能力,严格规范信息来源以及边界,建立专业的辟谣机构和法律法规。

提高媒体职责,把握舆论导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人应坚守职业道德,发挥自己职责,做好“把关人”,牢固树立“把关人”意识,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之中,坚持新闻的“五要素”,强化“意见领袖”,把握好舆论导向,提高媒体公信力。

公众强化自身修养,提升辨别力。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受众在接触信息时大多倾向于碎片化、快速化的信息,往往容易断章取义以及随波逐流,从而容易引起流言的滋生。因此,公众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修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虚拟世界,提高自身的辨别力,理智辩证的看待网络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风气。[8]

参考文献:

[1]何勇 杨映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现代传播,2020年第6期.

[2]陈昌凤 雅畅帕,颠覆与重构: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新闻记者,2021年第8期

[3]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2):84-93.

[4]杜娟,融合與重构: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青年记者,2021年第19期.

[5]董经纬.公共治理视角下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规制消解[J].理论探讨,2016(1):174-176.

[6]黄越,全媒时代,如何有效应对“舆情搭车”?《新闻前哨》2021年第10期.

[7]谭九生,杨建武.网络谣言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及实现[J].甘肃社会科学,2013(6):221-225.

[8]朝乐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以社交媒体场域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为例,内蒙古大学,2021年.

作者简介:黄梅芳(1992.4-),女,汉,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干部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网络舆论、新闻理论、新闻史 330008。

猜你喜欢
谣言受众数字化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